开辟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新的境界
2011-03-20吕婧珉
吕婧珉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和谐社会民生,是执政党和政府肩上一份沉甸甸的、不能疏忽的责任和重担。“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民生脉搏的理念和追求。十七大报告饱含民生情怀,高扬民生主题,彰显民生为本理念,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如何认识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即中国共产党民生观。
一、民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出发点和追求方向
民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的内容是具有时代性的,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直接关系到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
(一)民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出发点。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中不注意平衡各方面利益,就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文化危机。“因为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不仅要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而且要忧民之长忧、乐民之长乐”。①这样,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便很自然地成了构建和谐中国的永恒主题。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和要求,实际上构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民生的基本问题。针对这些方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政策,这就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能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措施,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构建和谐中国深远的战略眼光。
(二)民生是构建和谐中国的追求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构建和谐中国本身就是利益的重新组合和均衡分配。民生问题恰恰是当前形势下利益关系面临的根本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才能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戴,不断使执政的合法性得到巩固,社会也才能长治久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问题的凸显与以往的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扭转发展失衡的格局,才能为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提供更为优良的社会经济环境。党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了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说明我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也使我们看到“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的理念正在引领着中国共产党迈向构建和谐中国的全新阶段。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拳拳之心,这决定着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中国的追求方向。
二、实现党的理想和宗旨的现实统一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期望,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理想是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是构成人们头脑中价值观念的主干内容。理想又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是经过预测而设计的人们为之奋斗的未来最完美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以关于个人或社会的未来形象为标志,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自觉的典范。从形式上看,理想是知识、逻辑与情感、愿望、目的的统一,是对现实的反映与对未来价值追求的统一;就理想的本质而言,它既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又是对生活存在的反映,更是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因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
然而,我党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我们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③这就指出了我党的理想信念,一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一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当然这二者不是并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阶段性目标,目的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念,应该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由党的性质规定的。中国共产党在从建立之初,就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章程上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我党在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还根据某一阶段的具体实际,正确制定了当时的近期理想目标。依据国情,从实际出发,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失去方向的做法一直正确指引着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胜利前进。在今天,我们既要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又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党的最终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以人性为基点,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本。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全面发展应从人的最低需求得到满足开始,所以党中央提出的解决温饱问题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然后全面发展进入第二层次以满足人的尊重为核心,最后全面发展必然上升到精神文明的层面,以人的理想信念为核心。我党的党章规定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而人的全面发展从其价值、历史、内容三方面的规定性,体现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统一。就其价值规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目标;就其历史规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就其内容规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又体现为人的需要、本质、素质、精神的发展。
宗旨,是一个人或者社会团体根本的、最高的、统率一切的价值观、价值导向、价值原则。政党的宗旨是该党的政治立场和服务理念,反映该党的阶级性质、政治面貌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时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先锋队性质的鲜明表现,是党永远保持共产主义先进性的关键因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政治品格,依据当前中国的现实民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政策,并把社会建设写进了党的政治报告里,勾画了民生建设的宏伟蓝图,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理想和宗旨的现实统一。
注释:
①郑成功.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前线杂志,2007.5.11.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0.10.18.
③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792/5793/index.html.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7:14.
[2]陈媚林.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求实,2008,(8):60-61.
[3]郑成功.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前线杂志,2007.5.11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