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知青”引发的几点思考
2011-03-20朱永刚
朱永刚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72)
由“新知青”引发的几点思考
朱永刚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72)
本文针对由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发的“新知青”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大学毕业生就业实际,探讨当代大学毕业生应该持有的就业观念,以及如何端正态度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修学储能。
大学生 “新知青” 就业观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关乎亿万百姓。解决吃饭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要吃饭就要工作,就要就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高校大幅扩招,就业现在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曾几何时,各媒体上出现了“逃离北上广,我要回家乡”的说法,更有甚者,还叫出了“新知青”(指从农村出来,大学毕业后在城市买不起房,想要回老家又没有农业户口的群体)。针对上述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结合学习以及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就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材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谈几点认识。
一、“新知青”和新农村
深谙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历史上,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扬眉吐气。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正同心同德、矢志不渝地建设小康社会,昂首阔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倾情书写着人类的美好历史。然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
时下,“新知青”一说的出现就是一个极为引人瞩目、发人深省的现象。现在有人把从农村出来、大学毕业后在城市买不起房、想回家乡又没有户口的群体,冠以“新知青”的称谓,他们认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城里奋斗数年,却没有立锥之地;想放弃城镇户口,重返农村,却又无法办理农村户口,处境十分尴尬。还认为这是中国城市化所面临的巨大陷阱,更认为“新知青”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现代化将一事无成。此类观点数不胜数,铺天盖地。诚然,这是忧国忧民之举,绝不是无中生有,但笔者却陷入了沉思。当此关头,笔者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主义资本有机构成原理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给了笔者坚定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总额中的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地日益减少。资本总额中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部分将迅速提高,而转化为劳动力的部分则会逐渐减少。这样一来,在一定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将日益减少,必然会释放出多余的劳动者。”①也就是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从价值方面看,是由它的可变资本与它的总资本的比,即v∶c决定的,因此,在生产中,按比例来看,这种需求同它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比,增长的较少。它对Pm的购买越来越大于对A的购买(Pm为生产资料,A指劳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资本论》的重要原理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它的相关科学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比如,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和资本在本质上已经不再是雇佣的依赖关系,即劳动力本质上不是商品,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形式上,劳动力还必然要表现为商品,同时必须接受市场的配置。“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也要受到市场的调节和配置。另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改革劳动力形成与发展的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大锅饭,就业制度也由行政计划配置改为双向选择的市场化配置”。②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使劳动者拥有了对自由劳动力的支配权,通过劳动力的最佳买卖行为获取更多的个人收入,继而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由于受劳动力自身、市场配置、价值规律和政府宏观管理等因素影响,也产生了一些就业方面的问题。这些基本原理在给予人们深刻启迪的同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往培养“天之骄子”的精英教育,今天已走向平民化、大众化。很多孩子,特别是农民子弟,也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着实让人们真切体会到改革开放中国的历史性巨变。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给党和国家提出了重大课题,而且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严峻考验。于是,“新知青”便由此而来,似乎,“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已成为谎言。
人们常讲“英雄出时势,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生存艰难,但同时大城市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舞台。大学毕业生不可能毕业之后即留在城市,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的每一片土地都需要勤勉奉献的时代青年;大学毕业生很快即在大城市买房、买车,这本身也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学毕业即平步青云,可以过上安逸舒适的日子,这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关于人的本质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摆在世人面前的就业问题,古往今来,都是国家和人民高度重视的问题。有一句古语讲道:“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礼记》之《大道之行也》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此之谓大同也。”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谈道:“天下间有三等苦人:第一等苦人是有业而不乐业者;第二等苦人是不喜欢这种职业却不得不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第三等苦人,也是最痛苦之人即无业游民。”就业问题就是如此关系国家大局、稳定与发展,关系百姓生活美满与幸福。解决好、处理好就业问题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具有十分审慎而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更需要国家的关怀,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正确对待。实际上,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个人定位过高,甚至一些人想通过上大学实现其自私自利的想法。其实,每个人都懂得“Rome was not built within one day.”“No pains,no gains.”而现实是,又有几人能理性地去看待这一问题呢?试想,当年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生死存亡的攸关之际,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奢望过、幻想过吗?没有,有的只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有的只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面对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一副烂摊子,我们的先辈们懈怠过、埋怨过吗?没有,有的只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毛主席好”。还有勤劳的父辈们在那特殊的年代里,面对被耽误了的青春,他们心灰意冷过、绝望过吗?没有,有的只是“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相比之下,今天的青年面临大好机遇。党和政府千方百计鼓励各种人才大量涌现,千方百计鼓励各种人才源流竞相迸发。同时“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在昆仑山下吹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旋律在白山黑水间回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力量在中原大地上集结,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春风在秀美江南吹拂。党中央更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华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这是中央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抉择。此刻,蓝图绘就,形势大好。广大农村正张开她热情的臂膀去拥抱每一个有志青年,去书写美好的青春之歌。农村不仅仅需要许多学有所成的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也需要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多数城市大学生支援农村。事实上,许多鲜活的人物已在我们眼前闪现,许多感人的故事已在我们身边流传:当代大学生徐本禹热心支教的行动让我们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优秀大学生村官阎素花扎根基层报国为民让我们深感鼓舞,矢志不渝。太多的故事深刻昭示我们: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千百年来,农民是生活得最艰辛、最平凡、最简单、最知足的弱势群体,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粮纳税,经受了无数的变迁和坎坷。今天他们的生活依然艰难,为了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而一些接受了党和人民多年培育的大学生身怀学识却要怀着一己私利,摆出一副“新知青”的窘相回到农村,去和守望在农村的父老“共享”成果。笔者认为如此想法和观念不符合当今现实和时代潮流。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们最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践将证明:当代大学毕业生是最能吃苦,最能担当的。他们一定会成长起来,勇敢地接下建设伟大祖国的接力棒,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每个人得从头做起,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
二、修学储能与脚踏实地
辩证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肯定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理都告诉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理想,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脚踏实地,勤奋学习,修学储能,成长成材。的确,前文提到的“新知青”不乏其人。殊不知,当代青年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有理想、有纪律的一代。当我们学成以后,不一味求高求大,定位基层、定位农村,一定会有用武之地的。翻开历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渔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即深入农村,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的感人例子还有很多,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小辉,河南省潢川县一贫苦农民的孩子,通过刻苦学习,考入中州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一餐馆洗盘子,慢慢成为店内技术人员,后来成为公司网络技术人员。现在在郑州工作虽然辛苦,但很充实,而且职位逐渐提升,已奋斗六七年,深深扎根于这个城市了。家里为之自豪,村里为之骄傲。同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妹妹和村里的另外几个孩子也考上了大学。这样的积极效应、良性循环,对农村的贡献是空前的,这是新农村的希望。他们的确是新知识青年,但他们从农村走来,更加珍惜机会荣誉,他们更加谦虚勤劳地工作,他们更容易满足,都靠自己有力的双手描绘美好生活的图画,而不是坐以待毙,怨天尤人。毋庸置疑,“新知青”要与时代同步伐,要充分衡量个人的能力与潜质,深入学习,深入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颇有建树,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③若一味好高骛远,结果只能望洋兴叹。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大学生修得的真才实学将是自身腾飞的翅膀,是他们永远的通行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新知青”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怎能幻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青年马克思曾经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④所以,当代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把自身所学转化为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力量,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舞台上大显身手,避免沦为“新知青”的尴尬。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9(第1版).
②《资本论》与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01(第1版):128.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06(第2版):287.
④马克思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12(第1版):7.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罗润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9.
[3]胡锦涛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05-02.
[4]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0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04.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
[7]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8][德]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著.马克思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12.
[9]邹东涛.《资本论》与中国.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