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增强图书馆场所功能

2011-03-20王丽娟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场所图书馆空间

王丽娟

(曲阜师范大学 日照校区 图书馆,山东 日照 276826)

1.“作为场所的图书馆”

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场所功能曾一度被忽视。1994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新建蒙特利湾分校时,开设了一个没有藏书的虚拟图书馆,引起了轰动。当时很多人相信,物理形态的图书馆马上就要消亡了。但十多年后的2008年,该校新建了一座1万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其网页上还出现了一条标语——“作为场所的图书馆”(libraryasplace)。这说明,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1]。

近年来,美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就 “作为场所的图书馆”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图书馆作为场所的意义,美国的CLIR(CouncilonLibraryandInformationResources)于2005年还专门就这个问题出版了研究报告——《LibraryasPlace:RethinkingRoles,RethinkingSpace》[2]。学者们指出,当学生在校园中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时,为什么还要到图书馆去?这是因为,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人们在图书馆可以进行各种体验:体验阅读与思考,体验科学研究和创新,体验各种交流,等等。

图书馆是体验阅读的场所。图书馆有独特的文化氛围,置身于图书馆典雅宁静的环境,读者很容易进入良好的阅读与思考状态。这种独特氛围下的阅读与思考体验,是在其他场所无法得到的。这是人们在网络时代依然喜欢去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书馆是体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场所。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能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但网络并非应有尽有。网络信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学术价值来看,都不能充分满足高层次科学研究的需要,而图书馆却可以将传统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适应读者科研方式的变化,为读者的科研和创新提供支持。

图书馆是体验各种交流的场所。当网络试图隔离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时,图书馆却在进行相反方向的努力。在图书馆里,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独特的交流体验,是网络无法给予的。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用户来说,在图书馆与志同道合的读者进行学术交流,比孤立研究更能促进其研究的进展。

对于图书馆尤其是学术图书馆来说,构建信息共享空间(IC,Information Commons)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场所功能。

2.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2.1 IC简介

IC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图书馆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动态的服务方式,最初是美国大学图书馆基于网络时代图书馆纸本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和用户到馆率的下降,为适应用户研究和学习的需求而创建的。虽然国内外对IC概念的界定还尚未取得统一,IC的实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推动研究与学习是其共同特点[3]。美国的罗伯特.希尔 (Robert A.Seal)认为信息共享空间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四个基本特征[4]。普遍性(ubiquity),即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适应性(utility),指能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灵活性(flexibility),即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群体性(community),指能提供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空间。

正是由于具有上述的特征,IC已成为美国和许多欧洲国家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在我国,吴建中教授于2005年首次将信息共享空间概念介绍到国内[5],国内图书馆界开始关注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与实践。2006年9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这是国内第一所将IC理念付诸实践的学校。目前我国已有10余家图书馆对构建IC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功,还有多家图书馆已经有了建设IC的构想。可以说,IC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2.2 IC的组成要素

要实现信息共享空间的“一站式”服务的核心理念,信息共享空间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组成要素: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6]。首先,构建信息共享空间需要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即物理层,包括可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写作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虚拟层则提供协作学习社区、在线通讯工具、网上课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等。支持层主要由各类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组成,其中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T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教师和学习助理等。

物理空间方面,国外的信息共享空间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7]: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提供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和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协作学习室,供用户进行合作研究;电子教室,用于用户信息素养的培训;多媒体工作站,为用户提供多媒体硬件和软件;商议站,在用户需要时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培训;写作实验室,为用户提供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休闲区,供用户学习研究之余休息放松;延长的服务时间,不少信息共享空间开放时间比其他部门长,甚至实现了24/7的开放服务。当然,不同学校的图书馆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因此,并非每个信息共享空间都包括以上8个部分。如2007年11月开放的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设有如下区域:参考咨询区、个人学习区、小组讨论区、文献复制区、文献资源区、休闲阅览区、读者培训区和视听演示区。在各个功能区,配备有各种实体资源,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纸质专业书籍和工具书、视听设备、自动咖啡机等[8]。

虚拟层方面,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保证信息共享空间一站式服务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中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学术资源的购置倍受重视,包括期刊论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报刊文献数据库及各种专业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方面以整合资源、实现链接、提供导航为主。如上述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专门开设了IC网站,这是网上虚拟的信息共享空间平台,除了用于推广IC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规章制度外,还提供学科博客链接,接受网上参考咨询表单和讨论室的预约。其中,学科博客为读者提供专业信息资源的指导,是其IC学科化服务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讨论室除设有实体讨论室外,还开设了“虚拟讨论室”,使场外用户可以在IC网站上通过点击所预约的讨论室 “配套网上虚拟讨论室”,参与网上虚拟讨论[9]。

支持层方面,国内外IC的服务人员一般由图书馆员、IT技术人员和学科专家等组成。图书馆员主要提供基于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如参考咨询、信息检索、书刊流通、信息导航等,并对用户开展各种调查,接收用户反馈;IT技术人员负责解答用户的技术难题,为读者使用IC的各种设施提供指导和帮助,解决网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科专家一般不在现场办公,可通过电话或邮件提供咨询解答。

2.3 构建IC的意义

信息共享空间与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不同,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关注用户学习和研究中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将原本分散的各类资源整合在一个空间内,为用户提供的是集信息资源获取、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提高、推动学习研究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场所、信息资源、专业人员等方面的优势。在信息共享空间内,人们可以享受基于图书馆的服务,如参考咨询、信息检索、资源导航等;可以享受信息技术服务,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使用指导;可以接受多方面的信息素养培训,如系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培训、写作培训、学术交流培训等;可以享受休闲区的各种服务,如咖啡厅、休闲期刊等。因此,信息共享空间把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和独立学术机构不具备的开放性结合起来,满足了网络时代用户学习与研究方式改变的需要,构筑起良好的服务环境,不但为人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人们提供了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交流空间,而且满足了人们信息素养提高的需求。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通过IC的构建,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到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用户到馆率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增强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建设数理化专业分馆的过程中采取专业馆与信息共享空间共建的模式,以一站式服务模式适应了专业用户的需要,从而使进馆人数每月呈递增趋势,信息资源和物理空间的利用率提高,接待参考咨询人数增加,读者满意度也得到提高[10]。

总之,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等结合在一起的信息共享场所,是一个促进学术交流、创造合作机会的场所,是一个支持科研创新、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它的出现适应了人们共享式学习、研究环境的需要,是传统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为图书馆的振兴发展提供了良机。因此,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能够促进图书馆场所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我国学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1]吴建中.图书馆是人类分享知识的最佳伙伴——吴建中在南京图书馆百年庆典论坛上的发言[2010-11-22].http://wujianzhong.bokee.com/6563035.html.

[2]CLIR.Library as Place:Rethinking Roles,Rethinking Space[R].Washington,D.C.: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2005.

[3]孙瑾.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图书馆杂志,2006,(4):57-60.

[4]Robert A.Seal.The information commons:new pathway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Preprint for the 3rd China/U.S.Conference on Libraries,Shanghai,March2005.

[5]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6]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

[7]邹婉芬.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7-11.

[8][9]杜慧平,刘晓霞.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图书馆杂志,2009,(3):52-55.

[10]戴静.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与信息共享空间共建实践研究.图书馆建设,2010,(6):106-108.

猜你喜欢

场所图书馆空间
听的场所
创享空间
远离不良场所
图书馆
恋爱场所的变化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