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试论作文批改中的宽容艺术
2011-03-20许欣
许 欣
(泗洪县大楼中学,江苏 泗洪 223900)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走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初中作文在批改、评判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文最基本的用途,就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一般说来,初中生作文,在内容、形式、结构、技巧等方面都无法与文学作品相媲美。这是因为,初中生作文不可能像作家创作那样,作长时间的“发酵”、“锻造”、“打磨”,一般都只有一两节课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两天。其次,初中学生阅历浅、底子薄、技法粗糙等多种因素,也限制了他们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文章一无是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尽管略显稚嫩、青涩,但我们仍能看到很多成人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率真、质朴,仍能看到少儿特有的童真童趣。
近年来,在初中作文批改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做法欠妥,自觉或不自觉地消磨了孩子的写作积极性。
一、精批细改,弊多利少
传统的看法是,精批细改有利于初中学生作文的发展。可教学的实践证明:批改得越精细,越不利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打开学生作文,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大量的添改内容,把学生作文弄得支离破碎,学生作文的原有痕迹一点都看不到了,被改得面目全非,大量的成人化的东西充塞在学生的文章中,使得原来学生所特有的原汁原味的东西都变了味,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程式化、世俗化的修修改改。孩子那天真稚气的清香“被”串味了,那童真、童趣“被”销蚀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精批细改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作文时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最终是作文热情大减,甚至是不敢写作。这种做法的另一大弊端是,老师过多干涉学生思维,经常性地使学生的思维按照老师喜欢的模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作文就会老生常谈,模式化、公式化,千篇一律。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也无法培养出拔尖的学生。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老师对学生作文作一定的点拨,但绝不能庖代和干涉,应该抱着商榷、扶植、鼓励的态度。这才能有利于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健康发展。柳子厚的《种树郭橐驼传》指出,初植之树不可经常去触碰它,玩摸它,给它浇水、施肥,这样反而不利于树的成长,主张:“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先哲之言是在告诫我们,树人如同育苗,过多的干涉弊大于利。
二、求全责备,挫伤信心
对于刚迈入写作殿堂的初中生来说,写作的快乐才刚刚开始。在享受作文快乐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留一点空间,多一点宽容,采取悦纳的态度对待他们的不足。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不是我们没有高度,没有水平,相反这恰恰是有高度、有水平的表现。作文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作活动,既需要灵感,又需要热情,更需要鼓励。要想让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作文,就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责备,应该给予保护而不是扼杀。毋庸讳言,初中孩子的文章的确不如高中学生那样完美,但是,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600多字,已经相当不错了,我们还能有什么过高的奢求呢?然而不少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放大缺点。
首先,认为立意不高。初中生对“立意”这个词是不大清楚的。也只有成人才知道什么叫“立意”。暂且不说这个词,我们来看看学生的作文。他们大多写的是家庭琐事、自然风光、个人感受,甚至是看起来像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论立意真的没有多高,但这也是生活,我们不能回避。再说写文章是为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非得有多高的立意吗?我认为,只要学生把内容写出来、思想表达清楚了,就已经达到要求了,非得再来个“象征”,来个“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什么的?
其次,认为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语句不通顺。”我们在许多作文评语中常看到这句话。殊不知这个评语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啊。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要构思600多字,出现一两个病句太正常不过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就是写一两个错别字也属正常。只要我们持原谅、宽容的态度,这种病句、错字的现象一定会慢慢减少的。
再次,在写作技巧上,总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学生。要说技巧,“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画龙点睛”、“象征”、“反衬”、“对比”……真是举不胜举、不一而足。但孩子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率真、质朴甚至幼稚。但这不恰恰是我们所啧啧称赞的吗?要想看技巧,那些名家名著里随处可见。老师作适当的技法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并不反对;如果学生作文中在技巧上有闪光点,我们还应该褒扬,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于强调写作技巧,就会导致孩子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窄。
最后,就是书写要求过高。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忽视了写字,就连很多大学生的字都拿不出手,别说一个初中学生了。写字的问题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孩子利用节假日练一练,字慢慢就写好了,“字无百日功”,这得慢慢来,逐步提高。特别是初一刚入学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细心扶持、呵护,不能急于求成,一棍子打死。语文老师自己一定要写一手好字,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也就能把字写好了。
三、同一尺度,忽视差异
孩子的写作水平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人高一些,有的人低一点。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如若不然,就会有很多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我的作文不行,老师看不中。”这就是他们的心里话。这部分学生作文时,就会处在一种应付状态,一旦写作兴趣下降了,最后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悲哀。细细想一想,每个孩子的文章都或多或少有可取之处,老师贵在发掘其闪光点,并抓这一点激发其写作兴趣,调动这部分孩子的主动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孩子的写作水平是鼓励出来的,而不是打击出来的。不同水平的孩子运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就会共同进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个人喜好,抹杀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老师也不例外。有的喜欢华丽、优美;有的喜欢质朴、平实;有的喜欢写实,有的喜欢写意;有的偏重直来直去,有的又对玩弄技巧情有独钟,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到面馆吃面,面馆老板会给我们提供各种口味,任我们挑选。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也应该像面馆老板那样,允许存在不同风格,绝不能只凭个人喜好来评判优劣,要能接受“八面来风”。只有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的写作百花园才能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在作文批改时要有悦纳和宽容的态度,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少一点束缚,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灵气活现、才气十足的写作天才。这才是初中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