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高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误区与对策
2011-03-20沈旭升
沈旭升
解读,一般的字典、词典上都没有收入这一条目,只有最新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入该条目:“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就是对文本的阅读有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由于文本解读的对象(主要指老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背景、生活方式和个人阅历、能力等情况,因此,他们在解读同一文本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目前,为了适应聋生的高考,聋校也选用普通教育所用的必修教材。但近些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普遍下降,浅读、曲读甚至错读文本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师“以其昏昏”地解读文本,却要使学生对文本“昭昭”,岂不是天方夜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新文本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聋校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
1.“条分缕析式”。
主要表现在:一篇文章由词而句、句而层、层而段、段而篇,逐级讲析。丝毫不顾及人的精神与情感,进行程式化的“八股”般的写作,对字法、词法、句法、段法、章法等,层层技术化。正如韩军作过的精辟概括:“上语文课,无非就是运用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甚至思维学、控制论等形式手段,对课文进行解剖、分析,由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概括总结出课文的造句、用词的特点,由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概括总结出课文的章法、结构的特点。让学生纯粹理性地把握。议论文就弄成‘立论、驳论——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模式,记叙文就弄成‘记人、记事——顺叙、倒叙、插叙——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模式,等等。”这种沿用过去的老办法的做法将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点机械融合,完全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一点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在韵律、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之美。还有一种表现是盲目迷信作者的权威和教参的解读,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忘记了自我,既定一个“标准答案”的文本解读,泯灭了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理解及每一个学生各自解读的个性。这样的解读或鉴赏,与人文精神是尖锐冲突的。阅读的唯一目的就是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究。这种解读方法导致对作品的唯一解释,即认为只有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符合教参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这种简单化、模式化的解读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单一性,使学生失去了渗透自我生命体验的个性解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随意曲解式”
主要表现在:以片面的、局部的理解来解读文本,鼓励学生所谓“多元”来解读文本,忽视了文本的既定意义。比如《荷塘月色》,因为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这个敏感时间,再加上教参中引用朱自清《一封信》里的话,就片面认定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就是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后,学生认为“麦当劳进入中国发展了中国文化”,老师表示赞同,等等。新课标是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但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解读文本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和认识特征都参与到新意义的建构中。但这不是说解读文本就可以以偏概全、以点盖面,更不能对学生的解读不加引导而一味鼓励,应该更加尊重文本原来的意义。
二、问题的成因
造成这些文本解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去寻找。
1.客观原因。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客观因素的干扰,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的浮躁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的社会总体呈现出浮躁的倾向,正如2006年全国高考那道有关我国国民图书阅读持续走低的题目中所说:“没时间”、“不习惯”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而来自社会的种种诱惑更使许多人,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孤独,因而也就无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读书需要有安静的环境,需要有平静的心境,需要有宁静的意境。如果处在浮躁的环境中,产生浮躁的心境,就不会有宁静的意境,那么就不会下功夫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研究,文本的解读必然会出现错误。
(2)教育的功利性对阅读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应试。老师只要能够“揪”、“死揪”,能够“往死里揪”,只要能“揪”出高分,那么“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至于文本解读能力如何那是不重要的。一旦高考成绩不好,不管你拥有如何高超的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将被打入另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自然选择去做解题的机器,宁愿去“揪”学生,也不愿在文本的研读上下功夫。
2.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确实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热情,但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安静的环境固然是读书的重要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还要有平静的心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宁静的意境。可怕的是一些教师面对浮躁的社会,迷失了方向,满足于照搬教参过日子的教学方式,使自身的解读文本能力日益低下。
(1)功利性追求对自身提高的影响。
以前谈个人名利是可耻的,称作 “小资产阶级思想”,是要受到批判的。现在追求个人名利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成名成家是值得提倡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到反面。现在有些人做事先问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就做,没有就不做。既然照搬教参就可以在应试教育中获得不错的“成绩”,何必要辛苦地去钻研文本呢?更有些人研究课题、写论文只是因为职称评定的规定,而不是因为自身提高的需要,因此不会在文本研读上下苦功夫。天长日久,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大大退化了。
(2)“尚且过得去”思想的束缚。
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尚且过得去,也在一些评优课中获过奖,教学成绩也不错,应付考试有一套长期获得的经验,甚至有些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小有名气。于是“尚且过得去”的思想就束缚了他们的进一步成长,研讨文本的积极性也没有以前高涨了。虽然这几年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毕竟仍是个清贫的职业。要想提高本身的素质,就需要付出与获得很不相称的努力。再加上个人的家庭负担、个人的娱乐需求,花在文本解读上的时间就越来越少,造成了文本解读能力的下降。
(3)本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及基础的低下。
毋庸讳言,近些年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质量在下降。由于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待遇不高,优秀生源不愿进师范院校就读,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在毕业时另择高枝,一些在中学教书的优秀教师又试图选择离开教师队伍。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足,教学基础低下。而且目前师范教育教学内容落后,知识更新缓慢,培养的目标又与中学教育实际脱节。
三、相应的对策
1.宏观方面,要解决主要的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1)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
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育是一种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才能收效的行当,万不可急功近利。搞教育要静得下心来,坐得住板凳,老老实实地读书做学问,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克服浮躁情绪,沉下去,搞出点名堂来,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也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2)加强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要在浮躁的社会中安一张平稳的课桌,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加大阅读量”;同样,我们要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要加大阅读量。既要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又要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既要读文学书籍,也要读文艺理论书籍,读文学评论书籍,以提高阅读敏感性。量变引起质变,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突变。可以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不要把读书当作任务,可以把它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在长期的积淀中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微观方面,要掌握一些文本解读的方法。
(1)从总体思路上来说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了解作者发表该文本时的时代背景是解读该文本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比较难读懂的文章,如果我们了解到刘亮程是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的,有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的经历;了解到他常在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已经与他的生命连在了一起,是他的精神寄托,这样我们对他所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了他享有“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赞誉,我们就会以理智而冷静的心态来理解文章中那些既充满乡土气息又饱含哲理的语句,从而准确地解读文本。
(2)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来说。
①理清顺序,先自读体悟,后参考借鉴。在拿到文本之后,应该先自己阅读文本,而不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更不能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以为熟悉的课文)。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让你的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让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里成长。散文家于坚在谈到人对自然的认识时曾说:“我们从文化中接受了太多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使我们不再认识真正的自然;我们心中的鸟和树叶已经不再是鸟和树叶本身,而是附着了太多其他东西的鸟和树叶。”只有在自己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后,再去和教参和其他参考资料比对,综合分析,才能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独到认识和见解,而不是用各种结论简单叠加充塞自己的头脑。
②分清本末,重文本阅读,轻方法形式。文本解读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教师自身充分阅读、详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研读文本。有的人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教学构思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练习设计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时间少,相比较文本阅读来说,这有点本末倒置了(当然,这也不是说教学构思、方法、形式等不重要)。
③善于创新,常读常新。人有一种惯性,也是一种惰性,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这种弊端要不得。在阅读中必须做到不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比如《金岳霖先生》一文,初步阅读中就觉得全文是扣住一个“趣”字展开的,可到底是如何写趣的呢?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反复阅读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发现文章是通过写先生的童趣、风趣、雅趣和士趣,表现先生的个性和人品。比如《雷雨》是一部经典戏剧,也是中学教材的保留篇目。长期以来,很多老师用心探索了解读作品节选部分的不同途径和方式:抓剧情、抓矛盾冲突、抓人物性格、抓潜台词等通常的途径;从洋火、衬衣、照片、钱等道具入手进行解读;从人物台词中“我们”“他们”“我”“你”等称代的变化进行解读;从鲁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变化进行解读。尽管途径各不相同,但都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再比如古文《季氏将伐颛顼》,可以一改常规的阅读思路,考虑根据具体的语境在表示孔子和学生对话的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修饰语,巧妙地深入解读文本。
总之,作为聋校的高中语文老师,我们要正视目前聋校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误区,通过自身自觉的阅读、体悟、创造,提高自己的解读水平,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不断提高聋校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史绍典.文本解读:问题与策略.中学语文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