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似是而非 形同实异——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的若干用例

2011-03-20张小克

梧州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单句复句大纲

张小克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似是而非 形同实异
——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的若干用例

张小克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对外汉语教学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在若干语法项目的用例上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造成单句与复句混淆、主谓句与非主谓句混淆、不同句式之间混淆,同时对部分例句的分析也有不妥之处,因而极大地影响了整个大纲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订。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级大纲;用例;句型;句式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关于该《大纲》的性质,编者指出:“《大纲》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教学大纲,它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一项基础建设,是一种统一的、规范的等级水平大纲。《大纲》面对世界汉语教学”[1]。该《大纲》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程测试的主要依据”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包括HSK(初、中等)和HSK(高等)——的主要命题依据”[1]。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由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现称“汉语国际推广”)领导机构主持制定、面向国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语法教学具有规范性、指导性作用的大纲,其重要性、权威性不言而喻。自《大纲》颁布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在充分肯定其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竟成[2],吴春仙[3],文美振[4],朱宏一[5])。我们在近几年学习、使用《大纲》的过程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大纲》在若干语法项目的用例上筛选不严,出现了不少似是而非、形同实异的例句,严重影响了整个大纲的科学性,进而削弱了它的权威性。现就几个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一、单句与复句混淆

《大纲》在前言里指出:“新的语法等级大纲由语素、词类、词组(又称短语)、句子(包括单句、复句与多重复句)和句群五个层面(或称五级语法单位)构成。”[6]2在甲级语法大纲“四句子的分类”里,也按结构将句子分为了单句和复句[6]48-49,但在随后介绍单句的句型时,却多处出现了复句,且无任何说明(以下例句全文统一排序,句后括号中的页码均指《大纲》的页码)。例如:

1.她是老师,他是工人。(“是”字句,P51)

2.我们都是明天走,我是上午,他是下午。(“是”字句,P51)

3.都是我不好,把树栽歪了。(“是”字句,P118)

4.不是我晕车,是他晕车。(“是”字句,P118)

5.是刮风了,不是下雨了。(“是”字句,P118)

6.老谢长期在这里搞农业试验田,对此地的了解可以说不亚于当地人。(比较句,P155)

以上例1、例4、例5都是并列复句,例2是解说复句,例3、例6是因果复句。其中例1、例2的分句虽说都是由“是”字句充当的,但整个句子却是复句。例3则只有前一分句是“是”字句。例4、例5的前后分句都不是“是”字句(1)。显然,《大纲》在未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将这些句子作为“是”字句举例是不恰当的,它们既混淆了单句和复句的界限,也混淆了“是”字句和非“是”字句的界限。例6也只有后一分句是比较句。

《大纲》在介绍“是”字句时,还有这样一个例句:

7.他这次来北京为的是看他的徒弟。(P118)

该句且不说是否属于“是”字句,更重要的问题是与它类似的句子《大纲》又算作了“目的复句”:

8.她早起晚睡,为的是学好汉语。(P87)

9.他六点起床,为的是去医院看朋友。(P87)

这就更加混淆不清了。除此以外,《大纲》在介绍单句的句子成分和 “按谓语性质”给单句分类时,不少例句也是复句,例如:

10.太冷了不好,太热了也不好。(P41)

11.我上海人,他北京人。(P42)

12.他教我英文,我教他中文。(P43)

13.她看到这件礼物,喜欢极了。(P47)

14.小张学习,小王工作。(P49)

15.他姓谢,叫谢文。(P49)

16.你喝汽水,我们喝红茶。(P75)

17.他腰疼,我腿疼。(P75)

18.他力气大,我打不过他。(P77)

19.想起过去的事,她就想哭。(P78)

20.他无故离开了她,她恨死他了。(P114)

21.天气太热,不少乘客昏过去了。(P117)

《大纲》一方面指出要区分不同层面(级别)的语法单位,一方面在介绍某一层面(级别)的语法单位时,又把别的层面(级别)的语法单位掺和进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自乱其例,混淆层次。况且《大纲》面向世界汉语教学,必须考虑如何便于外国学生阅读和理解,既然是介绍单句的句子成分和句型,就应该严格采用单句作例子来说明,没有必要用这么多复句。现在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外国学生学习的困难,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因为教学中免不了还得花时间给学生解释,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主谓句与非主谓句混淆

《大纲》在按结构给单句分类时,将其划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一般认为:“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叫主谓句。”[7]83或者“包含主语与谓语的句子叫主谓句”[8]657。主谓句下,通常再按谓语的性质将其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四类,《大纲》也是这样做的。但在介绍主谓句的句型时,例句中却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非主谓句,例如:

22.上午搬走了几把椅子。(存现句,P53)

23.有人找你。(兼语句,P54)

24.有个服务员态度非常好。(兼语句,P54)

25.今天没有人来参观。(兼语句,P54)

26.是谁收集的这些材料?(兼语句,P80)

27.是这篇歪曲的报导影响了他的想法。(兼语句,P80)

28.送一块蛋糕给姥姥吃。(兼语句,P80)

29.借个电扇给我用。(兼语句,P80)

30.有不少人是赞成你的建议的。(兼语句,P120)

31.在中国没有比这种再好的科普读物了。(比较句,P120)

32.在这所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中,以中国人居多。(比较句,P155)

33.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中,以安徽人居多。(比较句,P155)

关于“存现句”,学术界通常的看法是:“存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7]92。“从形式上来说,存现句的句首为表示处所的词语。”[8]719而例22,其句首“上午”为时间词。类似这样的句子,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或不将其纳入存现句的范畴(张宝林[9],吴卸耀[10],董成如[11]);或将其句首的时间词分析为状语(刘月华等,黄伯荣、廖序东),也就是说将整个句子看作是非主谓句。由此可见,《大纲》将例22作为存现句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是不典型的。

例23—30是《大纲》认可的兼语句,一望而知都是非主谓句。既然是非主谓句,是否还属于兼语句?现行的现代汉语教材或语法著作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认识。第一,认为只有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才叫兼语句,举例中不包括非主谓句,如邢公畹[12],刘焱等[13],范晓[14]等。第二,认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都叫兼语句,举例中就包括了非主谓句,如邢福义[15],黄伯荣、廖序东,刘月华等。第三,一方面说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兼语句,另一方面在例句中又出现了非主谓句,如胡裕树[16],张斌[17]。但不管是持上述哪种看法,这些教材和著作都主张从结构上把汉语的单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个大类,也大多明确地把兼语句划归主谓句中动词谓语句的下位类型,包括《大纲》也是这样。既然如此,再在兼语句里出现非主谓句岂非自乱其例?所以,我们赞成以上第一种看法,主张只有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才叫兼语句,由兼语短语独立构成的句子应该划归非主谓句下的动词性非主谓句,陈昌来[18],邵敬敏[19]就是这样做的。

例31—33的句首都是介词短语。现行现代汉语教材一般认为介词短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句子的修饰成分,即作状语、定语和补语,不能充当主语、谓语和宾语,如胡裕树、张斌、黄伯荣、廖序东等。即便有人认为介词短语能够充当主语,那也是有条件的,即出现在存现句、“是”字句、“有”字句、“使”字句中,如冯志纯[20]、张先亮[21]、邢公畹等。而按照《大纲》的看法,例31—33皆为比较句,并不符合学术界一般认可的关于介词短语充当主语的条件,所以这样做是缺乏依据的,起码是不典型的。

在此必须强调一点,对外汉语语法属于教学语法,其所采用的观点一般应该得到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赞同,这样才有利于教学。

三、不同句式之间混淆

比较句是《大纲》介绍的一个重要句式,分布在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中,共13个小类,但其中有些例句并非比较句,例如:

34.小张跟小王合作得这么好。(P82)

35.技术革新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P154)

36.色淡和味浓是这种茶区别于其它茶的一个重要特点。(P155)

所谓比较句是表示比较的句式,其基本格式为:X+M+Y+R。其中X是比较主体,亦即句子的主语;M是比较标记,通常由介词或动词充当,如“比、跟、有、不如”等;Y是比较基准(比较对象);R是比较结果[22]12。这四个成分是比较句的必备成分[22]50。以此观照,例34中的“小王”并非“小张”的比较对象,而是“小张”的合作者;“跟”在这里是个连词,并非比较的标记;“合作得这么好”也并非两人比较的结果,而是对两人合作的评价。因此,该句根本不是比较句。

例35的主语“技术革新的浪潮”也缺乏比较的对象,因而该句构不成比较句,倒是其谓语“一浪高过一浪”从形式上看具备了比较句的要素,但由于其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是存在于同一时段的同类事物(即“大浪”),实际上也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只是表达了一种变化、趋势或者说话人的主观感受[22]13。我们认为,该句可以看作主谓谓语句。

例36的主语“色淡和味浓”同样没有比较对象,因而不能成为比较主体,而缺少了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这两个要素,该句也无法构成比较句,只能看作表示等同的“是”字句。不过和上句不同的是,该句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义,因为句子中的“这种茶”和“其它茶”可以分别看作比较主体和比较对象,但由于它们位于定语中,因而整个句子形式上不具备构成比较句的条件。如果将该句结构改为“这种茶比其它茶色淡味浓”,那就是典型的比较句了。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不要把比较义和比较句混为一谈。

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是”字句中,请看例句:

37.你这是跟我开玩笑吧。(P80)

38.我们是看的电影,不是看的电视连续剧。(P118)

39.我们是租的房子,不是租的汽车。(P118)

例37是《大纲》“是”字句(二)的用例,不对。所谓“是”字句是“由关系动词‘是’做谓语中心语构成的句子”[14]114。而该句从结构上看,应该属于主谓谓语句,“是”只是出现在充当谓语的主谓短语“这是跟我开玩笑吧”中,并非全句的谓语中心语。我们可以把该句和《大纲》中紧接其后的一个“是”字句比较一下:“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在这个句子中,“是”就充当了全句的谓语中心语,所以它是“是”字句,而例37显然不是。

例38、例39是《大纲》“是”字句(三)的用例,《大纲》认为这种“主+是+动+的+宾”的格式是用来“肯定某种已实现的情况”的,也不对。首先,这两个句子从结构上看都是复句,用它们来作单句“是”字句的例子本身就不妥。其二,构成这两个复句的分句也不是“是”字句,而是“是……的”句。刘月华等及张宝林所论“是……的”句都有与《大纲》同样结构的句子。前者的例子如:“昨天晚饭我是吃的馒头,不是吃的米饭。”[8]766后者的例子如:“他是学的中文,不是学的历史。”[9]232当然,这两个句子也是复句,用它们来作“是……的”句的例句同样不妥,但关键是两位作者都认为其中的分句是“是……的”句。其实,要区别这种带“是”字的句子究竟是“是”字句还是“是……的”句并不难,只要看其中的“是”能否删去就知道了。“是”字句中的“是”是关系动词,不能删。“是……的”句中的“是”是语气副词,可以删。如例38:“我们是看的电影,不是看的电视连续剧。”前一分句删去“是”,即成:“我们看的电影”,结构上仍然成立,可见其为“是……的”句。至于后一分句,因其为否定句,“是”不能删。其三,就意义来看,《大纲》的这两个例句,其前后分句也并非“肯定某种已实现的情况”,而是强调句中动词的受事。

四、对部分例句的分析有误

除了上述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以外,《大纲》对部分例句的分析也存在着不妥之处,本文将其归纳在一起分析。请看例句:

40.你们都进来吧。(P46)

41.张文不在这儿,他回去了。(P46)

42.你们都进屋来吧。(P46)

43.我让树枝把衣服挂破了。(P156)

例40—42是《大纲》在介绍简单趋向补语时的用例,其格式为:动+来/去。显然,《大纲》是把例句中的“进”、“回”当作动词,把“来”、“去”当作补语了,这样分析有误。实际上,例39、例40两句中的“进来”和“回去”应该看成是双音节趋向动词,它们在句中的作用分别是充当谓语中心语(例40)和谓语(例 41)(2)。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这种用法,如:

“窗户一打开,阳光和新鲜空气都进来了。”[23]310

“你进来,咱们俩好好谈谈心。”[24]712

“我家在峨嵋,已经十多年没回去过了。”[23]277

“离开家乡十年,一次也没回去过。”[24]607

现代汉语中,“来”、“去”作补语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出现在除“进”、“回”以及“出、过、上、下”等以外的动词后边,如“一架飞机从远处飞来。”[23]346“余数已经退回。”[23]277其二,与“进”、“回”以及“出、过、上、下”等一起构成双音节趋向动词“进来”、“回去”等,作其他动词的补语,如“水从洞口流进来。”[23]310“运回去三件行李。”[23]278总之,当句中没有除“进”、“回”以及“出、过、上、下”等以外的动词时,“来”、“去”是不会作补语的。

如上所述,例42的“来”也不是作“进”的补语,而是与“进”一起构成双音节动词“进来”,在句中充当动语,“屋”是它的处所宾语,位于两者之间。《现代汉语八百词》即有该格式:“进+名(处所)+来(去)”,例句就有:“外面冷,你进屋来吧。”[23]310

例43《大纲》认为是“兼语句与‘把’字句套用”,也不对,应该是被动句与“把”字句套用。因为兼语句前后要使用两个动词,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兼作后一个动词的主语。但该句中的“让”并非动词,只是个引出动作施事的介词(相当于“被”),所以不可能构成兼语句。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大纲》在例句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对容易混淆的语言现象辨析不够,导致不少例句似是而非,形同实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纲》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鉴于《大纲》出版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其存在的不足业已逐步暴露出来,我们认为应该及时对其进行修订,使其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本文所指出的问题而言,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坚持划分句型的标准,一以贯之。句型是根据句子结构上的特征,一层一层划分出来的,同一层次上的单位不能互相包含。单句就是单句,复句就是复句,讲单句时不能用复句作例子。同样,主谓句就是主谓句,非主谓句就是非主谓句,讲主谓句时也不能用非主谓句作例子。《大纲》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某些涉及句型的论著中也同样存在,应该予以纠正。第二,要明确各种句式的特点,严加区分。汉语里像“是”字句、“是……的”句、比较句、主谓语句各有其结构上的特征,这是我们划分句式的主要依据,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千万不能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比如看到“是”就认为是“是”字句,看到有比较义,就认为是“比较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建议《大纲》采取增加定义的办法,把各种句式的特点用定义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样可以减少一些随意性。第三,要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应该说,《大纲》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主要表现在增添了不少新的语法项目,如语素、离合词、多重复句、句群等,但是还不够。修订时可在“是”字句、“是……的”句、存现句、比较句等句式的认定和具体句子的分析上,更多地吸收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使所得结论更加科学、可信。

注释:

(1)“是”字句是主谓句中动词谓语句的下位句式,而这些分句都是非主谓句。

(2)趋向动词可以单独做谓语或者谓语中心。

[1]刘英林,李明.《语法等级大纲》的编制与定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竟成.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法大纲[J].世界汉语教学,1999(3).

[3]吴春仙.《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几个值得讨论的语法问题[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

[4]文美振.谈《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几个语法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5]朱宏一.汉语词缀的定义、范围、特点和识别—兼析《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的词缀问题[J].语文研究,2004(4).

[6]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张宝林.汉语教学参考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吴卸耀.现代汉语存现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1]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12]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13]刘焱,等.现代汉语概论:留学生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4]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山西:书海出版社,1998.

[15]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6]胡裕树.现代汉语[M].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7]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18]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9]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冯志纯.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4).

[21]张先亮.关于介词短语作主语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0(4).

[22]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On Some Confusing Usage Examples——in the Standards for Mandarin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Outline of Chinese Grammar

Zhang Xiaok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4,China)

The improper usage examples of some grammar items in the Standards for Mandarin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Outline of Chinese Grammar have resulted in the confusion between simple and complex sentences,between subject-predicate and non-subject-predict sentences,and among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Moreover,some example sentences in the outline are inappropriately analyzed.This has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its scientificalness and authorityand is in urgent need ofrevisi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s a foreign language;Standards for Mandarin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Outline of Chinese Grammar;usage examples;sentence pattern;sentence structure

H04

A

1673-8535(2011)05-0001-06

2011-05-28

张小克(1952-),男,湖南长沙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语法。

高 坚)

猜你喜欢

单句复句大纲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答案
2015年《时代英语》高二第1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4期参考答案
2014年《时代英语》高二第五期参考答案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