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
2011-03-20马平
马 平
(四川外语学院 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1.引言
我国对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是近年来开始的, 20世纪末,这种用语言做事 (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法从 1998年开始在高中(1999年在初中)逐渐推行起来,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随着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推进,它也渐渐地被用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大学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在听、说、读、写等课堂上,并指出任务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在英语专业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也正在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2.传统基础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
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的描述,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基础英语属于英语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具体地说,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主要采用 3P教学法,授课的基本模式是教师通过举例先讲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然后解释课文中重点的短语、句子和语法现象,最后通过课后练习巩固相关语言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总是不断地抄写老师讲解的内容,从而使得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
但是,怎样使兴趣各异、动机不同、英语水平高低不齐的英语专业学生达到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意义为主的任务型教学法值得尝试。
3.3P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
3P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都是交际语言教学法模式的产物。Howatt(1984)把交际法分为弱版(weak versions)和强版 (strong versions),弱版交际法以 3P教学法为代表,强版交际法则形成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代表的教学模式。
3P教学法形成于 20世纪 70年代,它把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演示 (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成果 (production)。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进行假设交际,从而达到语言的输出,形成学习成果。教学以演示→操练→成果为基本步骤,教师便于组织和控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虽然教师在运用 3P教学法时对课堂的组织和控制比较容易,但是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都处于教师的掌控之中。而且,3P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其真正的学习需要。它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形式,并且在评估方面也偏重语言形式。
相比较而言,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通常以完成任务的活动开始学习,待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使用的语言上,并对学生使用的语言进行纠正和调整。在这一模式中,信息传递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评估的标准是任务完成与否。
W 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三个步骤:前任务 (pre-task)、任务环 (task-cycle)和后任务(post-task)。所谓前任务是教师引入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并做好完成任务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完成任务做好思想上的准备。任务环分为任务、计划和报告三部分。在任务阶段,学生以结对或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任务,教师监督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如有必要,教师给与一定帮助,但切忌垄断谈话或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做的是对典型错误做好记录,寻找恰当的时机给予提醒。在计划阶段,学生准备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报告其执行任务的情况,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其报告内容是否准确、条理是否清楚。在报告阶段,每组派代表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对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比较或补充有漏掉的内容或探讨有争议的内容等。后任务包括分析和操练两个部分。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词汇,并通过练习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
因此,相对于 3P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中心或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教学重心从教师的传授转移到学生的接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当前认知水平设计教学的前任务、任务环和后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认知能力。
4.如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为了促使他们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认知能力共同发展,笔者在英语专业2008级的两个班 (共 50人)中进行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实践改革活动。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针对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目标、现有教学条件等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认知能力为目标,采用以引导学生完成各种任务为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白基础英语课的学习内容。
在第一次和学生见面时笔者进行了关于精读课的问卷调查,50%的同学不喜欢精读课,主要原因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关,因为老师主要采用的就是 3P教学法。约 80%(40人)的同学认为学这门课就是为了学习语法结构和词汇短语,或是死记硬背一些句子解释等,这也是笔者在多年基础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现象。基于这样的状况,笔者给两个班布置了一道任务: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教学总目标,基础阶段的教学总目标,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基础阶段基础英语的目标。
经过查阅并阅读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集体讨论有关描述,这两个班的学生对基础英语课程学习目标的认识有所改变。他们初步认识到除了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外,基础英语课程还将综合训练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培养文化意识和提高文化差异敏感度。
第二步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这两个班的学生比较习惯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步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前,每班根据自由组合原则分成 3至 5人一组比较稳定的学习小组,组员轮流当组长,负责召集小组讨论。
Peter Skehan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任务设计模式:结构型,交际型和中间型。结构型强调在执行任务时运用某些语言形式;交际型强调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任务设计的动力是真实世界的需要,学生在互动中习得语言;中间型既照顾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也照顾语言形式的选择,在结构型和交际型中寻找平衡。笔者在不同教学阶段分别采用第一种和第二种任务设计模式,但主要采用的是第三种任务设计模式。
下面以由何兆雄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一单元 Text I课文Fresh Start为例来说明怎样具体实施任务型教学。
《综合教程》第一至第四册是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编写的英语基础课教材,以课文的主题和内容为编写基础,包括叙述文、说明文、论证文和描述文,主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科技,以及人文修养、人际关系、伦理道德、性格塑造等。
Fresh Start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回忆了刚走进大学校园时自己经历的几件事并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描述:第一次上课走错了教室,硬着头皮坐在教室里紧张不安,不知所措;吃午饭时在咖啡厅摔倒,感觉颜面扫地,连续三天不愿再去那儿进餐;三天后亲眼看见自己崇拜的高年级足球运动员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并且轻松应对这一尴尬事件。作者叙事流畅,语言幽默风趣。
根据课文的特点,笔者将该课文的教学分为六个阶段进行,教师在每个阶段都要帮助学生 (个人或小组)理解任务要求并做好完成任务的准备工作,然后是他们执行计划并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最后是全班对该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在该课文教学的第一阶段,笔者设计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了解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并对比中国和美国大学生异同(培养文化意识),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采用的是交际型任务设计模式。每个班各找两个组分别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和中国与美国大学生异同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准备汇报。各组选派一名组员在讲台上进行三至五分钟汇报,可以使用幻灯片辅助汇报。每次汇报结束后全班就有关内容进行互动交流。每一名上讲台汇报的同学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内容正确,条理清楚。主要问题是他们时间控制不好,通常会超时;其他同学听了汇报之后比较沉默,经老师反复鼓励后才有比较简单的问题提出来。
课文教学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训练阅读能力。在引入任务时,笔者要求所有学生了解课文作者以及文章的基本信息,熟悉单词表中词汇的读音和意义。任务是找出课文中作者叙述的自己刚进大学时发生的令人尴尬的事件。要求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并进行书面记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汇报,互相补充,最后找出所有事件。每组同学都能找出课文中的部分主要事件,经过互相交流补充后,课文中的主要事件都找出来了,任务完成情况很好。主要问题是在集体讨论时大家使用汉语而不是英语。
课文教学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详细了解课文内容,同时考察学生注意和使用典型语言形式的能力。在这一阶段,笔者采用中间型任务设计模式,运用叙事,既照顾任务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也照顾语言形式的选择。任务是回答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对某些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笔者鼓励学生就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以训练其批判思考能力。这一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同学们能回答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对要进行推断和归纳的问题感到比较棘手,关注和使用典型语言形式的能力比较差,不喜欢多角度思考问题,喜欢唯一答案。
课文教学第四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围绕课文内容进一步熟悉有关语法词汇和句子,采用的是结构型任务设计模式。具体任务是查找作者在叙述各个事件时所使用重要词汇、短语和从句等的意义和用法,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虽然同学们不太喜欢自己处理语言知识,他们用传统的语言知识学习方法(意义 +例句)认真完成了任务。主要问题是再用这些词汇和短语复述故事时大家感觉比较困难。
课文教学第五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是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并欣赏作者幽默的叙事风格。任务要求是找出有关时间的短语和句子以及作者的叙事方法并举例说明。找出有关时间的短语和句子这一部分完成得很好,但是关于作者叙事风格这一部分完成情况不太理想。
最后是要求每位学生就课文内容写一篇摘要,或者尽量用课文中的词汇叙述自己刚进大学时最深刻的事件,这是一种叙事设计,要求学生以叙事化的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叙事的形式呈现,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的情景,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叙事能力(邓达、熊沐清,2010;熊沐清,2010)。从任务完成情况来看,这一部分是最需要提高的,这反映了学生在一定情景的可能世界中发挥语言、想像和创造能力的不足。学生不管是在写或说上都反映出驾驭语言的能力急需提高,特别是语言结构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方面。
当然,由于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任务型教学法,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是难免的;笔者也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点在后来的教学中不断进行调整。
5.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小结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逐渐习惯了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笔者对这 50名同学又进行了关于精读课的问卷调查并回收了全部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精读课的同学由 50%上升到 80%,他们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喜欢所学习的内容,比较认可老师先组织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再关注语法词汇,最后完成练习的任务模式。50%的同学喜欢通过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进行学习,包括与课文内容和语法词汇有关的任务。
笔者同时还发现,50%的同学不喜欢通过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进行学习,原因要么是觉得任务难度太大或者任务太简单,要么是喜欢听老师讲。虽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多数小组都能积极协作,但仍然有些小组没有协作完成任务,主要原因是组员不喜欢一起完成任务或者是觉得协作完成任务太花时间因而分头独立分工完成。
因此,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有益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 (精读课)教学,它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观察和比较中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语言技能明显进步,叙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课堂上用英语主动交流的愿望明显提高,语言质量也有明显好转。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如何保证每次课都能设计出恰当的任务,如何保证所有的学生一直都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最理想地使用时间等一系列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
从理论上讲,任务设计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形式/功能原则、连贯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而要在在实际操作中在贯彻这些原则,特别是在每一篇课文学习中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任务,其难度相当大。这也难怪有那么多学生不喜欢通过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进行学习。
如何有效监控学生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是一个难题。怎样分组本身就比较值得研究。本来合作的形式多样,可以强弱合作、强强合作、内外向性格合作等,但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喜欢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特别是同室友合作。在完成课后任务的时候,小组成员是否合作、如何合作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完成课堂任务活动中也会出现某些同学根本就不参与活动。
如何最有效地使用时间是实施任务型教学时遇到的又一棘手问题。学生通常不愿意认真完成比较花费时间的任务,但这些任务又往往与他们的文化素养或相关专业知识有关。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通常会超时,如果打断他们又伤害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每学期所学课文的数量会减少,那么就相应地减少了学生接触更多语料的机会。
6.结语
作为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作为交际教学法的最新发展,任务型教学法以意义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我们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选择。通过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堂上的实际应用可以证明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其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逐渐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但它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仍然有很多问题(诸如设计出恰当任务、学生参与度监控以及时间使用等)不能得到圆满解决。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1]Candlin,C.N.Towards Tasked-based Language Learning [C]//C.N.Candlin and D.Mru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7.
[2]Ellis,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 [M].Amsterdam:John Benjarmins,1999.
[3]Howatt,A.P.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4]Long,M.H.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H.W initis.Native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New York:Acquisi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1981.
[5]Nunan,D.Design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6]Prabbu,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Skehan,P.A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8]W illis,J.A Fram 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Harlow:Longman,1996.
[9]邓达,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5-110.
[10]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熊沐清.叙事教学法论纲[J].外国语文,2010(6):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