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陆军大学
——以其组织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兵学研究院为探究对象

2011-03-20细井和彦

关键词:兵学杨杰教官

细井和彦

(铃鹿国际大学国际人间科学部,日本三重县铃鹿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陆军大学
——以其组织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兵学研究院为探究对象

细井和彦

(铃鹿国际大学国际人间科学部,日本三重县铃鹿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陆军大学负责人杨杰积极参与该校运营,如亲自监督实地演习,积极研究军事战略,进行改革以提高学术水平,附设兵学研究院,将优秀毕业生留校继续深造,部分人被派往欧美留学,录用优秀人才来校任教,等等。其结果是,陆军大学的人才质量上乘。这些人才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杰;陆军大学;组织结构;教学

一、引言

陆军大学(以下简称陆大),始建于1810年的普鲁士,是西方列强为传习军事学而设立的最高学府。陆军大学承担着培养高级军事指挥官和具有专门技术素养的高级军事参谋的任务,在国防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06年的清朝时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43年间,虽然历经三次政权更迭,中国大陆的陆军大学却一直持续存在着①三次政权更迭是指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即国民政府)。根据解释,清朝政府和北洋政府虽然能看作一体,但是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皇帝制度到共和制这一政体的变化。而且,1949年以后,在台湾存续的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陆大继续运营着。另外,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1951年1月军事学院成立、1958年3月军事科学院成立,事实上是陆大任务的完成。如果把重点放在这个事实上,那么,1949年以后大陆陆大的连续性仍然存在。。不过,作为中国近代两大陆军学校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却不具备这个特征②不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两所学校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全国正规的士官学校,后者是作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而创立的,依据政治教育注入思想主张并实施了精神教育。国民党政权成立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作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设立了政党组织,但是为了党军的将校培养而成立的士官学校这一目的是不能改变的。。无论是政权交替还是战火纷飞,陆大没有废校或者停校,是因为各个时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自身政权,需要领导作为暴力统治不可或缺的军队,因此,为了统帅好军队陆大一直受到重视。

本文拟对1930年迁都南京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陆大进行考察分析。20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正值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近代化政策并取得了辉煌成果的时代,自然陆大也不例外。本文具体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陆大,特别是1932年至1937年初任校长后任教育长的杨杰(1889~1949年)运营的陆大作为重点进行探究。陆大对于国民政府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育家的杨杰积极参与陆大的运营,进行了改善教学、研究军事理论等提高学术水平方面的改革,附设兵学研究院,将优秀毕业生留校,并让他们继续学习一年军事学与国防计划,然后作为陆大教官任用,其中一部分被派往欧美留学。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陆大的人才素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陆大的组织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8年北伐军刚占领北京,蒋介石本人即出任陆大校长,任命刘光代行校务。是年9月第八期学生复学;年末任命黄慕松为副校长,周斌担任教育长。同时,第九期学生与特别班第一期学生入学。由于学生数量急增,教官紧缺,遂委派德国顾问担任教官进行补充。另外,杨杰也亲自担任数月教员,讲授名为《大军统帅》的课程[1]。从一系列的措施中可以看出,陆大的存在对南京国民政府方面是何等重要。

1930年末,决定迁都的国民政府表示将陆大一并迁至首都南京,以便进行严格管理。这样,1932年1月陆大从北京移校到了南京,所在地是原军政部旧址南京薛家巷(之后改名汉口路)屈子祠。杨杰任校长,王泽民任教育长。在杨杰考察欧洲各国军政情况归国后,蒋介石于1934年12月担任校长,杨杰任教育长。作为蒋介石的代理,杨杰教育长统一管理全体教员和全校教育①参见《陆军大学组织法》第五条。一般认为蒋介石当校长是自身想作为权力的源泉掌握军队的一个证据而已,但是存在“杨杰建议蒋介石成为所有军校的校长”这一见解,认为提议者是杨杰这一说法是今后更加有探讨余地的课题。。招生人数,正规班100人,学制3年;另外,还有特别班招收60人至100人,学制3年。不具备正规班条件的地方军队少将以上军官,须经参谋部审查通过、蒋介石批准后,方可入学。规定正规班学生的入学资格是“现役步、骑、炮、工、辎等兵科之军官,曾毕业于国内外陆军军官学校,或同等之学校,其修业期间继续在一年半以上者,或曾毕业国内外军事航空学校,现任航空军官者。曾服军役二年以上,少校以下中尉以上之军官,确有现职底缺者。品行端正,身体强健,确有成材之希望者。年龄三十岁以内者”②见《陆军大学组织法》第六条。30岁的年龄限制在《陆军大学组织法》第六条第四项中可以看到。根据《陆军大学校暂行初试复试规则》(《陆大月刊》,1935年第一卷第二期)第三条第四项来看,35岁是缓和年龄限制的临时措施。。当时入学只承认以下学校的毕业生,即保定军校、中央(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西北军校、河北军事政治学校(由商震管理)、太原军校(由阎锡山管理)以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入学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所属单位推荐的有入学资格军官,由军事委员会选送到参谋本部,参加选拔考试。有初试资格者在各军、行营或者中央各军事机关于中央军校高级班等军校讲堂参加考试。各师可推荐两名初试合格者参加复试。初试答卷送交南京参谋本部,经审查合格者,可参加复试。由参谋本部组织的陆军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笔试于南京的中央军校讲堂举行,密封试卷,举行面试[2]。

杨杰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培育保卫国家的人才,培养不但能托付党国命脉、还能肩负民族兴亡、优秀的将校领导。”谋求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之才以及确立作为统帅者的人格。要求“认真钻研学术,道德品质兼修”;同时追求“武德:就是要将我们所有的才能学识,整个的供献国家”;深刻理解大兵团作战可行的战斗理论和原则、目标,培养能够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的高级军事指挥官、参谋。杨杰提倡“诱导式”(指导式、研究式)的教育,这效仿了日本陆大的教育方法。反对束缚学生思想的教育,“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使之彻底领悟,确有心得”[3]。杨杰常说“要重视战史”。在回顾1935年的教务时,杨杰对学生训话道:“战史固为战术之源,过去战绩,有得有失,求其精于斯道,至少亦当穷若干年之力,于当时实际状况,捕捉其真相,然后晰以己意,资为借镜。”并强调:“窃愿本校出身者,以研究战史为终身事业,庶几计划国防与教授战术,皆有所本,不至徒托空言矣。年来国人於战术知所注重,其视战史,有以为次于战术一等,其视补助科学,几视为毫无关系者然。”③参见杨杰:《二十四年度陆大教务之回顾》以及杨杰:《对陆大第十一期生毕业及第十四期生入学训词——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陆大月刊》,1936年第二卷第一期)。当然,杨杰也重视战略战术教育,特别重视应用战术教育。陆大开讲德语、日语、俄语、法语和英语五个外国语科目。之所以强调学习外国语的重要性,是由于身处在那个“方今军事上交涉日繁,凡参与枢密军务之将校,非洞悉现今世界之大势,讨求各国军事之设施”便无以立足[4]的时代状况下,例将来可能作为驻外武官,或去外国的陆大留学研究,以及去外国进行军事调查等,因此作为完成机密要务的基础,学习外国语是非常必要的。杨杰鼓励学生掌握英语以外的外语,其原因是否当时英语并非军事学的重要部分,抑或英语早已是陆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不得而知。杨杰只是说在商业领域英语是主流,德语和法语作为现代军事学的基础,掌握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他还鼓励学习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关系国家的语言——日语和俄语。另外,也提倡学习作为新兴军事发达国的意大利语[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杨杰认为熟练地使用外国语是执行机密要务的根本,要求学生通晓数种语言,把外国语作为一种技能熟练掌握。

关于教官队伍,除了中国教官外还有外国教官。外国教官中以德国人居多,这些德国教官是陆大在北京时招聘的人才,均毕业于德国的陆大,战术素养很高。另外,还有俄国教官。史培曼(Speman)、顾德威(Goodwill),后来还有斯达开(Starke),教授应用战术;林德曼(Lindeman)教授炮兵战术;史太秋(Stretus)和另外一个纳粹党的空军青年军官(姓名不详)教授空军战术;皮尔纳(Piana)教授装甲兵战术;麦次纳(Metzner)教授化学战;古稀(Gruse)教授大军统帅、战史和阵地战的欧洲战史;王恩瀚(Wangenheim)教授参谋业务、编成装备以及动员输送、列强军备、后方勤务;俄国人教官布尔宁林教授战略学、谍报勤务和大战原理;托马舍夫斯基(多马谢夫斯基,Domaszewski)教授要塞筑城①关于外籍教官的国籍、履历以及对陆大的贡献度,是值得今后深入分析研究的课题。本文参考了郭汝瑰的《郭汝瑰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杨德慧的《杨杰将军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和《杨杰将军思想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以及阮绍文等人的《陆军大学概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几部著作。汉字书写的教官名字的异同被认定,只是照原样写上。。

杨杰强烈提倡陆大教官的人才国产化,即陆大毕业生要成为陆大教官。如下所述,兵学研究院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教官。努力从外国教官转向中国教官,让中国教官担当教育科目。作为主要科目的师、军的战术课目由中国教官担任。他们是张亮清(日本陆大昭和五年毕业)、何成璞和徐祖诒(日本陆大昭和二年毕业)、林薫南和吴石(日本陆大昭和八年毕业)、梅铸、宗明、张秉鈞和郗恩绥(兵学研究院第一期生)等人。可以说,增加本国人任教官的目标达到了。但是,在考虑优秀人才不愿作为陆大教官留校的原因时,现实的可能还是教官的待遇低下问题。事实上,杨杰亦言及“而教官之所以能安心供职,尤在改善其环境,改善环境之法,在隆其待遇,最好能由人事当局,特订陆军大学校教官任用条例,或订陆军军事学校兵学教官任用条例,而列陆军大学校教官一章,将任用变通、给予从优、任官等停年缩短各点,分别予以规定”来改善教官的待遇。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②参见杨杰:《二十四年度陆大教务之回顾》以及杨杰:《对陆大第十一期生毕业及第十四期生入学训词——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陆大月刊》,1936年第二卷第一期)。。

三、陆大兵学研究院的设置目的与意图

在1935年8月修正公布的《陆军大学组织法》第十六条中,规定了“本校附设兵学研究院”的内容。实际上,在北京政府时期的陆大就有了兵学研究会,后受政治形势左右不得已而中断。1932年8月前后以杨杰为中心,附设了兵学研究院③也有成立时期是1932年秋的说法。另外,杨杰将从事军事学研究的10名毕业生作为预备教官而留用,并组织了兵学研究会。据说时间是迁移到南京之后。以下内容,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依据《本校兵学研究院组织条例》(民国24年2月修正)(《陆大月刊》,1935年,第一卷第四期)。此历史资料与《陆军大学兵学研究院组织条例》(1935年4月24日公布)、《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第267~269页所收录的内容相同,但后者没有编制表和工资表;亦与《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军事(一)”第343~347页所收录的条例内容相同(后者没有工资表)。编制表是军事委员会在1936年1月修正的。教职员人数的减少确实被认证。编译官的定数从4人减少至2人,绘图员的定数从2人减少至1人,图书管理员也从4人减少至2人。。研究员分为专任和兼任两种类型。专任研究员是“选择国内外陆军大学毕业学员并服务二年以上学验优越成绩卓著年龄自三十岁至四十五岁者为合格;且有兵学教官经验者将其详细履历呈送参谋本部审核由部派员组织审查委员会加以审查以定去取”。入院研究最高兵学及国防计划以深造国防人才及兵学教官为目的。至于将从30岁到45岁视作最为合适的理由,乃“因为在这段年龄的人,体力强壮,精神旺盛,越山越岭,耐饥耐寒,都能和学员一样的劳苦”;“而且政府犹有选送出国研究的计划。若以在外留学三年而论,回国时亦不过三十左右,尚可报效国家”[5]。规定在籍中的专任研究员禁止在其他机关兼职;一旦发觉,不但要受到除名处分还要上缴这之前获得的所有报酬。兼任研究员若干名,但不能超过专任研究员的人数。兼任研究员在陆大的教职员中进行选拔。另外,在中央高级军事机关从事国防业务的人员,如果有符合第三条条件的志愿者,经过审核允许一到两名入院[6]。研究员的选拔方法由当初的考试变为选拔。第一期生为考试,第二期生开始进行选拔。因为应征者都是陆大的毕业生,因此可以判断具有同等的基础学历。规定专任研究员的人数为12到15名,兼任研究员为若干名[6]。

兵学研究院设主任一名,由中将或者少将级别的人担任;专任教官4名,由少将或中将担任;兼任教官不定数。陆大对兼任教官不进行计算,人数不足时,或个别招聘或向上级申请任命拥有少将或者中将级别的4名教官。副官一名;编译者除了兼任者之外定员为4名,且都是上校或者中校;绘图员是上校或者中校,定员为二名;书记一名,为上尉或者中尉;司书4名,为少尉或者准尉;上等兵公役三名。行政事务等由陆大职员兼任[6]。杨杰亲自就任主任(后由张亮清就任主任)。主任以下,20名教员(其中将校17名,士兵3名)加上兼职教官数名,且行政事务员皆由各部署职员兼任,所以从规模上看兵学研究院并不大。

陆大除由教官授课外,还接受校长和教育长的指导。另外,除请专家讲课外,还安排研究员见习陆大的课程,学习教授法。研究员们在实际中逐个授课、指导学生[6],从中学习教授法。研究的期限为一年。一年分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为6个月,第二和第三学期分别为3个月。每学期研究结束,向参谋总部报告结果。期满后召集各学科教员评定成绩,成绩优秀者向参谋总部申请颁发结业认定书[6]。成绩优秀者必须义务留校连续工作两年,不允许去其他机关赴任。如果违背规定,取消认定书并必须偿还薪金。个别成绩不佳者,仍然留在研究院继续研究,或者向参谋总部申请会被任用[6]。

研究员是陆大毕业生且就学于军事学专业。尽管如此,在一年有限的研究期间内,由于科目较多以及过于“填鸭式”的教学,致使研究员中出现了一些厌烦情绪。杨杰提出并修改教育科目,指出:“本院至今,业已毕业四期,连前在北平之研究会计算,现在本校服务教官者,计三十余人,惟从前教育计划所规定之课程,名目太多,问有非充任教官所必须者,不合研究院之立场,且不易养成师资。”故自本年起,战术则侧重想定之作为及统裁法之练习,高等司令部勤务演习,野外演习,均令分在补助官等人,“以培养其指导能力”[6]。一年间可以选择的科目,如果必修科目过多,就会出现不能培养陆大谋求的修养与资质皆备的教员。

从《教育长纪念周对第三期研究员入学训话》[5]中,可以看出杨杰关于设立兵学研究院的想法。杨杰指出:“研究院设立的意义,暨经过,以及今后应行改进的事项,一一提出报告,以明其涵义的重大,而使各研究员知有益加策励之必要。”明确指出设立兵学研究院的目的为三,即“第一,深造国防人才。第二,培养兵学教官。第三,给予陆大毕业学员再行研究的机会,其中第二点是当务之急”。在说明法国和日本拥有实力的兵学研究会的事实时,杨杰提出“我们研究最后的目的,完全在供作战应用。而作战的要求,则究属专门的,机密的,而非广泛的,普遍的。”也就是说,能够指导国家总动员,能够考虑何为总动员的精髓,培养能够实施资源作战的人才。身为驻在国武官拥有充分的情报收集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陆大教官不足的现象果真那么严重吗?

杨杰指出:“因为在校三年研究的材料,虽然很多;但以时间的急迫,功课的繁难,尚未能通盘的细咀,尚未能详细的分解。好像吃饱了东西,还没有完全消化”的状态,因此,“陆大教官,必须具有食而化,化而神的工夫”成为了其任务。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教官,虽然“其唯一办法,就是教官统制”,但仍旧存在着“我国则素无统制,且以人才缺乏”问题。“其重点就是要培养教官。从前已曾对十期学员,一再讲过:我们年年请外国教官,不特不经济,且不是个良好的方法”。由于教官不足而派生出一系列问题。

“毕业学员,自第九期止,亦只有八百左右。而在本校担任过教官者,又不及十分之一”。说明成为教官的毕业生很少。教官增加,在战术科目上一个教官对应的学生数就相对减少。杨杰认为一个教官至多只能对应14个人,如果培育能够通晓最新军事学的人才,我国的陆大和外国的陆大就可以并驾齐驱。确实,如果提高了教官的素质,那么,受教育学生的素质也会提高。指挥官和参谋的能力决定了军队能否胜利,这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

兵学研究院的设立也伴随着巨大的困难,特别在经费问题上有很多反对者。杨杰强调了自己克服这些困难所发挥的能力与努力。

首先是教官等级问题。“这次(指第三期——笔者注)所选的研究员在十期中阶级,亦比较低下。因为当教官,只要学问良好,并不在乎阶级大小。我国军事学校教官阶级之大,实为世界各国之所无。”等级的高低可以从和同学接触的态度以及薪金待遇中看出。从《陆军大学校兵学研究院研究员薪水待遇表》中可以了解研究员的薪金标准。当然,根据等级的不同,基本薪金也会增长,津贴会被减少。但是在备注栏里,有“上尉以下原支薪水均按八折支给。少中校原支薪水按国难期间九折八扣支给。上校原支薪水按国难期间八折八扣支给”内容。薪金并不是全额发放。这样看来,比起留校做研究员,回归原部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另外,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研究员自己也要谋求革新。

对待研究的态度应该是“初哉始基。教官所指出的错误,不能虚心接受,而所得的则必有限。所以现在要理胜于情,将好胜之心下抑,以宏大的气概冷静的头脑,由理性上平心静气的去研究”。杨杰还就研究方法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我们研究院主要的科目,是战术,和陆大的功课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我们研究的方式,一定要和某国(指日本——笔者注)的特班一样,范围要广泛,而性质要专门。第一步把先前吃下整个的东西拿来研究,使其完全消化,然后始能再吃。第二步再来分科各择所长,以求精进。仿佛学医一样。我们现在的研究,是要一切兵学,都能懂得,以后再择有心得的,分类专攻。至现在是分不开的。因为一个作战计划,须包括战争的一切 ,必须兼筹并顾,通盘计划,前后能够互相呼应然后可。[5]

总之,杨杰认为:“本院的涵义甚大,诸君的使命甚重,而本院成立艰难困苦之经过亦甚多。务望在主任指导之下,按照所订计划,切实奉行,方不辜负国家培养的苦心,而诸君前途,亦必有灿烂光明的一日。”可以看出,杨杰对于作为陆大教官如何提高学术水准及其提高做人素养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

四、结语

陆大的运营方针是培养“承担国防”的人才,因之可以把陆大定位为以培育能够做大军统帅的高级将领和参谋的最高军事学府。陆大不只是图名而是具有实在意义的教育机关。它有着在必须为快速到来的抗日战争做准备的背景,这就令制定能指挥系统一体化大部队的作战行动的军队编制变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培养高级人才,陆大也认识到教育机关要能够教授最新的教育内容以及高级军事学。附设兵学研究院是为了不依赖外国人教官,要用自己的力量培育教官,意图用自己的力量培养承担保卫国防的人才。

[1]阮绍文,王启明,管长治.陆军大学概况[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39.

[2]陆军大学校暂行初试复试规则[J].陆大月刊,1935,1(2).

[3]新生入学应行注意事项——杨教育长于去年十二月十二日讲话[J].陆大月刊,1935,1(3).

[4]民国时期的陆军大学[J].江苏文史资料,1979:237.

[5]教育长纪念周对第三期研究员入学训话[J].陆大月刊,1935,1(6).

[6]杨杰.二十五年度陆大教务之回顾[J].陆大月刊,1937,3(1).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Land Force Academy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Kazuhiko Hosoi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Suzuk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Suzuka,Japan)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tudy of the military education in the Land Force Academy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It suggests that the person-in-charge of the Academy,Yang Jie,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high quality of military education in the Academy,who participated activel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Academy by watching over field military exercises,studying military strategies,introducing reforms to raise the academic level,setting up military research institute,offering excellent graduates opportunity of further study either in the Academy or in foreign countries,and recruiting talented teachers.The work done by Yang Jie explains why the graduates of the Academy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ter war against Japanese.

Yang Jie;Land Force Academy;organizational structure;teaching

K203

:A

:1009-3699(2011)02-0218-05

[责任编辑 李丹葵]

2010-12-30

细井和彦(1964-),男,日本铃鹿国际大学国际人间科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兵学杨杰教官
兵学商用人物
——刘家文
Longitudinal conductivity in ABC-stacked trilayer graphene under irradiating of linearly polarized light
兵学商用人物
——徐小林
动物入学也军训
“ 孙子兵学与建军之路征文”启事
教官之吼
尴尬
装病的老爸
神奇的菜
奇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