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尊严理论探要

2011-03-20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

易 明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毛泽东尊严理论探要

易 明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毛泽东尊严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尊严的主体、核心特质、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以及重要地位等。毛泽东尊严理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尊严理论的基础和基本架构。本文在分析毛泽东尊严理论形成的基础上,阐明其理论体系内容、历史局限和重要意义及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毛泽东;尊严理论;维护尊严

毛泽东尊严理论特指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尤其是尊严的相关思想,不仅包括具体的革命建设实践、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直接的理论论述,还包括以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尊严为价值取向的思维形式。毛泽东的尊严理论是在其个人成长和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尊严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尊严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毛泽东尊严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源

毛泽东尊严理论形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救亡图存、御辱兴邦等因素的影响赋予了毛泽东尊严理论鲜明的时代特点、阶级特点、实践特点和革命特点。

(一)救亡图存、御辱兴邦——毛泽东尊严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

20世纪初,毛泽东尊严理论的最初萌发,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背景和时代要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屡受欺凌和压迫侮辱的中国社会,到处弥漫着屈辱和悲愤、失落与奋挣的民族心理情绪。这是毛泽东尊严理论得以最初萌发的深层社会心理原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的失败,使得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连遭打击。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并最终以中国屈辱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国家和民族被宰割和瓜分的危机迫在眉睫。偌大中华,情何以堪?值此危难当头,一部分知识分子惊呼“值此千年未有之变局”,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良策。这些努力通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实践表现了出来,尽管二者的斗争目标和主体力量均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和仁人志士改变现状的渴望、焦灼的心理。当此种种尝试归于失败之后,先进知识分子于如何才能真正救中国于水深火热的思考中陷入了失落与彷徨。1893年出生的毛泽东亲身经历着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国家遭难、民族受辱的情形已经在毛泽东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深知民族尊严被侵犯的深刻危机,积极寻求救国之路。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努力都不能彻底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水火之中,而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二)内继传统、外承马列——毛泽东尊严理论的思想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关于人的尊严思想,余英时先生认为“人的尊严观念自孔子以来便巩固地成立了,两千多年来不但很稳定,而且遍及社会各阶层”[1]。中国古代典籍中素有“惟人,万物之灵”的论述,这是对人在天地之间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儒家学派继承这种“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传统,强调人的精神骨气与不屈的气节,充分尊重人的人格价值。首先,儒家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不应受到别人的侵犯和亵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这一思想的鲜明写照。其次,儒家强调当个体受到别人的侵害和外在的压力时,始终应该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维护自己人之为人的尊严。面对侵害,孔子认为应像伯夷叔齐一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面对压力,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儒家的尊严思想,他认为德性的高尚是人具有尊严的重要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来获得尊严。“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一思想是对古代封建等级尊严观的有力冲击。

马克思的尊严观是毛泽东尊严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尊严观的逻辑起点,赋予了人的尊严的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这种关于人的尊严合法性的基础明显区别于西方传统尊严观的抽象人,马克思论述的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虚幻抽象的人。马克思尊严观是建立在对12小时工作制中工人工具性劳作尊严沦丧的实践理性批判,强调无产阶级应有的不可侵犯的尊严。马克思为人的尊严指明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即先解放无产阶级、劳苦大众进而最终解决所有人的尊严问题。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交互性,马克思提出了“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口号,阐明了无产阶级尊严与全人类尊严实现的联系。在基本的身体尊严和身份尊严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了精神尊严的重要意义。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

(三)勇于革命、积极建设——毛泽东尊严理论的实践基础

在投身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国家受辱、民族遭难、人民遇劫的危难情况下,毛泽东深切感受到只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勇于斗争,才能赢得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赢得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尊严。毛泽东先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后投笔从戎半年,曾受到康有为、梁启超改良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积极投身革命的实践之中。后来受到进步教师杨昌济等的影响和早期革命先行者李大钊的帮助,开始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实践过程中做到了真学、真懂、真用,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的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管是与别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是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毛泽东始终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放在首位。同时,毛泽东对于人的尊严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定位,对于实现尊严的可能和途径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尊严的主体有了鲜明的界定,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尊严的丰富的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尊严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尊严理论的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尊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尊严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的尊严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尊严的主体、核心特质、价值取向和实现路径、重要地位等。

(一)毛泽东尊严理论的维护主体是无产阶级

始终维护无产阶级的尊严是毛泽东尊严理论的基本指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无产阶级尊严的理论论述是毛泽东尊严理论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3];因而,“工人只有仇恨资产阶级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的尊严”[4]500。这与毛泽东本身的反抗意识结合在一起,使毛泽东认识到,不论是维护工人阶级的尊严还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尊严,最必要的方式是奋起反抗反动势力的压迫。马克思主义同时认为,“只有完全失去了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获得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5]。毛泽东竭力促进和维护“现代无产者”的“自主活动”,为无产阶级“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泽东之所以坚决维护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尊严,与毛泽东对人民历史地位的清晰、准确认识是分不开的。针对“英雄创世说”,毛泽东认为世上没有救世主,历史就是人民写就的,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最终力量,任何政党或统治者脱离了人民注定会失败。

(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尊严理论的核心特质

无论是形势复杂、战事纷扰的革命年代,还是处于列强封锁、千疮百孔的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都非常鲜明。这是毛泽东尊严理论的核心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失去了自我控制、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这个人也就不能完全地拥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地,一个国家或民族失去了独立自主,那么必然会沦为别国的奴隶或附庸。“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处于同等的地位,每个民族都是和其他任何民族同样重要的”[6]。因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应该有道德上的必然优越感,当然更不能在这种优越感之上去奴役压迫其他民族和国家。毛泽东将这一思想深刻地贯彻于他为维护民族与国家的尊严而进行的革命、建设和外交的实践之中。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是从打破共产国际的指导神话开始的。中国革命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不但没有胜利的迹象,反而遭受诸多挫折。由此,毛泽东开始思考如何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及实现这条道路的理论、路线、政策和策略。建国以后,不管是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还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威胁,毛泽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三)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的尊严是毛泽东尊严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

为人民利益服务、为人民的尊严服务,是毛泽东革命生涯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主题。毛泽东从不认为自己代表了一切阶级的利益,即使在联合各阶级的统一战线和革命战争中也始终认为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因此,毛泽东的人民观有着鲜明的阶级特性,即为广大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早在1944年纪念张思德的演讲中,毛泽东便提出了尽人皆知的“为人民服务”口号;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中又进一步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8]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最终与所有共产党人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独立,更以牺牲六位亲人的沉痛代价诠释了一个将广大人民利益和尊严放在第一位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

(四)追求群体内部的平等联合、面对侵害侮辱奋力抗争是尊严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人的类意识和类行为、人和人的实际的同一”[4]48。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平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关于中国无产阶级尊严理论的平等思想。毛泽东从小就目睹了社会上诸多的不平等现象,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深刻认识到造成人们疾苦和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在于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大众获得尊严的唯一途径就是推翻阶级的压迫和统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也只能是革命的、暴力的斗争和反抗,而根据中国社会基础薄弱的现实,要真正实现有效的斗争并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唯一的手段是要在消除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不平等即差别的前提下,实现阶级内部有效的、真正的联合。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给予人们最大的平等,是维护人民尊严的最佳途径。一句“人民万岁”表明了毛泽东对广大人民政治地位的认可和推崇,一个人人皆可以负责、人人皆可以做主的社会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这是人民获取尊严的前提。建国后,在外交关系上,毛泽东将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平等与联合放大到了与国际第三世界国家交往过程中的平等与联合,以这种平等、联合对国际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作有效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是实现整个国际无产阶级尊严的最佳途径。面对侵害和侮辱,毛泽东主张坚决予以回击,捍卫自身的尊严。毛泽东出身于比较富裕的农家,其家庭结构是中国社会典型的严父慈母型家庭。父母亲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塑造了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不同于普通农家孩子的性格特征,即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尊)敢于向权威挑战。毛泽东曾回忆道,有一次父亲请人吃饭,由于父亲喝了酒加上本身暴躁的性格,当着众人的面把毛泽东大骂一顿,毛泽东认为自己当众受辱,将饭碗摔下后开始了第一次离家出走。后来,毛泽东甚至以跳水塘相抗争,迫使父亲接受自己以只跪一只腿的方式赔罪。这件事给毛泽东的印象很深,“从此我知道了,当我用公开的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利时,我父亲就变的温和,但是如果我保持着温顺服从的态度,他只是骂我打我更甚”[9]。不管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以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充分认识到反抗和斗争的重要性,以至于赫鲁晓夫在他的一系列侵犯中国尊严企图受挫的时候,含沙射影毛泽东是“好斗的公鸡”。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原则问题上的斗争,是毛泽东从小就形成的反抗意识和斗争意识的放大和延伸。

三、毛泽东尊严理论的历史局限与重要意义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毛泽东极强的个性,毛泽东的尊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是任何一种哪怕是再正确的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是毛泽东的尊严理论十分强调不平等和不自由状态下的反抗与斗争,认为这是人们获得尊严的主要途径,因此,毛泽东对建国以后在和平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尊严缺乏更加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虽然毛泽东关注的经济建设无疑为人民尊严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以系统的尊严理论为基础对人民尊严的保护。尤其是“大跃进”运动下的人民公社和大炼钢铁的极“左”行为以及其后的“文化大革命”,没有关注人民的真实需求和实际情况,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际愿望,因而,这些运动不利于创设严肃的维护人民尊严的社会环境,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尊严理论发展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尊严理论发展的一个挫折 。二是毛泽东虽然毫无私心地将个人的一切献给了中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终生践行为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但并没有真正完全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民主权制度,虽然“让人民监督”、“让人民说话”使人民获得了做主的机会,但一个“让”字还是体现出了主动与被动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的政治实践可能更像是“为民做主”,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密不可分,中国人向来有崇尚权威、企盼青天的朴素愿望。这种政治传统造成的毛泽东尊严理论的局限是不可避免的,必然对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尊严理论产生消极影响,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去消除。三是毛泽东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对尊严理论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当不具备使人民自由、平等、独立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时,力求人人平等的政治构想和政治实践满足了大多数人的愿望因而是十分恰当的;当社会进入比较平稳的和平时期,毛泽东追求的这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平等和政治平等,不利于形成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性尊严发挥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生产关系环境。综合因素造成了毛泽东尊严理论的局限,一是毛泽东熟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熟稔于心。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毛泽东受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虽然毛泽东已经着力避免这些消极影响,但文化对人的深层的、潜移默化的制约是无形的、巨大的;二是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使得毛泽东的很多战略构想和理论设计没有得以充分地展开,造成了其中的理论遗憾。

毛泽东的尊严理论是无产阶级尊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尊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的尊严理论强调平等基础上的奋发图强和独立自主,以此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面对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毛泽东的尊严理论与实践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迷茫与屈辱,走向独立和自由,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无比的尊严,毛泽东的一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宣告了中国人民尊严心理的回归。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将国家尊严与人民的尊严放在首位,坚决捍卫尊严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上一批忠实的朋友和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尊严理论是毛泽东尊严理论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具体化和形象阐述,是毛泽东尊严理论及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尊严理论的继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当代,继承毛泽东的尊严理论,一方面,在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尊严应成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尊严也理应成为党的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10]。因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坚持最大程度地维护并为人的尊严实现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就把握与遵循了毛泽东尊严理论的核心和本质。

[1]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M].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4:4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0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6.

[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恩列斯论民族问题》语录编选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135.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 094-1 095.

[9]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24.

[10]佚名.温家宝解读“尊严”:给人的自由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EB/OL].(2010-02-27)[2010-08-12].http://news.cctv.com/china/20100227/102447.shtml.

Thought of Mao Zedong regarding dignity

Yi Mi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Mao Zedong’s views on dignity constitute a theoretical system,which covers the subject,core characteristics,value orientation,realization,and status of dignity.The thought of Mao Zedong regarding dignity provides the basis and framework for the the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regards to dignity.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s dignity thought,and clarifies its content,limitations,and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o Zedong;views on dignity;protection of dignity

A84

:A

:1009-3699(2011)02-0171-05

[责任编辑 李丹葵]

2010-09-21

易 明(1981-),男,河北廊坊人,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