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精神病患者血糖水平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及护理探讨
2011-03-19洪小美谢惠云潘爱英
洪小美 谢惠云 潘爱英
(福建省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厦门市仙岳医院,福建厦门361012)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1]。女性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时,通过对临床精神症状的观察和护理,并做好各期血糖水平的监测,发现其精神症状的控制对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女性精神病患者48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39.9±5.6)岁。其中,精神分裂症26例,分裂样精神病8例,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13例,分裂情感障碍1例,所有患者精神病诊断均符合CCMD-Ⅲ诊断标准。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41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新病因(WHO专家咨询报告与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区委员会于1999年正式公布了糖尿病新的诊断标准与分型)分型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2]。
1.2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进程将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3个期即疾病发作期:患者入院时表现兴奋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行为,行为紊乱,幻觉妄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自知力缺乏,拒绝治疗,偶伴外伤,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增加,为入院后7~10d,此期亦为糖尿病药物剂量增加阶段;症状控制期:精神病性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外伤痊愈,有的病人出现药物副反应,行为缓慢,思维迟缓,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对药物依从性差,抗精神病药物达到治疗量阶段,为入院后11~21d,此期亦为糖尿病药物达治疗量阶段;康复期:病情稳定,急切要求出院,对未来忧心忡忡,出现自卑心理,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阶段,为入院22d后,此期亦为糖尿病药物维持治疗阶段。
1.3 结果(表1)
表1 临床各期女性精神病患者血糖动态监测(mmol/L)
从表1可以看出,女性精神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临床精神症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精神症状的改善,血糖水平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2 护理
2.1 疾病发作期的护理 精神疾病的急性发作常常影响到患者自身的安全,影响家庭的安宁和周围人的工作秩序,因此需要紧急处理,对于存有自杀企图或行动者,对于影响集体安全者,以及存有躯体合并症者,需要收住精神科观察治疗[3]。因此,急性发病期应将病人安置于重点病室,房间设置简洁,护士认真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接触方法,避免激惹病人,热情与病人交流,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及时处理病人先兆症状防范于未然;严密观察病人幻觉妄想的内容及相应的情感表现,对异常行为要劝阻,防止发生意外;对兴奋冲动毁物的病人,以亲切耐心的态度,镇静而温和的语言,多方面了解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建立社会能接受的行为模式,指导病人用非破坏性行为表达和发泄[4]。协助病人料理个人生活,保持清洁舒适,保证饮食规律、搭配合理、定时、定量;耐心向病人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其了解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控制饮食的必要性,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尽快控制病情;对外伤者做好对症处理,并指导患者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伤口愈合。
2.2 症状控制期的护理 针对病人病情及所服用药物,向其讲解相关的药物常识,所服用的药物名称、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服药后的注意事项,并做好用药后的观察,对不合作的病人,要耐心解释劝说,了解其内心体验;出现药物副反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安慰病人,采取对症治疗,帮助病人料理个人生活,同时请恢复期病人进行现身说法,以增强病人对药物的依从性;讲解糖尿病的相关饮食、药物知识,强调进行饮食控制对糖尿病治疗的目的、重要性,以取得病人的配合,有效地控制病人的血糖水平。
2.3 康复期的护理 康复阶段病人的心理变化和精神负担是多种多样的,担心疾病对生活的不良影响,出院后亲人、朋友同事、社会不能接纳自己,自己能否继续学习、工作、结婚过正常人生活等,护理人员要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指导病人制定康复目标,教会病人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生活事件,努力帮助病人维持身心平衡,达到维持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目标。
3 讨论
女性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通过对临床精神症状的观察并做好各期(疾病发作期、治疗期、康复期)血糖水平的监测,发现患者精神症状的控制对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疾病发作期、治疗期、康复期与血糖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的血糖水平随着精神症状的有效控制而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做好女性精神患者伴发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尤其是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健康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制定康复目标,教会病人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生活事件,加强对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测至关重要。以使患者达到合理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配合治疗。努力帮助患者维持身心平衡,达到维持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目标。
[1] Shu F,Vivinne WU,Courtney M,et al.Self-efficacy,outcone expectations and self-care behavior in people with type 2diabetes in Taiwan[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7,16(11):250-257.
[2] 汪丽蕙,许广润,张树基.现代内科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731.
[3]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841-2842.
[4] 宋燕华,于欠,马艾丽,等 .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