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哲学解读*

2011-03-19吴丽兵庆承松

关键词:现实生活生活化世界

吴丽兵,庆承松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哲学解读*

吴丽兵,庆承松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生活化需要从哲学层面进行解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完善的最终目的入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人的发展完善有着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识形态性;人的发展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取向,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生活而导致的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与这种发展趋势相伴随的是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的质疑依然存在,主要是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生活化的关系上,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生活化中充分实现,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从哲学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根本原因和依据提出了叩问。

一、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生活化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无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特殊性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实践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的矛盾特殊性,这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1]。正是这种矛盾的特殊性,使体现着一定阶级意志和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即意识形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成为一种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活动。任何意识形态教育总是难免表现出一种源自于统治阶级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正是这种“强制性”使一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能不能在生活化中充分实现产生了质疑。其实,具有自上而下“强制性”特征的意识形态教育,其根基在现实的生活世界,生活化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规定。

首先,按照唯物史观,“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72。意识形态尽管是体现统治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思想观念体系,但由于“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2]73。以思想体系形式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生活过程的理论抽象,其根基在现实生活世界。只不过在阶级利益对抗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家由于受到阶级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一种神秘的,扭曲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和维护的是社会各阶层中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所体现的阶级内涵与价值诉求有着鲜明的现实生活基础。这种本质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以现实生活世界为根基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必须寓于现实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作为教育的立足点。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虽然不同学者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各有差异,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活就是人为了生存、发展和完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世界就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通过人的活动而生成的现实世界。由人的实践活动所生成的生活世界,又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用马克思的说法就是,“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112。人的思想观念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它与个体的日常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是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人们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与一定社会、阶级对人们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期望的矛盾,就必须要立足于影响制约人们思想观念的生活世界,因为只有在与生活世界的视域融合中才能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二、回归生活世界是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开放和生活的多样化转型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在价值上的冲突已远远突破原有的格局,使“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呈现理论上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多样意识形态状态”[4],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加凸显了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教育活动的成效是以教育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为前提。认同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信任与认可,是一个复杂的思想矛盾运动过程,是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在主体客体化及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对象,认识对象,通过选择和整合逐渐将对象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并外化为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着以明晰的思想价值理念及其相应的知识直接影响人们的理论灌输要求,也内蕴着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验证理论的需要。因为反映一定社会利益群体诉求的意识形态,其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追求,最终要通过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定的政策、制度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体现出来。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感性教育形式,直观地标示了一定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人们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感受到一定意识形态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和要求,真正体验到其正当性、合理性,才可能真正接受和认同。而这种建立在情感共鸣基础上的认同,不可能仅仅通过理论化的教育实现,而必须寓于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以鲜活的方式加以说明和注解。

不可否认,生活世界虽然是真实的,却不是尽善尽美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善恶共生的共同体。这个善恶共生的世界会不会对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一些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质疑的原因。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生活世界中的“恶”既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负面的作用,也可以成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有用资源。因为生活中的“恶”虽然会与我们意识形态教育所传递的思想观念产生冲突,使教育对象面临着矛盾、困惑,同时冲突所带来的矛盾、困惑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这就是教育对象“释疑”的需要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思想空间。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如果能够直面教育对象在实现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引导,就会在“释疑”中使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获得人们的认同。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源自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自我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鲜明意识形态功能,但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的唯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存在,其哲学根基在于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的多方面规定性决定了人要想立足和适应这个社会,不仅需要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获取生存资料,也必需形成与这个社会相适应的精神规定性,形成对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一定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认识与把握。人的精神规定性使特定的社会可以利用它对其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人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人的发展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是“感性的活动”的人,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和实践活动的人。人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创造着适合的生活环境,满足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实践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人对现存事物的否定、超越,体现出超越的本质属性。实践的超越本性使以实践作为存在方式的人,成为一种未完成状态下的具有生成性、发展性的存在,同时实践在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促使人在实践活动中释放出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不断扬弃自身的局限性,在“客体主体化”过程中展开人生存的内在丰富性,实现并确证自己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感性的活动”也是对实践主体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正是人不断完善发展的本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存在的理由。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之可能性的自觉引发”,“促使人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自我超越”[5],使人在主体性不断提升,社会关系不断丰富以及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完善的需要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人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从一般意义上讲泛指所有的人类活动,从狭义看其实是指日常生活中人的种种行为表现,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生活具有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生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离开的真实根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完善功能的发挥,虽然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要通过教育帮助教育对象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以及自己与客体的关系、客体对象的特点形成清醒而确实的认识,为“人之可能性”的引发,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思想准备,但是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立足于生活世界,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思考、解读人的发展与完善问题。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疏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性,积极介入生活,一方面将教育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人存在的境遇,人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矛盾,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对生活主体进行引导;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主张将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将教育对象置于主体参与地位,使他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人际互动中、在承担社会角色和责任中,自觉按照社会的要求提升素质,完善发展自己。显然,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人自我发展完善的本质要求。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朱彦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J].学海,2009(4):10-14.

[4] 赵 勇,陈锡喜.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7(3):44-47.

[5] 王 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97.

(责任编辑 高文盛)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f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U Li-bing,QING Cheng-song
(School ofHumanities and Economic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230009,Anhui,China)

Ca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 life oriented?This is a need of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From the point of ideology function of and promot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people’s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expounds the provis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if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perfe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ife-orientation;ideology;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

G40-02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1.024

2010-07-19

吴丽兵(1954-),女,江苏省盐城市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庆承松(1961-),男,安徽省含山县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7-08D127);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高教2008-4)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生活化世界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