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1-03-19周汉麒
周汉麒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周汉麒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调控的方向和方式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政策措施也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变化,与武汉现实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相结合,形成了武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十二五;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武汉
一、“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具体变化分析
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本文对国家“十二五”时期的宏观政策走势作出以下展望分析。
(一)产业政策将沿着“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
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整体目标出发,国家的产业政策将从两个方向进行调整。在产业政策促进功能上,国家将制定新的产业政策。一是打造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产业促进政策;二是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品牌建设;三是鼓励产业整合与企业兼并重组,在有色金属、钢铁、石化、轻纺、汽车等存在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支持骨干企业、优势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跨省区的兼并与联合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出台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五是将产业集群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出台包括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而在产业政策抑制功能上,国家将采取严格控制增量扩张与加大资产存量调整两方面的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部分产业生产能力盲目扩张,进一步明确限制类与禁止类产业的目录,从严控制“两高一资”行业投资项目的上马与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明确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标准,采取一系列限制政策,建立落后产能的市场退出机制[1]。
(二)金融政策将沿着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2]。为此,“十二五”时期,国家会围绕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的总体战略目标设计两方面的金融政策。一是差别化的金融政策。为实施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方针政策[2],预计国家将实施稳健型的金融货币政策,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通过差别化利率与信贷政策,一方面引导资金投向重点支持领域,另一方面严格对“两高一资”等产业政策限制行业的信贷投放。二是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实施十七大提出的“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方针政策[2],一方面,扩大大型企业进入国内外主板市场,逐步扩大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创业板市场规模;另一方面,明显扩大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债券,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扩大产业基金、信托投资基金、区域性产权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空间。
(三)财税政策将沿着积极转稳健,着重支持结构调整的方向发展
从“十二五”时期来看,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财税政策从总体上将由积极转为稳健。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将实行一系列财税结构性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一是通过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增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减税的方式,支持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征收资源税,把水、地热、森林、矿产等资源逐步纳入资源税科目,通过提高煤炭、烟草、稀有金属、土地等资源税率等办法来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资源节约,抑制资源的粗放开发与浪费,提高资源开发与使用的效率。
(四)区域政策朝着推动区域协调的方向发展
根据“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3]的大政方针,国家将实施一系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一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鼓励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发挥东部地区经济对全国的带动作用和领先地位。二是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四个中部城市群的发展,把武汉作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城市,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4]。三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布局,带动和支持西部经济社会发展[5]。四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地区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地带,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等[2]。
(五)资源环境政策将沿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会制定一系列严格保护环境与有效利用资源的政策。这些政策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促进性政策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增加财政专项补助、税收与价格优惠、财政贴息、发行免税债券等政策大力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二是在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控制性政策方面,国家将通过加强节能减排总量控制,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对资源高消耗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实行水电限制性价格,征收资源税等政策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环境友好的目标。
(六)消费投资贸易政策将沿着内需与外需协调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时期,国家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实现扩大内需与外需的相互协调。一是投资与消费相互协调。国家将在调控投资适度增长,引导与促进全社会投资流向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瓶颈”领域的同时,采取包括合理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推进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满足居民消费意愿,通过多种政策途径激励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二是“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对外进行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投资。三是调整进出口结构,通过进口关税率等措施,扩大国家急需的高端产品与资源产品的进口。同时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七)社会民生政策朝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实施一系列保障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满足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是加大社会民生事业投入,提高社会事业的财政开支,加强重大民生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二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6]。
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变化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
对于地区经济来讲,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是其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和条件。武汉经济发展必须适时把握宏观政策的变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宏观政策调控尽量转化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总体来看,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变化对武汉有如下有利的因素。
(一)促进就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在经济处于下行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或者首要任务就是要给人们提供稳定的就业,从而稳定人们的收入预期。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趋势近期不可能完全扭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仍将持续,宏观调控工作始终要围绕增加就业来展开。未来国家政策的重点将是扶持中小企业或民生领域,鼓励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样,国家投入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有利于武汉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二)有保有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保”的方面更有利于武汉加强薄弱环节,增强发展优势。国家加大对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对发挥武汉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培育高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扩大消费需求,加强社会建设和提升民生工程等,都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条件。“压”的方面有利于武汉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国家综合运用信贷、土地、节能减排等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加大了武汉传统产业发展的压力,但这种倒逼机制,也会迫使武汉加快产业转型和转移的步伐。
(三)微调方式有利于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未来的宏观调控更倾向于采用小步渐进的方式,用多次“点刹”取代“急刹”,在动态中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政策频繁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措施操作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实施,小步多调,用小调整取代大调整,以小波动代替大振荡。这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有利,对武汉地方经济发展同样有利,会有效降低武汉经济波动的幅度,下降期不会大幅回落,上升期也不会迅速过热。
(四)经济手段为主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良好预期
行政干预具有见效快的特点,特别是针对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项目。但是,频繁使用行政手段也会引起市场扭曲,最终影响市场的正常发育成长和运行效率,容易损害微观主体的利益,使政府因为行政干预而陷入法律纠纷。更多地运用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综合措施调控经济,市场主体可以根据经过市场传导的调控信号作出反应,灵活调整决策,从而实现政府调控经济的目的。这有利于武汉民营资本形成正确的市场预期,有利于武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五)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投资主体行为的规范
利用产业政策、土地和节能环保政策调节经济,控制“银根”和控制“地根”相结合,严把土地、节能、环保和货币四大闸门,是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特色。在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完善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土地和节能环保政策来直接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解决短期调控政策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有利于武汉在相对公平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发展地区经济,有利于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规范,避免投资失控和失误,从而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
三、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变化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对打造“龙头武汉”(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挑战
国家对武汉的战略地位表述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6]。尤其是国家赋予了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武汉大大拓宽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发展动力。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9个都市之间实力相差过于悬殊,武汉相对实力独大,在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进程中,容易产生“小马拉大车”的效应,发挥武汉对周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需要更长的过程,武汉还需要积蓄能量,做大做强,急于求成可能于事无补。
(二)对建设“绿色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挑战
武汉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要完成“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从发展机遇来看,按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武汉将得到国家与省政府的资金与项目的直接支持,作为改革实验区,武汉还会享有很多方面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这些都为武汉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良好的机遇。然而,作为老工业基地,武汉不仅在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主要指标上在全国处于明显劣势,而且相关的体制机制与政策观念的转变也很不适应,这使得武汉“两型社会”建设面临巨大困难和挑战。
(三)对打造“枢纽武汉”(中部物流中心)的挑战
武汉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交通枢纽优势,在打造“枢纽武汉”,使之成为中部地区的物流中心方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相关规划,未来武汉将成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全国区域航空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通道,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实力和地位日益突出。同时,武汉发展现代物流业也面临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制约,而且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还可能使武汉的区位重要性相对下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武汉的交通枢纽优势,打造中部的物流中心是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对打造“创新武汉”(中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挑战
武汉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成为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中心,在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产业分工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光谷。武汉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政策标准,应当抓住机遇,高起点发展。但从全国比较来看,武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一直偏低,缺乏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市场机制。未来不突破新技术产业化的瓶颈制约,就难以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的科技创新基地。
(五)对打造“服务武汉”(中部现代服务中心)的挑战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这对对外贸易依存度不高,主要依靠内需扩大市场销售的武汉来说,无疑面临着发展机遇。武汉是中国入世后第一批对外商开放零售商业和金融业的城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货物流通中心和集散地。国家赋予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将对武汉“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武汉服务业的发展尽管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规模水平不高,行业结构不优,经济效益偏低等突出问题,同时服务业的地区竞争将日趋激烈。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深化服务业领域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并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六)对实现“制造武汉”(中部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实施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产业振兴规划,形成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局面。武汉是工业大市和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国内外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也开始向武汉转移。这些优势条件决定了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动和全国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武汉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相比较,仍面临着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层次低等比较劣势,传统制造业要升级为先进制造业,会面临体制、机制转换等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七)对建设“和谐武汉”(统筹城乡发展)的挑战
武汉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要完成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民生突出问题,建设和谐社会。而且,国家与省里给予了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助于增强武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能力。但从全国比较来看,武汉城乡大量低收入群体与失业群体的存在,使得武汉面临着比其他多数地区更为严重的就业、社会保障、养老等民生难题,而且武汉财力不强,有限的经济实力与巨大的社会民生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矛盾,需要在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大幅度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方面进行艰苦探索。这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总之,武汉城市圈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找出差距,发挥优势,主动迎接严峻的挑战,力争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的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中心,实现“绿色武汉”、“和谐武汉”的宏伟理想。
[1] 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EB/OL].(2007-05-23)[2010-06-30]http:∥www.gov.cn/zwgk/2007-06/03/cont.ent_634545/thm.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16)[2010-08-01]http:∥news.sina.com.cn/2007-10-16/053112733360s.shtm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EB/OL].(2006-04-15)[2010-06-30]http:∥wentll.baidu.com/view/91020 dd276a2002gbd642d86.html.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EB/OL].(2007-04-21)[2010-06-30]http:∥www.docin/com/p-963336.html.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EB/OL].(2007-03-27)[2010-06-30]http:∥hiya.dlut.edu.cn/yingxiang/2007-03-27/1174960827d5854/html.
[6] 张中华.武汉发展面临的宏观政策环境[M]∥刘志辉,主编.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4-42.
(责任编辑 易 民)
Wuh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eriod of 12th Five-Year Plan
ZHOU Han-qi
(School of Management,WUT,Wuhan430070,Hubei,China)
Challenged by th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the national macro policy is left too much room in improvement with the way and direction of regulation changing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measures.These new changes in macro polici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re combined with realistic foundations and objectiv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to create a situation whe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Wuhan coexist during the period of 12th Five-Year Plan.
12th Five-Year Plan;macro policy environment;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Wuhan.
F043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1.008
2010-09-11
周汉麒(1959—),男,湖北省红安县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课程进修班学员,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