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运行亚稳定态的辩证法解读*

2011-03-19黄正元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状态

黄正元

(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湖南株洲412008)

社会运行亚稳定态的辩证法解读*

黄正元

(湖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湖南株洲412008)

社会运行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社会运行有它自身运行的辩证法,它是社会运行曲折性与前进性、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体。社会中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由此促成社会运行在不稳定、亚稳定和稳定中发展。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亚稳定状态是社会运行的常态,社会运行超稳定态是一种非正常状态。动态的社会稳定观与唯物辩证法是一致的。将社会稳定看作是静态的没有矛盾冲突的绝对稳定,是形而上学的。

社会运行;亚稳定态;辩证;科学发展观

社会运行亚稳定态,是基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尚未出现根本性对抗境遇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抵牾状态,这种相抵牾状态仍然处于生产力尚能容纳的范围和程度内,社会运行处于介于稳定与动乱之间的一种由显性的抑或隐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所造成的社会紊乱状态。它表现为一方面政治统治秩序比较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增多,各种冲突频发,社会运行潜伏严重危机的混沌状态[1]。辩证地分析社会运行状态,社会运行亚稳定态是社会运行的一种常态。导致社会运行亚稳定态的诸多问题,正是科学发展观旨在解决的问题。寻求社会动态稳定运行与以实现可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导致社会运行亚稳定态出现,在生产力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在生产力系统内部失调,生产力地域间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域生产力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生产关系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关系主动调节滞后,生产关系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生产力系统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系统内部的矛盾,以及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之间的矛盾等,各种复杂矛盾交织到一起,积极力量有很大部分被消极力量所抵消,因而社会运行的动力受损。

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同时存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弱化了生产力作为整个系统的合力。生产关系内部诸要素间的矛盾斗争,同样耗费了作为整个生产关系系统的合力。当生产力生产关系两个系统间的矛盾斗争处于非根本性对抗情形时,虽然对于社会运行的影响是慢性的,但是,这种非根本性对抗,耗损了生产力发展的合力,加大了社会运行的负荷,甚至破坏了社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能力,最终导致社会运行处于介于稳定与动乱之间的一种混沌状态。

一、对于社会运行状态的辩证解读

关于社会稳定,大致存在两种不同观点:静态的稳定观和动态的稳定观。静态的社会稳定观也即绝对稳定观,即将社会稳定看作是没有矛盾冲突的绝对稳定。动态的社会稳定观也即相对稳定观,即将社会稳定看作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显然,动态发展过程观或相对稳定观与唯物辩证法是一致的。。

(一)社会运行亚稳定态是社会运行常态

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社会运行的全部内容,其运行状态取决于矛盾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矛盾统一体双方,其力量变化状况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这种变化同时还因其他作用力的参与而改变力量对比状况。当生产力发展迅速而生产关系变革滞后时,生产力发展中的部分力量就会转而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阵营中来,从而减缓生产力发展的原有态势。当生产力的发展迅速而生产关系变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对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反之,当生产关系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需求时,生产力的发展态势就会受到生产关系的“过分积极”的干扰,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力量的变化尚没有发展到导致矛盾统一体瓦解的程度时,社会运行还处于动态稳定之中。而当这种力量的对比发展到导致矛盾统一体瓦解时,社会运行就会处于急剧变动状态,即动荡状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双方力量的改变,导致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社会运行的状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当这种力量对比没有超出一定范围,即矛盾统一体没有发生瓦解时,社会运行就处于稳定与动荡范围内,即社会运行处于亚稳定态。因此,社会运行的这种亚稳定态,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社会运行的一种常态。

对于社会运行状态的认定,还与人们的对于社会运行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感受有关。生产力水平提高快,对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也提出得快。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导致对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不均衡,对生产关系的评判也不一致。因此,对社会发展状况、社会运行状态的感受与评判,与人们对于社会运行的预期有很大关系。而预期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文化心理对于相同的社会运行状况的评判也存在差别。人们对于贫富差距变化接受度的演变,说明不同的文化心理对于相同事件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受均贫富思想影响不严重的,对新出现的贫富差距的接受度就高;受均贫富思想影响严重的,对新出现的贫富差距的接受度明显降低。人们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不同,对同一贫富差距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是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们,由于其面对的主要矛盾在时空上存在差异,其对贫富差距变化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也是不同的。文化心理上的差别,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是不可能消失的,即使文化心理背景相同,其所面对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差异,也使得人们对于社会运行的判断存在差别。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是社会运行的正常状态。

(二)社会运行超稳定态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社会运行还有一个特殊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产业结构不合理,获利阶层极力维护有利于自己阶层利益的秩序,而失利阶层逐渐被普遍原子化,且被原子化的社会底层被强大的社会力量严格控制在社会食物链的最底端,他们因对社会秩序毫无任何作为而导致社会运行呈超级稳定状态。“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在封建社会这个社会形态中停留的时间长达2 000年之久,研究人员借用控制论的术语称之为‘超稳定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存在着不断消除和压抑内在不稳定因素的振荡机制,所以,从总体上讲,结构长期不变,即为超稳定系统’”[2]。

任红杰教授所指的“僵化的,缺乏活力的,具有封闭性、保守性、表面性、停止性等特点的静态稳定”,就是指社会结构一成不变,权利义务分离,思想上唯我独尊一统天下,生产停滞不前的状态,是社会超稳定态的典型表现[3]。

社会运行超稳定态,实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体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体双方,因二者力量过分悬殊而导致的双方对立斗争暂时停顿的一种看似“超级稳定”状态。超级稳定状态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常见形式,或不可能持续,或是社会运行急剧动荡状态的前夜,因而是社会运行的非正常状态。

二、对于社会运行现象的辩证审视

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亚稳定状态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它的存在,既有其实践论根源,也有认识论根源。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界内在规律认识上的有限性,对科技认识上的不足和对科技的不当利用,在实践中表现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其结果导致对社会发展载体的破坏;形式上为主动流动而实际上存在被迫因素的生产力候鸟式迁移,主要是源于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以及因此而决定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存在对立与分裂的情况下,出现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农村生产力候鸟式迁移,严重弱化了农村生产力整体素质,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终导致农业不可持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被迫流动还衍生出社会问题。农村大批量人员流动中,存在个别流动有序与整体流动无序的矛盾。对利润的最大化追逐和宏观调控乏力等因素,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失衡,导致经济非理性繁荣,暴利行业畸形膨胀。贫富差距过分悬殊,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关于此,马克思指出过:“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4]

信仰危机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亚稳定态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前,精神空虚、心理焦虑、信仰失落等现象在社会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它们与制度供需矛盾或制度创新不足存在关联。科技信息时代催生新兴阶层,他们要求参与社会管理、分享管理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塞缪尔·亨廷顿说:“当中产阶级强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就开始强烈。”[5]因此,进行生产关系改革,扩大民主,积极容纳新兴阶层参与社会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化解社会动荡、政治动荡。给社会创新提供智力和人文支持的教育出现功能异化,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经济至上论渗透教育领域的结果。因此,必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深层次改革,从根本上剔除经济至上论和拜金主义的土壤,才能够真正净化教育大环境,才能够扬弃教育功能异化,才能够真正做到使教育为社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文支持[6]。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社会正常运行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而源于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实践过程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因此而导致的各种矛盾,破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导致了社会系统的内部失调。协调社会内部矛盾的实践需要重新引起人们对于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社会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社会如何运行才合乎人类的目标,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问题。“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都是由社会实践创造的。离开社会实践,一切社会现象将无从解释。社会发展规律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人的活动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存在方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8]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同样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运动无非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9]社会发展规律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10]。

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始终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主体之间的矛盾,以及主体内部矛盾,这些矛盾构成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并且贯穿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因此,立足社会实践活动,是解读社会运行状态的关键。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多重矛盾不断生成与不断解决的过程,因此,社会运行不平衡是一种常态。没有任何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超稳定态则是一种非正常态。因此,对于时值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群体冲突明显增多的现象,应当理性审视。团体之间、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近年各种矛盾增多,上访事件增多,一方面它是任何社会转型都不可避免的现象,另一方面,它是群众意见诉求与表达渠道从不畅通走向畅通的表现,是新闻媒体更客观,更公开,更透明的表现,因而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学研究表明,矛盾与冲突既有破坏功能,又有建设功能。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提出的解决社会冲突的“安全阀”理论很有借鉴意义。科塞认为,“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有利于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抗议是一个安全阀,它让蒸汽溢出,因为如果蒸汽受到限制,就可能把锅炉炸毁”[11]。运用动态的眼光对待社会一些不稳定因素,建立消解社会不良情绪的机制,主导帮助释放社会不良情绪,可以有助于缓解社会冲突,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公民结社、集会、出版、示威游行等行为,被许多国家法律规定为自由权利,它们与科塞的“安全阀”理论的内涵,存在一致性。

在社会运行中,不管是什么社会形态,既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2]。

恩格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研究社会历史变迁的规律,他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3]

社会运行稳定态是动态稳定,是相对稳定,社会运行就是在不稳定、亚稳定和稳定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运行有它自身运行的辩证法。

三、社会发展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对于特定的社会阶段,谈论一个社会是否稳定,主要是指该阶段社会运行的整体状况而言的。特定社会阶段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绝对稳定,特定社会阶段的亚稳定也并不意味着绝对不稳定。在社会运行过程中,长期的和谐稳定是我们期盼的,也是我们力争实现的。但是,把稳定设想为风平浪静,四平八稳,与设想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社会不稳定一样,同样是形而上学的企图。稳定,不稳定,亚稳定,稳定,其本身构成为社会运行的前进曲线。在运行曲线中,运行较为平缓的区段是平稳阶段,运行曲线起伏较为明显的区段是亚稳定阶段,而运行中起伏剧烈的区段,是社会明显变革或动荡阶段。因此,局部的暂时的社会波动,并不会对于全局的长期的社会动态稳定运行产生结构性影响,也不能成为判断社会是否稳定的依据。

局部的暂时的不稳定因素的滋生和对局部暂时的不稳定因素的遏制,这两种力量,始终处于矛盾运动中,伴随社会运行的始终。从总体上看,中国社会基本上是稳定的,暂时的不稳定、欠稳定的亚稳定状态,是可以经过调适而消解的。社会稳定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稳定中会伴随不稳定成分,导致社会波动,社会在不稳定、亚稳定与稳定中运动,构成为社会运动的辩证法。在物理学、化学中,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社会运行更是如此。把社会稳定看做是绝对稳定,没有任何矛盾的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运行中的社会波动,其结果只会阻碍社会发展,破坏社会稳定。把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稳定,追求动态的稳定,在动态稳定中实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

在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内,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进步,反映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的日益丰富。因此,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经济增长,不是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状况,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历史前行的每一脚步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私有制引起的矛盾必须通过私有制的消除才能得到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全球性的共同行动。科学技术不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路径,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多只能有助于实现“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对“地域性共产主义”的追求,若不是在全球生态伦理约束下进行,它只会加剧发展的不平衡性。有计划,按比例,有节制地发展,必须依靠全球资源与生态公有制,即共产主义所有制,才能实现。

社会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在人类对于自然力的认识与利用上,还体现在对生产关系反作用力的认识与调节上。

社会运行亚稳定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失和、社会关系失和等多个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些失衡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失衡的调适也已经在进行之中。

解困发展窘境,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14]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对于科技的作用及科技的异化进行过深刻探讨,他们认为,科技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它还负荷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对于科技的应用应该进行善恶的价值判断。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史无前例的规模,足以证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刻了,人类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延续,面对人的终极问题的实际行动正在展开。它向人们显示,人类能够理性地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正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着。

对于影响社会稳定的众多因素,各个国家加大了力度,国际生态、能源、科技、反腐败、打击恐怖主义等多领域的合作在不断增强。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反思以往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关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一个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核心,变革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视经济增长为社会进步的唯一杠杆的传统发展模式,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尺。这与解决导致社会运行亚稳定态的发展目的与发展方式矛盾问题,在目的上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包括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等,这与解决导致社会运行亚稳定态的社会生产平衡与不平衡相并存问题,在目标上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既强调物质文明,又强调精神文明,还强调制度文明。这与解决导致社会运行亚稳定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矛盾问题,在方法、策略上是一致的。

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建构和谐社会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系统论、“前馈控制论”等研究成果,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辩证对待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矛盾,“未雨绸缪”,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社会的运行将更具人性、有序性和动态稳定性。

[1] 黄正元.系统论视域下社会亚稳定态成因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9(3):33-35.

[2] 张一方.中国传统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及其思想文化渊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13-19.

[3] 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5] 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87.

[6] 黄正元.教育功能异化及其危害[J].现代教育管理,2009(8):8-10.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31.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33-634.

[11] 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50.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3.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17-618.

[14]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责任编辑 易 民)

Dialectical View of Social Metastable State

HUANG Zheng-yu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Hun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Zhuzhou412008,Hu’nan,China)

Social operation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It has its own dialectics.Social operation is the unity of tortuous and progress,and the unity of balance and imbalance.Social operation is composed of unstable,meta-stability and stability.Social meta-stability is a normal state of social operation.Super-stable state is a nonnormal one.Dynamic view of social stabil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It is metaphysics that attempts to take the social stability as absolute one.

social operation;metastabe state;dialectics;scientific outlook of development

B031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1.009

2010-06-18

黄正元(1965-),男,湖南省邵阳市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200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发展哲学研究。

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2010D25)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状态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