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搜寻对生手记者新闻写作的应用与挑战
——报社传统资料室分类方法的启示
2011-03-19张家琪
张家琪
(1.稻江学院传播艺术系;2.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大陆研究所,台湾台北)
网络信息搜寻对生手记者新闻写作的应用与挑战
——报社传统资料室分类方法的启示
张家琪1,2
(1.稻江学院传播艺术系;2.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大陆研究所,台湾台北)
网络信息如今已取代了媒体传统的“资料室”,对于媒体记者撰写新闻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但是对于一位生手记者而言,如何在短时间内,从数以亿计的网站中迅速搜寻、检索出最需要与最适切的新闻背景信息,并非易事,因为这与个人“基模”所组成的知识系统有关。笔者认为,台湾报社从前行之有年的传统资料室分类方式,对建立个人网络新闻资料库和培育生手记者网络信息搜索基模,具有参考价值,亦可作为高校开设“网络新闻信息搜集与管理”课程的参考依据。
网络信息搜寻;新闻资料室;专家与生手;基模
一、引 言
在网络媒体尚未出现前,传媒记者报导或撰写新闻时,除了根据消息来源所提供的信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从媒体的“资料室”寻找有关的背景与相关数据,补充消息来源的不足,并做好查证的工作。所谓“谁的资料多,谁的学问大”,尤其撰写“深度报导”或“解释性新闻”时,引用背景资料来佐证,更有其需要。
然而,网络媒体出现之后,媒体资料室的功能已被取代,换言之,网络媒体已成为记者最大的“资料库”。并且这一“资料库”所蕴藏的资料远远大于媒体传统的“资料室”,使记者在撰写新闻时能找到远比过去多得多的引证资料。从理论上来说,找资料从此应该是件唾手可得的事,然而事实上,对一个还在新闻传播科系念书的学生,或刚踏进媒体的生手记者而言,面对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如何找到报导所需的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依笔者在大学新闻传播科系教授新闻写作——尤其深度报导写作——多年的经验,发现学生在引用网络资料时,只能找出“表面的资料”或“第一层的资料”,对于“深入的资料”,由于相关背景与知识的不足,则力有未逮,结果写出的稿子常欠深入。上述现象,图书馆与网络学家早有认识,他们对如何在网络上寻找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提供了许多有用信息的检索策略及方法。这些方法有些适用新闻报导写作,有些则不尽然,主要原因在于新闻报导写作与学术研究本质上有所不同。
本文以文献分析法与“基模理论”(schema theory,或译为“图像理论”)所谓基模,意指个人一套有组织的知识系统或认知结构。下文将评述之。作为研究途径,探讨网络信息的搜寻和传统报社新闻资料室的特性及其对新闻写作的应用,并说明新闻从业人员在撰写新闻时,应如何建立本身采访路线的知识结构,以便在网络上搜寻到适用的新闻背景资料。本研究还旁论了新闻传播科系的学生,该上些什么样的课,接受什么样的训练,才懂得善用网络中海量的信息,使之有助于个人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
怎样解决网络信息搜寻的问题,如上所述,图书馆学家与网络专家,提出了不少有用的方式与技巧,也有一些研究方法的专书,提出如何在网络中搜寻研究资料,以供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参考。如台湾大学教授谢宝暖所著《信息与网络资源利用》一书,就是针对研究人员如何在网络上寻找有关研究资料的专书。该书从研究策略谈起,详细说明了信息策略与搜寻策略的各种步骤和方法,以利研究者善用网络资源,撰写研究报告[1]19220。
台湾中原大学教授童国伦与图书馆学家潘奕萍合着的《研究资料如何找?GoogleIt!》,书中首先介绍文献与研究的关系,继之告诉研究人员如何运用Google的图书搜寻、学术搜寻、专利搜寻,来寻找自己所要的数据,可谓是以Google搜寻信息从事学术写作非常实用的参考书[2]。
美国图书信息科学专家布鲁斯,在其所编着的《信息时代的素养──以新科技求知》一书中的第二单元内,也大致介绍了网络搜寻的注意事项,但其主要的对象是一般教师与学生,属于识读类的教材[3]。
不仅信息搜寻,不少大学图书馆也介绍如何鉴别网络资料相关知识,譬如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在网站上就设有研究协助,不仅教人如何寻找网络信息,还教人如何分辨信息的可信度[4]。
对于专门信息的搜寻方式,也有相关的研究成果,譬如如何检索佛教文献?黄惠珍的《佛教经典的文献检索与运用:以北传阿含经为例》,即对怎样透过网络检索系统确立、分析检索主题,终至搜寻出《北传阿含经》的相关信息,提出很好的说明[5]。
但上述文献均偏重研究信息的搜寻,而未涉及新闻报导与写作的信息搜寻与应用。虽然如此,还是有少数新闻传播学者,对记者如何在网络上搜寻新闻背景信息做过研究。虽然这些学者对此处所探讨的议题,并没有太多的着墨,但他们从“专家”与“生手”的比较研究中,初步发现记者中的专家,大致符合传统专家的特质。简言之,其具有以下特性:其一,记者中的专家知识库庞大而丰富,这点和经验有关;其二,能掌握新闻事件的时空脉络和深层结构,例如从篮球的历史来诠释一场球赛的结果;其三,思考有弹性,能随情境变化而改变发展策略,而不似生手以不变应万变,对任何采访任务,都只用一套原则和方案[6]。学者帕斯根也认为,专业媒介写作者的写作程序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类似,具有系统化及合乎逻辑的特性。一个专业的媒介写作者,较会依赖系统化的策略搜寻资料,提出意义相关的问题,评估他所看到的现象其他人是怎么写及怎么说的,并学习取得想要的答案,及产制可靠的文章[7]。
从上述学者所说的专家特性可知,对熟练的记者而言,由于个人的知识库较庞大且丰富,因此会依赖系统化的策略搜寻资料,能掌握新闻事件的时空脉络和深层结构。相应地,他们在网络搜寻新闻背景的信息时,依此类推,也会较生手来得准确和迅捷。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张宝芳,以专家知识之“认知基模”为基础,试图建构一个新闻专业知识支持系统。在她所著的《建构一个以基模为本的新闻专业知识支持系统》的论文中,引用了Chi, Glaser,Farr和Villeneuve,Fedorowicz等学者的研究,指出专家与生手的差别,在于其基模结构的大小。基模的结构影响信息处理的心力与时间,基模结构愈庞大及绵密者,在信息的处理上也愈轻松。相反地,生手的基模,则可能残缺不全,导致无法了解整体信息,甚至发生错误[8]。质是之故,张宝芳教授邀访了国内外包括报纸、杂志、广播与国际通讯社等媒体的八位资深记者与两位资深编辑,以他们的知识认知基模为基础,结合超文本、数据库与网络科技,企图建构一个媒体资深工作者采访写作历程与报导实例的新闻专业知识支持系统,以备生手学习者依个人所需,从中获取所要的知识[8]。他们所要建立的“新闻专业知识支持系统”非常庞大,对于培养生手记者新闻采写专业的基模,很有意义。
不过,他们对如何建立生手记者的知识基础,如何从网络上迅速又正确地搜寻新闻背景信息,却少有提及。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网络搜寻的特性,并借鉴传统报社新闻资料室的作法,探讨如何培养生手记者网络搜寻与检索背景新闻的能力,以便协助新手写出有深度的新闻稿。
二、网络搜寻新闻背景信息的相关问题
一般而言,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应该不会忘记,在互联网尚未出现之前,若要寻找新闻的背景资料或核对可疑新闻来源,不外乎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求证;二是请教相关的学者专家;三是到媒体资料室寻找相关资料。自网络科技出现后,互连网已取代旧日媒体资料室的功能,成为记者在报导与写作新闻时,寻找相关资料最便捷有效的来源。然而事实上,出于种种原因,生手从网络中寻找新闻背景信息时,仍有诸多不便。
面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兴起,屠忠俊、吴廷俊曾指出:“与传统记者相比,‘高能记者’有两点突出优势:一是能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以最快捷的途径和最贴切的方式采集、制作并传播最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二是将因特网等高新传播科技的发展,融入自己的人文社科知识结构中去,确立全新的传播价值观,使自己的传播活动最大限度地符合信息社会的最新要求。”[9]
诚然,如何运用新科技快捷而又确切地采集、制作、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是网络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素养。然而据国外媒体报导,瑞典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Pingdom在2010年1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全球网站数量已经达到2.34亿家,其中“.com”名称占8180万个[10]。显然,媒体记者若想在数以亿计的网站中寻找自己所需的新闻背景资料或求证信息,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美国学者凯莉·莱特尔等人认为:“互联网已成了记者主要的搜索工具。遗憾的是,记者在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时,浪费了很多的时间。”[11]303搜索引擎商阿兰·施莱恩曾指出,记者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搜索前,要问自己五个W的问题:要搜索谁?对象是谁?来源是谁?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是文章还是公共纪录?要检索什么时候的信息?施莱恩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很好的近期内容参考工具,但一般不能搜索以往的内容[11]303。也有学者认为利用互联网搜寻新闻资料,可能造成资料的误用,这包括:其一,有些资料库的内容是为公关所用,是刻意订制而成的;其二,若无专业研究人员的协助,记者可能无法分析所得资料;其三,资料库的内容大小不同,很难决定哪个才是适用的资料库[12]。
从上述可知,网络信息虽然给媒体记者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值得深思。为什么上述学者说互联网是一种很好的近期内容参考工具,但难以搜索以往的内容?笔者认为,这牵涉到新闻报导本质的问题,此一问题可能遇到的困扰如下。
首先,网络未必能寻出记者所要的背景信息。对于网络搜寻,固然有不少专家提供很好的搜索技巧,如用检索语“+”查寻两个关键词间的联集数据;为了检索更精确,可用“—”删除不必要的结果;用“OR”检索出更广泛的相关资料[13]。
对于研究者,图书馆学家也提供了有用的“搜寻策略”,诸如选用涵盖主要主题的概念的词汇;选用单字和简单的词组;选用各学科的专门用语来检索各学科的资料库;视资料类型选用广义或狭义的关键词;组合关键词以扩大或缩小查询范围(即用布尔操作数的or,and,adj等来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善用切截检查结尾不同的字汇[1]86289;等等。
上述方式,确实是研究学问和撰写论文的较好的搜索方法,然而对于撰写新闻稿,尤其是“深度报导”来说,却仍有欠缺。这问题出在新闻的动态性强,突发性和及时性高,与一般论文写作的要求明显有所不同。此外,在“解释性新闻”与“深度报导”方面,更强调5W1H的扩大。换言之,在Who方面,一般报导只注重当事人;深度报导还涉及直接和间接关系人。在When方面,一般报导注重新闻发生的当时;深度报导还须追溯过去,揣测未来。在What方面,一般报导只有当时事件的描述,深度报导却要对事件的特点、细节与以往有关类似的事件做对比分析。在Where方面,一般报导只以新闻的“发生地”为主,深度报导却对“延伸”和“波及”的地点,都关注不漏。在Why方面,一般报导几乎不强调,但深度报导中除了“近因”,还要查明“远因”与“旁因”。在How方面,一般报导只注意已发生的情况,而深度报导要弄明白近期后果和将来的做法[14]。如2010年11月1日台湾《联合报》记者王光慈所写的《情感伤痛不同李登辉此言差矣》的新闻分析稿,谈到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访台先到供奉开国和抗日烈士的忠烈祠参拜一事,她在文中写道:“安倍不是第一位率团参拜忠烈祠的日本首相。1967年日本首相佐藤荣作来访,就曾在我外交部长魏道明和参谋总长高魁元的陪同下,前往忠烈祠向革命先烈献花致敬;1988年前总统蒋经国辞世,日本吊唁团也由卸任首相福田赳夫率领,到忠烈祠参拜。”[15]
上段文字中提到的不只是新闻当事人安倍晋三,还提到参拜台湾忠烈祠的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与福田赳夫,似此延伸数据,若非熟悉台日关系的资深记者,除向有关单位查询外,在这篇新闻还未见报前,是很难在网站上寻获的。
因此,在网络搜寻新闻的相关背景资料,就不能像一般写作或论文写作一样,可以首先透过权威的工具书(如各种百科全书、类书),获得主题的完整知识,其次厘清核心观念与关键词,再次找到研究主题的重要书目,就可获得自己研究所需的相关信息[1]19220。
何以新闻写作无法如一般写作或论文写作般先借重权威的工具书呢?首先,除了历史性重大新闻事件以外,对于一般新闻,百科全书不会收入,也难以查寻。换言之,互联网上的信息,未必能寻得既往的新闻背景资料。譬如学生要写“政治社会化”相关论文,可先搜寻《政治学辞典》或《政治百科全书》,找出有关的背景资料,此非难事,学生甚至可依循背景资料,找到重要参考书目,深入了解。但是,若要新记者或新闻传播科系的学生写一篇前台湾省长、亲民党党主席宋楚瑜为何在台湾的五都选举中,积极辅选出身民进党的大高雄市长候选人杨秋兴的深度报导,就非易事。何以如此?如前所述,记者在撰写这样的深度报导前,必须明了宋楚瑜与杨秋兴这两位党派属性截然不同的人倒底有过什么样的交往。这关系是在宋楚瑜任台湾省长时建立的呢?还是始自更早的时期?何以他俩有这样深厚的关系?要搜寻出这样的背景资料,并非百科全书或网络“维基百科”所能查出。其他网站,在宋楚瑜与杨秋兴的事件未发生时,亦未列举相关信息,也就是说,此一新闻,除资深记者外,生手记者即使在网络的年代,亦无法深入分析。
其次,新闻信息分类会影响搜寻的便利与正确。传统报社的新闻资料室,对于新闻资料的搜集与图书馆不同,与入口网站(如Google、Yahoo、百度等)也有所不同。前者对重要的信息,有特别的新闻信息剪报分类法,那是一个根据新闻工作实际经验,又参照图书馆图书数据分类的方法,然而其分类方式,又有别于图书馆。譬如过去台湾《联合报》的剪报资料,是先按理论分类,再按性质分类,以实用为原则,遇有重大事件与重大人物,在原项目下单独分卷[16]194。它是根据报社编辑方针和工作经验,参照“杜威十进分类法”而编制成的,台湾本岛部份,大致按政府行政组织分类,国际部份以国别分类[17]1。至于“新闻专辑”,是传统新闻资料室最重视的项目,是依据切合该专题性质的字语作为专题的名称,或以新闻最通行的名词作为专题的名称[16]200。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皆可作为新闻专辑的名称,如果记者要撰写有关的报导与新闻分析,可以很容易地从上述专题寻获有关的信息。
固然,网络上也很容易寻获相关新闻专题信息,但问题在于:其一,这些信息并无专业人员把关、过滤,需依赖个人专业知识判断正确与否;其二,与新闻专题有关的信息,还有相关的第二层或第三层知识,倘缺乏专人指引,又缺乏个人相关素养,就难以寻得深入的信息,写出深入的报导。
总之,传统新闻数据室虽然在信息的搜集上远不如网络庞大,但传统新闻资料室对于新闻信息的分类,对于新闻记者撰写新闻稿,尤其新闻深度报导方面,却能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些相关信息大都有专业人员把关,引用相关信息的错误率,比引用网络信息的错误率要低许多,工作起来也更为方便。可惜的是,由于经济因素及网络的兴起,许多报社已取消了传统的新闻资料室。
三、增强新闻科系学生网络搜寻与检索信息的能力
台湾传播学者钟蔚文与臧国仁针对“专家”所做的研究发现,在观察报导新闻事件时,须运用大量知识,因此知识库愈丰富的人,愈能成为新闻专家[18]85;而新闻数据库的大小,也决定了新闻采访的功力。比起生手,专家对一件事物的知识结构角度多得多[18]78279。此外,一则新闻或报导,可能涉及大量有关知识,就以台湾学者张依依在参加“情系八桂”活动,访问以桂花(桂树)出名的广西的报导文学《湘漓分派湘漓同源》为例,她对南宁有这么一段文字:“在没有去过南宁以前,对南宁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抗战时的战场,因为曾不只一次看过‘国军转进南宁’这类文字。等到了南宁之后,才发现南宁相当国际化,是整个大西南最重要的出口,也是大陆面对东盟最重要的口岸”[19]。
她对柳州,又有这么一段描述:“在柳州往桂林的路上,看了1961年长春电影公司出品的《刘三姐》电影,才明白我小时所看香港邵氏公司1963年出品的《山歌恋》电影,其源头应该就是《刘三姐》。虽然山歌曲调大同小异,但邵氏公司新编故事,重新写词,又找来俊男美女主演,所以也相当可观”[19]。
一般生手若写南宁,上网检索南宁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可谓唾手可得。同理,写柳州与桂林亦是如此。但一个年轻的生手,很少会想到“抗战时……国军转进南宁”这类历史事件,也不会知道“香港邵氏公司1963年出品的《山歌恋》电影,其源头应该就是《刘三姐》……”。在文章中,要能穿插这些背景知识,与个人一整套“有组织的知识系统或认知结构”有关,换言之,与一个人的“基模”有关。
心理学者认为,依照基模理论,知识系统是由大量的基模所组成的[20]285。那么何谓“基模”?鲁梅勒哈特等人指出,基模是存在记忆中表征类总概念之数据结构[21]。安德生认为基模提供一种“登录规则于范畴内之方法,无论这些原则是知觉性的或命题式的”[22]。认知心理学认为基模是知识表征的一种,并且知识是以各种形式或表征存在于记忆系统里。那么什么是知识的表征?香港学者萧宁波指出:“表征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具体实物,只是一个‘功能构念’(functionalcon2 struct)。所谓‘功能构念’意思是说,人透过感官从外界接收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储存于脑部;能够储存于脑部的,当然不是信息本身(如文字、声音),亦不是携带信息的媒介(如光、声波),实体是脑细胞构成的网络组织和一些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它们在功能上拥有一些对应着它们所代表信息的特点,所以称为‘表征’”[23]。台湾学者郑昭明综合鲁梅勒哈特、奥特尼、巴柏罗等学者的说法,认为基模具有下列特征:基模是有变项的;一个基模可附属另一个基模;基模可以表示任何层次的知识;基模是代表知识,不是代表定义;基模是一个“主动辨识的设计”,其功能在评价外来的刺激数据是否与其吻合[20]2842285。
郑昭明并认为任何概念的基模均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部分与一个可变的部分(譬如,“狗”的概念基模,不变的部分是“狗有四条腿”,可变的部分是“狗的颜色和大小”)。一个基模是由一组不能再分割的子基模所组成,后者是基模的原始单位(譬如:“一个人的身体”基模包括:一个头,一个躯干,两手两脚等子基模;“头”基模包括“一张脸”与“两耳”等子基模),且基模能代表各种层次的知识,它不仅代表思想、文化的知识,又可代表句子、字的意义或字母的意义。此外,基模还代表个人对外在世界语意记忆与事件记忆的经验,而非替这些经验给予语文式的定义。最后,基模是用来检验并确认外来的刺激为何物的,其过程由基模主动与外来数据比对,然后由最适合的基模对数据作最后的诠释[20]285。
那么生手记者怎样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基模,以便在撰写新闻稿时能经由基模主动与外来数据比对,然后由最适当的基模在网络上方便而顺利地以最恰当的关键词,搜索出自己所要的新闻背景资料,并写出具深度的稿件呢?
笔者认为,除了依靠平日采访工作的积累,和向有关单位和专家请教之外,就是平时在网络上勤于搜寻采访路线的资料,做好分类工作,时时参阅,日积月累,自然也能建立相关的知识表征,待需要应用时及时启动基模,寻出关键点,找到自己所要的数据。
那么,怎样训练新闻传播科系的学生,建立相关新闻背景知识的基模呢?其实如今台湾报社所舍弃的传统新闻资料室,正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参考。如上述,新闻资料室对于新闻资料是先按理论分类,再按性质分类,对较重大的事件或人物,在原项目下,再单独分卷。假若一名新闻科系的学生,将来有志采访政治新闻,在大一时,即可在网站上搜寻具代表性的媒体网站及学术网络上相关的政治学理论,下载相关政治新闻与政治学研究资料,并依“杜威十进分类”(或其他分类法,如“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十大分类法”)分类。以政治理论部分而言,可依照“赖永祥中国图书分类法”的“570政治学总类”复分方式,细分成比较政府、中国政治制度、各国政治、地方制度、地方自治、政党等。在政治新闻方面,则可依“杜威十进分类”根据政府的组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例)可分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务院之下还可细分所属的各部、各委员会与各室[17]1。
对于重要政治人物(以台湾为例),如马英九、蔡英文、吴敦义等,重大政治事件如“319枪击案”、“红衫军反贪腐倒扁事件”、“台湾五都选举”等,则可另辟分类,以“新闻专辑”方式,将寻获的数据依次分门别类归档。对于一个“生手”而言,若能持之以恒,每日花一到两个小时搜寻查阅,日积月累,经过数载,相信会有可观的收获,学生可从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开始,行有余力,再涉及其他新闻。
上述训练,依笔者从事新闻与教学工作20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以达到下列目标:
第一,建立个人丰富的资料库,建立相关知识的基模。由于资料库是自己所建立,要撰写深度报导和解释性新闻时,可以很容易地从自己整理的“资料库”中找出相关的背景资料。换言之,个人可透过阅读,从网络接收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储存于脑部,培养出新闻背景的知识基模,有利于从网络上再搜索出进一步的信息。
第二,培养新闻写作的方法和策略。不少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共通之处(如贪渎案的工程绑标,以政治献金换取重大利益等丑闻),生手一旦读多了相关报导,就很容易归纳出类似的基模架构(如政治献金丑闻),然后掌握架构,就个案做分析引证[23]。譬如法国总统萨科齐身陷“献金门”涉嫌接受法国女首富、欧莱雅女继承人利利亚纳·贝当古的政治献金案;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被控曾接受贿赂,帮助一名地产商密友赢得建筑合同案[24],等等。这些新闻与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在二次金融改革中涉嫌索贿洗钱案,有何异同?不同的国家对这些丑闻案如何处理?相信这样的基模架构,有助于布局写作架构与方法,由此写出的新闻稿,会深入得多。
固然,在现有的网站皆能检索获得上述资料,但再过些年头,这些事对不长于搜集资料的生手而言,又成为陌生的事,脑海里不会有这样的基模,碰到类似的新闻事件时,也难以确立搜寻关键词迅速寻出自己想要的数据,何况有些网络信息,会随时间而汰换消失。
第三,评价外来新资料是否与旧有资料吻合,避免资料的误用。一个人若能常常搜索、归类自己采访范围的资料,久而久之,对来源有问题或错误的资料,就会有较强的判断力,以资辨别真伪。长久搜寻信息,建立查阅自己的资料库,在无形中就能构建基模,且可以之检验、确认、比对外来信息,发现其中的异同[20]285,因而较难被消息来源所误导。
四、结论与建议
前述所提方法,是否真能帮助生手增进搜寻信息的能力,建立基本知识基模,因未经实证研究,不敢妄下断言,只能说是一个刍议。但根据笔者从事报社新闻编采近20年的经验发现,在工作上表现杰出的记者,都有针对采访路线自做剪报及自己建立资料库的习惯,所以写出来的新闻分析稿,非常有见地与可读性,因为丰富的新闻背景资料所累积的大量基模所组成的新闻知识系统,使他们很容易掌握新闻的状况。
问题是在今天这个年代,各大媒体几乎都提供“资料库”付费服务,也有“历史检索”的功能,所以从网络搜寻信息,建立自己的新闻资料库,可谓相当方便。但对于一个生手而言,因缺乏相关新闻背景知识,只知道一两个关键词,即使在“资料库”付费服务显示一连串新闻资料中,仍难以判断和寻获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即使寻获,也比专家显得费劲许多。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新闻传播科系设立一门“网络新闻信息搜集与管理”的课程,有系统地培养生手的新闻知识基模,且此一课程应由新闻传播学者、网络学家、图书馆学家、资深记者,甚至邀请各学科学者,以专案方式共同设计,方能臻于完善。
[1] 谢宝暖.信息与网络资源利用[M].台北:华泰文化, 2004.
[2] 童国伦,潘奕萍.研究资料如何找?Google It![M].台北:五南图书公,2009.
[3] Bertram C.Bruce(ed.).Literacy in the Info rmation Age:Inquiries Into Meaning With New Technolo2 gies,Newark[M].EUA:International Reading As2 sociation,2003.
[4]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Research Help[EB/OL]. (2009208210)[2010210212].http:∥campusgw.librar2 y.co rnell.edu/resrch.
[5] 黄惠珍.佛教经典的文献检索与运用:以北传阿含经为例[J].佛教图书馆馆刊,2005(41):18229.
[6] 钟蔚文.新闻记者与知识的本质:专家与生手的比较[M].台北:“行政院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1997: 4.
[7] E.K.Parsigain.Mass Media W riting[M].Hillsdale, NJ:Erlbaum,1992:9.
[8] 张宝芳.建构一个以基模为本的新闻专业知识支持系统[J].新闻学研究,2005(84):41278.
[9] 屠忠俊,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
[10] 赛迪网讯.全球网站数量达2.34亿家.com占8 180万[EB/OL].(2010201225)[2010210220]http:∥dai2 lynew s.sina.com/bg/new s/usa/ussiliconvalley/si2 nacn/20100125/18481144258.htm l.
[11] 莱特尔.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七版[M].宋铁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 周庆祥.网络新闻——理论与实务[M].台北:风云论坛有限公司,2005:142.
[13] 赵德麟.最新版Google情报检索术[M].台北:计算机人文化事业,2005:30232.
[14] 钱震.新闻论:上[M].台北:中华日报出版社, 1967:2792301.
[15] 王光慈.情感伤痛不同李登辉此言差矣[N].联合报.2010211201(A 2).
[16] 李玲玲.新闻资料研究[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194.
[17] 联合报系.资料分类编目[M].台北:联合报系, 1990.
[18] 钟蔚文,臧国仁.如何从生手到专家[M]∥臧国仁,主编.新闻学与术的对话.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94.
[19] 张依依.湘漓分派湘漓同源[EB/OL].(20102092 03)[2010211218]http:∥www.chinataiwan.o rg/ xwzx/bw kx/201009/t20100903_1514024_1.htm.
[20] 郑昭明.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21] D.E.Rumelhart,D.A.Norman.Rep resentation in Memory[M]∥In R.C.A tkinson,R.J.Hernstein, G.Lindzey,R.D.Luce(Eds.),Steven’s hand2 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Vol.2,Learning and cognition(2nd ed).New Yo rk:Wiley,1988: 5112587.
[22] J.R.Anderson.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 li2 cations(3rd ed.)[M].New Yo rk:Freeman and Company,1990.
[23] 萧宁波.用基模启发思考[J].教育学报,2002(1): 32240.
[24] 李金良.全球5大腐败事件:萨科齐、扁家弊案上榜[EB/OL].(2010207213)[2010211209]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 s.xinhuanet. com/wo rld/2010207/13/c_12329489_5.htm.
(责任编辑 文 格)
The Application and Challenge to Novices in Journalistic Internet Search——Inspiration of Catego ry M ethod in New spaper Mo rgue
CHANG Jia-Chyi1,2
(1.Department of Comm unication A rt,Toko College; 2.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Chinese Cu lture University,Taipei,Taiw an)
Internet Information has replaced the new spaper traditional“morgue”to be amajor source of info rmation to the journalists.But fo r a novice journalists to retrieve themost suitable and needed in-formation from th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websites may not be a rapid retrieval,and so the p rocess may not be easy.M ainly,a novice’s individual based schema model system consisting of inadequate know ledge.I believe that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category method in traditional media mo rgue is not only valuable in creating a personal online new s database,training novices in searching and retrieval of Web information,but also as a reference base to the creation of“Internet Pres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M anagement”training course.
Internet search;morgue;experts and novices;schema
book=2,ebook=1
G210;G206
A
10.3963/j.issn.167126477.2011.01.013
2010212226
张家琪(1956-),男,台湾省高雄市人,台湾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传播艺术系助理教授,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新闻学与政治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