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调适: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性化抉择*
2011-03-19潘建红
潘建红,曾 翠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冲突与调适: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性化抉择*
潘建红,曾 翠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日益凸现。探寻科技与人性协调发展的应对之策,实现科技的人性化成为时代的抉择。科技发展人性化具有内在的依据,只有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本原则与生态原则,创新科技人性化导向制度,构建科技人员与公众的合作与交流机制,并做好人性之自我调节,才能实现科技的人性化。
科学技术;人性;异化
人性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属性。恩斯特·卡西尔说:“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1]人性通过人的自我实践,从主体性、理性、创造性、选择性、适应性与价值判断等方面展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人性的异化,科技成为压抑人性的异已力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被屏蔽。“人们的目的性行为在现代技术的管理之下已经达到高度的合理化,技术已使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本性”[2]。如果不能合理地解决科技对人性的异化问题,不但会使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陷入困境,而且科技发展的消极后果还会引发社会危机与环境危机,将人类和自然引向毁灭的边缘。如何实现科技与人性之间协调发展,使科技既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又符合人性需求,成为当今人类必须应对的新课题。
一、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当现代科技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世界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却是现代科技引发的重重危机。从生态危机到社会危机再到人性危机,仿佛形成一条危机的链条[3]。科技发展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在现代背景下日益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科技发展导致了人的物化趋势,与人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和社会伦理性的存在之间产生冲突。
(一)现代科技发展导致人的物化趋势
科技的发展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便捷。同时,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当下的人若离开科技就有很多事情办不成,而一旦人将自己的诸多能力“转让”给了技术,就会造成人对技术的依赖。科技本来是人的工具,而现实中的科技运用常使人沦为物,把人变为技术的工具,“科技无论把人看作什么、当作什么,都是符合科学理论和技术规则的。技术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物质系统,它不可能不依自己的规律客观地把人作为某种东西来役使和摆布,……让你成为被动服从的部件,把你拆解成能够保证它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散件,只利用你的某一方面”[4]。人因依赖科技而导致人自身的某些能力退化,部分人之为人的特性也随之消失,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就逐渐沦落。这样,科学技术的应用在诸多领域产生了去人性化的倾向。“技术的统治使对人的生存的客体化达到极限,把人变成物,变成客体,变成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人”[5]233。
(二)现代科技发展带来人的精神危机
科技的应用塑造了机械化的大生产,却导致了人的精神危机,“技术在类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统治伤害人的灵魂,压迫人的生命。人越来越向外抛,越来越外化,越来越丧失自己的精神中心和完整性”[5]231。随着科学技术力量的增大,人类的责任本来也相应增大。如生产流水线将工人嵌入于生产过程之中,成为一个标准化环节,只完成预定的规范动作。“如果一个个人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部大机器里的一个可以随意更换而又有点磨损的齿轮;如果他认定这部机器没有他也可以运转,而他和他的行为后果发生接触只是靠着统计数字、图表或者工资单的形式,那么他的责任感当然随着他的无依无靠感的增加而以同样的速度减少”[6]。这样,科技发展在接收并剥夺我们的责任感的同时降低了人类的地位。单调而乏味的现代作业方式往往引起人的情绪波动,造成精神焦虑、紧张、压抑甚至颓废。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受到来自外界技术力量的异化。在物质繁荣的背后潜藏的是严重的精神危机,亚健康状态、抑郁、焦虑等正在悄悄走近我们,“抑郁症”正迅速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现代科技发展冲击人性的自然存在
人作为主体是与外部环境以及外在的物相独立而存在的。人性原本自然的存在支持了人之为人的属性,人性的自然存在状态应是结合由灵魂组成的灵性与肉体组成的肉性,人类是在自然本性的基础上构造伦理秩序。而现代科技反向对于人自身进行重塑,改变了人类固有的组织机体与行为模式。科技已经把大自然肢解得千疮百孔,并且从人的生存环境与人的“外部”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了人的生存;而现在,生命科技又在人的本体存在意义上,从人的内部直接肢解人的整体,将人变成零件、碎片,再使之进化为可随意建造和设计的机械物体[7]。如医学中“义肢学”的出现,试图使人的各个器官被功能更好的人造器官所取代,这样一来,原本具有生命体的人将变为有机材料的拼合体。再如,随着生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试管婴儿、代理母亲,以后甚至会出现克隆人等现象,因此会带来一系列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全面冲击人性的自然存在。就克隆人而言,因为克隆技术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创新功利也驱使一些科学家置所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恐惧与可能的灾难于不顾,一意孤行地进行克隆人的试验,这将会给社会带来冲击。另外,生育技术的应用也冲击着生命活动的尊严和道德感,导致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家庭结构和社会伦理秩序分崩离析。
二、科技发展人性化的内在依据
面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一些人主张重回崇拜自然的原始时代。从浪漫主义开始,就有拒绝一切技术,回到原始状态的呼吁[8]。卢梭也曾主张彻底抛弃科学技术而回归自然,他认为:“人类生来就是为了永远停留在这样(自然状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人世的真正青春,后来的一切进步只是个人完美化方向上的表面的进步,而实际上它们引向人类的没落。”[9]显然,这些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不能因为科技对于人性的异化就全盘否认科学技术在今天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际上,科技与人性在社会的发展与传承中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这可以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得到确证。从历史上看,科技与人性具有自适应的调节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人在总体上依存于自然,人们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在这种科技条件下,人类往往匍匐于自然的威力之下,人性的卑微和拘谨难以展开。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类开始逐步走向改造自然的历史时期,从原始社会人类发明了石器与火开始,科技发展就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推动人类远离蒙昧,人性从而得以张扬。工业文明后,随着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科技的作用在社会各个领域日益彰显,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科学万能”的信条在当时具有普遍性,人类利用科技的力量肆无忌惮地向自然发起了征战和讨伐,这导致人口问题、温室效应以及地球资源不可再生性破坏,这已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在社会的诸多领域中,也呈现出科技对于人的排斥和扭曲,这时候,科技发展对人性异化的问题也呈现出来。今天,当代社会正转向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人们有意识地促使科技符合人性的需求,使科技活动向着有利于人的方面发展。生态文明注重维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兼顾人类未来的利益。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要求人们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使科技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为科技与人性的统一及融合提供了载体。
从逻辑上来说,科学技术与人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契合的机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中,科技的进步不但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也提升了人的精神生活。“那些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人们,在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0]。人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又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从主观方面来看,人是科技研究活动的主体,科技是人所利用的工具,人的意识方式决定了科技发展的方向。人类一直追求通过科技力量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科技本身并无善恶,它只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这种行为受到人的主观支配,人们恶意运用科技力量,就会放大恶。虽然科学知识能够消除人们的愚昧与偏见,科学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但是,科学长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短于解决情感等精神问题,这些领域需要通过人文精神来解决。人文精神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要求在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人的精神方面。要以人文关怀作为引领,使科技发展与人的需求相同步,最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客观方面来看,科学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财富又为更高级的精神追求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人通过科学技术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后就会需要更高的精神需求。在丰厚的物质条件支持下,人类社会可以设置教育机构,提供教育服务,更多的人通过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达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科技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也为科学文化活动提供了基础,一部分社会成员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文化创造工作,为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类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三、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性化调适路径
现代科技发展迫切需要确立一种新的人性科技观。早在1920年,科学史家萨顿就发出“科学必须人性化”的呼吁[11]。现代科技的人性化是以人性为中心,通过某些措施使科技发展合乎正常的人性需求,使得科技真正为人服务,促进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自我关系的和谐,力求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一)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一种哲学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为本要求科技发展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技术的发展以人的需要为目的。康德认为:“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12]人是作为目的而加以肯定的价值性存在,因此要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坚持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中心位置,人处于价值主体地位,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都应该是为实现人的这一终级目标服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重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倡导以社会为重,强调协调发展[13]。爱因斯坦曾告诫:“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4]73当把服务人类福祉作为一切科学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时,工程师和专家才能担负起道义的责任,避免做出背离人性的技术设计,从而创造并将更符合人性的技术设备投入到工厂生产之中,如在流水线作业中试图设计一些让人赏心悦目的音乐节目或动画方案,使工人能边工作边娱乐;在工作过程中,设计有短暂休息时间的技术流程让工人能够互相交流和沟通,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这样才有利于缓和由技术造成的人的精神紧张及焦虑情绪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
(二)坚持人本原则与生态原则
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主宰自然和控制自然,人类需要通过自然环境和自然过程获得自身的利益,科技进步应使人类与环境,个人与社会更协调,以增加人的自由感与幸福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既能给人类带来福利,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不仅会加剧人性的异化,而且也会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其原因在于人类滥用科技的力量,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打破了自然系统和人性系统的内在平衡。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是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使科技应用既符合人本原则,又符合生态原则。人本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与社会本身,关怀社会的和谐。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既不能危及、损害人的健康生存和发展,也不能危及、损害社会的和谐和安定。生态原则弘扬生态价值,要求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和发展。生态原则关怀人、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原则要求把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类等同对待,主张重新确定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科技的活动不仅是追逐利润,还应是满足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兼顾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人本原则和生态原则都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均强调对人本身的关怀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自身内在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和谐。
(三)创新人性化导向的科技制度
在今天,科技发展要求人在伦理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产生合理选择。这就要求政府要以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价值观作为导向,制定有约束力的科技政策,进而建立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科技制度,设置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规范科技从业人员的行为。爱因斯坦说:“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仅仅严格要求放弃某些生活享受的欲望,而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的关怀。……它是一项永无终结的任务,它始终指导着我们的判断,鼓舞着我们的行动。”[14]157-158在科技政策制定中贯穿道德准则,使建立起来的科技制度能够规范科技工作者和公众的行为,最终引导着科技向造福于人类的方向行进。但是,道德规则是一种柔性约束,如果将道德伦理规则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规范,那么,将会更有效地实现价值选择,减少和避免科技所产生的社会负面效应,从而避免人性异化。国家需要将科技发展中的基本规则制度化,将其中的主要规则上升为相关法律规范。例如,对于现阶段高新技术的不恰当应用有限度地设立科技“禁区”,如防止试管婴儿及代孕技术的滥用而导致的人伦问题,禁止克隆技术用于制造克隆人,以避免社会伦理的混乱。
(四)构建科技人员与公众的合作交流机制
科技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科技人员,还有社会公众为其补充。科技人员是科技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处于积极能动的地位;社会公众是科技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可能会因为科技发展而受益或者受损。只有现代科技与人的情感一致且相融合的时候,人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它,一项新的技术只有符合使用者即人的需要的时候,它才具有了真正的价值。科学家和工程师创造的技术和产品一般会应用于广大公众之生活,非人性化的技术会异化人性和危害人们的生活。在科学技术决策过程中,米切姆提倡应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一方面是广度,提倡多个学科、专业而不仅仅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是深度,提倡讨论应当超越学科划分,包含广大公众的利益[15]。因此,应该让公众参与技术的设计、使用及评估过程,对非人性的科技进行甄别、监督,以决定其取舍。科学家不能只局限于科学技术创造所圈定的领域,还应该面对大众的需要以及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环境,客观地向公众揭示科技的显在与潜在的风险,引导公众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做好针对性调适。科技工作者与公众应对科技涉及的一些道德价值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其取舍。只有形成科技人员与公众互动协调的合作交流机制,才能有效协调科技活动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五)注重人性之自我调节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互相影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能动作用,拥有选择的主动性。社会因人的存在而存在,又因人的发展而发展,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又带给人们更大的发展空间。科技发展有力地塑造了社会关系,为个人提供了既定的生存环境。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符合人性的需求仅仅只是一个方面,人性的自我调节以适应科技发展是更重要的方面。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需要正确的价值理性,越需要自我调节。人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实践中去不断求真、求善、求美,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认识和履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基本社会规范,从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安定有序。
四、结 语
人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但是物质繁荣并不能掩饰人类情感的危机,人逐渐在物质追逐中失去自我,丧失信仰,陷入了物欲主义和颓废境地。面对科技发展造成的身心分裂及人性系统的异化,需要我们作出人性化的抉择。科技的发展,需要与人性的发展协调一致,需要正确处理科技与人的关系,以人性化科技为基础,实现科技发展的人性化。
[1] 卡西尔.人论[M].甘 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0.
[2]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9-40.
[3] 王文兵:科技时代的人性自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1):77.
[4] Jaques Ellul.The Technological Order[M]∥C.Mitcham.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London:The Free Press,1983.
[5] 别尔嘉耶夫.末世论形而上学——创造与客体化[M].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6] 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何兆武,何 冰,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51.
[7] 吴文新.科技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学沉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46.
[8] 张百春.别尔嘉耶夫论技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47.
[9]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东林,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0.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11] 侯样祥.科学与人文对话[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106.
[12] 伊曼努尔.康德:道德行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
[13] 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及其对策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36.
[14]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 Carl Mitcham.Co-responsibility for Research Integrity[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3(9):281.
(责任编辑 文 格)
Conflict and Adaptation:the Humanized Choic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N Jian-hong,ZENG Cu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T,Wuhan430063,Hubei,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nflict is increasingly highlighting between technology and human nature.It has become a necessary choice in modern times to seek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e nature,meanwhile,to achieve the humanized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ossess a inherent basis on human nature.Not only by upholding the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and following human’s principles and ecosystem principles,but also by constructing a kind of innovative system of humanized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ing a coope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and the public.Furthermore,by making self-adjust of human nature,a humanized technology can be accomplish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man nature;alienation
N0;N02
: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1.018
2010-10-26
潘建红(1972-),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伦理学和教育学等研究;曾 翠(1972-),女,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行政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科技文化与科技伦理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0b-022);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08A014);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