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体会
2011-03-19黄芸新
陈 阳 黄芸新
(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贵港市 537100)
急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并发肠坏死,故需要急诊处理。临床常用的处理方法为X线引导下灌肠复位术,但术式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医务人员及患者遭受X线的辐射。B超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术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近年来对27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B超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76例,其中男213例,女63例,平均年龄10.6个月,发病时间均在48 h以内。276例患儿均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腹部触及腊肠样包块245例,B超下均能探及腹部包块,无肠坏死、腹膜炎及其他禁忌证。
1.2 方法 复位前根据患儿情况给以适当的解痉剂或镇静剂。患儿取平卧位,常规B超探查腹部,经肛门插入12#~16#三腔气囊导尿管,气囊内注水20~30 mL防止导尿管拖出。导尿管一个接口经输液管连接灌肠袋(袋内事先备好1 000~1 500 mL温度37℃ ~40℃生理盐水,挂于距离床面高110~130 cm的输液架),另一接口与压力计(或血压计)连接。一人固定患儿上身并保持患儿两下肢伸直位,另一人用双手夹紧患儿臀部,防止导尿管拖出及盐水漏出。超声探头到球形气囊后,注入暖盐水,使盐水肠套叠头。
1.3 结果 复位成功263例,复位成功率为95.3%。复位前276例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解果酱样血便表现,复位后症状消失245例;复位前腹部触及异常包块245例,复位后包块消失240例;复位前276例B超均能探及腹部包块,复位后以上声像消失265例,有11例可探及腹部包块(该11例为急诊手术治疗)。炭剂试验267例(4~8 h后)排便有炭末263例,无炭末排出4例(中转手术)。手术15例中,术中发现肠套叠已复位者4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评估 详细了解病史、发病病程以明确发病诱因及时间,了解有无复位禁忌证。
2.1.2 心理护理 要充分做好家长的心理指导。因为患儿突然发病,出现哭闹不安、面色苍白、哭闹、拒食、呕吐、便血等,家长常表现为恐慌、急躁、不知所措,并且担忧灌肠的疗效。护士应耐心向其介绍疾病的特点,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目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及复位后的效果,介绍温盐水灌肠是诊断和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佳方法之一,诊疗技术的优点及可能发生的意外,特别是肠穿孔的危险。使家属认识该操作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士指导家长做好灌肠前的准备及灌肠中的配合工作。
2.1.3 术前准备 按医嘱给予解痉剂或镇静剂,备好合适三腔气囊导尿管、温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37~40℃)、灌肠器等,护送B超室。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认真观察并记录呼吸、血压、脉搏的变化,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2.2 大便的观察 口服炭剂,4~8 h后观察有无含黑色炭末从大便排出,若有则提示肠道通畅。
2.2.3 加强营养支持 加强营养的支持,增强机体抵抗力,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合理安排24 h药物和液体的补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4 饮食的护理 复位后观察8 h,确诊患儿肠道通畅后可先喂给少量温开水、米汤或稀释的牛奶,少量多餐,逐渐过度到正常的饮食。
2.2.5 健康教育 小儿肠套叠复位后仍有2% ~4%的复发率[1],为了减少复发及发生率,应告知其家属尽量母乳喂养,母乳易消化吸收,科学添加普食,正确合理喂养,特别是肥胖患儿食欲较好时,应避免多种食物对肠道的刺激,同时提高患儿的抵抗力,预防感冒,出现不适及时回院就诊。
3 小结
B超对肠套叠可做到早期诊断,且诊断符合率高达100%[2]。小儿肠套叠在B超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操作安全、简单可靠,避免了X线对患儿的损伤,复位过程清晰直观,复位成功率高[3,4],大大减少了手术给患儿带来的创伤和痛苦,同时减轻了经济负担。在操作过程中医生固然显得重要,但也需要护士耐心、细致、积极的配合护理,同时还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
[1]陈风华.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51.
[2]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6.
[3]周维摸,李强辉,龙雪风.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12):1211.
[4]叶颖峰,段润卿.188例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142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