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探头三传感器导管pH监测对喉咽返流患者的临床意义
2011-03-19杨希林摘译周涛审校
杨希林 摘译 周涛 审校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武汉 430060)
目前关于喉咽返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内镜下咽部相应体征,但这些并非特异性诊断依据,且内镜下咽部表现与症状严重程度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双传感器24小时pH监测被认为是LPR诊断最可靠的手段,但如何精确定位上部传感器的位置一直是最困扰的问题之一。对于传感器间距固定的单电极双传感器导管而言,在保持远端食管探头位于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yeal sphincter,LES)上5 cm位置时,正确定位下咽部传感器位置是较为困难的。最近出现的双分叉探头或单探头、多传感器导管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本前瞻性研究采用双探头三传感器导管,通过比较有LPR症状的患者咽部与LES上方20 cm处传感器记录的pH值,探讨咽部pH监测对于LPR诊断的临床意义。研究对象为33名同时具有LPR症状及体征的患者,通过返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I)评估症状严重程度,结合视频喉镜行完善的头颈部体检,记录返流体征评分(reflux finding score,RFS)。RSI高于15分或者RFS高于3分的患者接受24小时双探头三传感器pH计监测。远端传感器放置于LES上5 cm,则近端传感器正好位于LES上20 cm处[上食管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下方],在内镜下将第3个传感器放于UES上1 cm处。结果显示下咽部返流次数和pH<4时间百分比显著少于近端及远端食管,但下咽部返流次数与近段食管返流次数密切相关。33名患者中,17名咽部记录到1次以上返流,且其中10名仅在直立位时发生返流,90%的下咽部返流均发生于直立位。平均下咽部返流数为8.5次/人,pH<4的时间百分比为0.1%~3.1%。所有33名患者均发生1次以上的近段食管返流,但只有19名患者满足病理性返流标准(pH<4时间百分比≥1.0%)。4名存在喉咽返流的患者近端食管酸暴露时间正常,而6名有近端食管病理性返流情况的患者并不合并喉咽返流。因此,如果没有下咽部pH值传感器,会出现4例假阴性和6例假阳性结果。咽部及近端食管pH<4时间百分比、返流次数与RSI值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咽部及近端食管pH<4时间百分比,近段食管返流数与RFS值之间没有相关性,但RFS值与近段食管酸暴露时间之间存在较弱相关性(r=0.38,P=0.03),说明咽部及食管酸返流相关参数并不能解释某些患者存在严重的LPR症状和体征。近端食管酸暴露时间与RFS之间较弱的相关性提示胃酸暴露持续时间比咽返流次数对于咽部相关体征的评估分析可能更为重要。本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必须综合考虑LPR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客观pH值监测,单独应用RSI和RFS会导致较高比例的假阳性诊断,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咽部24小时pH值监测的作用。近段食管酸暴露并不能提示或排除下咽部返流的存在,因此能同时检测食管和咽部返流是最理想的方式。三传感器导管的优点在于可以更精确的定位,因此能真实的同时记录食管和下咽部返流事件。即使采用单探头、双传感器pH值监测,也应该将近端探头放置于咽部而非上段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