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普遍性研究

2011-03-18李丙午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面子礼貌消极

李丙午,田 野

(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对礼貌的阐述自古有之,然而对礼貌的系统研究和总结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伴随着语用学的诞生,礼貌问题逐步成为一大研究主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礼貌研究的必要性,这是因为我们不可能与世隔绝,与人交往就得注意礼貌,讲究礼貌才能实现顺利有效的交往。另一方面,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逐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交往因而变得更为频繁与容易,为了避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对礼貌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迫切了。

Brown和Levinson认为能够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来解释所有文化中的礼貌现象,但其他学者却认为,由于文化具有特殊性,所以解释礼貌现象的理论也因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观

Brown和Levinson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为“面子”理论。Brown和Levinson并不是提出“面子”概念的第一人。早在1955年,Goffman在他的《论面子行为:社会交往中礼仪因素的分析(On Facework: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interaction)》一文中就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他认为,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面子,面子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渗透于人际交往之中。一方面,人的行为受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给自己留面子。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社会交往中应遵守“考虑周到”这一社会规范,顾全他人的面子,以免带来难堪。

1978年,Brown和Levinson在Goffman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面子理论有跨越不同文化的特点,他们相信“面子这一抽象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中心思想就是要理解相互交往中对不同行为所采取的策略,而这些行为是建立在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基础上的”。Brown和Levinson解释说,面子是一种情感投资,在交往中它可能会丢失、保持或得到捍卫,总是备受关注。他们认为,礼貌语言实质上是交际者维护他人及自身面子的一种手段。这种说法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丢面子”、“给面子”等说法极为相似,如“丢面子”就意味着我们在谈话中受到了羞辱,遇到了尴尬局面。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面子就是公众形象,它可以被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前者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言行、思想等得到肯定和赞赏,即希望受到恭维;后者指人们希望自己享有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或侵犯,“消极”不是“坏”的意思,只是与“积极”相对而言。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的面子,比如,如果说话人迁就或服从听话人,从听话人的角度着想,不强求或打扰对方,这就是维护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行为。与Leech的礼貌原则相比,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更具人性化,体现了人的理性和交往中的面子需求。这种人性化的体现远远超出了规约的理论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面子”这一跨文化现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每一次谈话都是一次威胁面子的行为,他们就此列出了计算公式,并提出五项补救策略,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Brown和Levinson的五项补救策略

由此可见,“1.不采取补偿行动,明目张胆”对谈话者的面子威胁最大;“2.积极礼貌,3.消极礼貌,4.非公开”逐渐降低了威胁程度;“5.不采取FTA”即不采取对谈话者威胁面子的行为,表明交谈双方使用了最大程度的补偿策略,使双方都能保全面子。

二、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策略

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渴望超越别人,高人一筹的好强心理,表现在言语行为上即为:试图突出和显示自己,喜欢听恭维和赞扬的话,厌恶听批评指责的话。因为根据心理平衡的原则,如果交际双方处于心理平衡,那么谈话也容易进行。

在正常的交际中,如果某人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被迫做某事,他就会丢面子。当必须执行威胁面子的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对方的面子。根据Brown和 Levinson的观点,当说话人注意到自认为会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时,他就需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去执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必须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权势关系以及该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会强求对方。由此决定采用何种礼貌策略或手段。

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礼貌策略包括:

(1)直接性策略(Bald/On record strategy)。直接性策略即说话人不采用补救措施、赤裸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说话人不需道歉或采用调节措施就可以实现某一行为。

(2)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积极礼貌策略会使听话人产生好感觉或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认同等。

(3)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比如说话含糊其词、道歉、给听话人留有选择余地或明确表示不希望影响对方行动的自由等。

(4)间接性策略(Implicating/Off record strategy)。在严重威胁对方面子的情况下,说话人会采取暗示的手段,给对方留有余地,使其从中意识到说话人威胁面子的行为不是故意的,从而实施该行为。

(5)放弃实施威胁面子的行为(Refraining from the act)。如果FTA足以威胁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可能会放弃执行该行为。

Brown和Levinson提出以上策略的目的在于:第一,试图分析决定某一种礼貌策略比另一种策略更恰当的因素,如权势和距离等;第二,根据他们的分析可以预测,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较大的权势差异,交际中说话人就会使用不同的礼貌策略。

三、文化差异中蕴涵礼貌原则普遍性

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礼貌原则的普遍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面子可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两种;第二,为了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而采取理性行为;第三,具有面子需求、采用理性行为的交际双方之间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礼貌原则的普遍性根植于人类的许多共性,如希望受到重视,被认可;希望被理解,有同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及大体相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交际目的均可分为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因此,对任何语境均适用的礼貌总原则应该是:凡对方喜欢听的话可以说,多说或尽可能多说;凡对方不喜欢听的话不说,少说或尽可能地少说。

(一)不同文化的礼貌程度是礼貌策略的不同表现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某一行为在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礼貌程度。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在一定的文化中,不同的说话人会使用不同的会话技巧去实施一定的礼貌策略。交际双方对他们之间的社交距离会有不同的认识,此外,说话人会以不同方式去实施各种礼貌策略和技巧,以改变双方的社交距离。对什么样的行为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询问如下私人问题是一种很好的交谈方式,表达了对对方的兴趣,这与正面的、友善的礼貌策略是一致的,可是对方可能会认为自己的面子受到了威胁:

What were you in the hospital for?

How much did your TV cost?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语言中有些是“说不出口”的话题,如 death,money,body function,coitus,expired,poverty,disadvantaged,defecation等专门术语,它们会威胁人们的面子。但在正式的场合讨论以上话题时,人们不会将它们视为与某人有关的隐私,而会将其作为客观调查或研究等对待。

(二)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包含在礼貌原则总的框架之下

礼貌原则虽然普遍适用,但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在礼貌原则总的框架之下,中外语言学家根据自己本国的文化特征、社会习惯、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等归纳出完全不同的礼貌准则。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礼仪之邦,顾日国先生归纳了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并认为“自卑而尊人”是汉文化中礼貌原则的核心。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国文化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准则。他指出:“有些东方文化(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重视谦虚准则;而英语文化(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太重视谦虚准则。”这些不同的礼貌准则正是礼貌原则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具体表现,也就是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性表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各国对礼貌的要求各不相同,对礼貌语言的判断标准不同,但是它们只不过是礼貌原则某种文化特点的具体表现,而礼貌原则是适合任何语境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礼貌准则的存在,就认为礼貌准则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似性和共性,这些准则的核心就是礼貌原则。例如,汉文化中的“谦虚准则”,指在受到表扬时要尽可能地虚心,虚心在中国被认为是尊重他人和自尊的表现,因而“谦虚”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礼貌表现形式。而在西方文化中,在受到表扬时,人们很愿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这是因为西方文化的精髓是指向理想个人主义的,接受别人的赞美等于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别人审美水平的肯定。对任何语境均适用的礼貌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面子,也尽可能地使自己受到尊重,为自己赢得面子。所以,文化差异性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

(三)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差异性逐渐减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文化的差异日益减少。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求得尊重,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今天的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受到年轻人的排斥,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所具有的绝对权威面临着挑战。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西餐特别是西式快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目中的地道美味。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礼貌原则差异正逐渐减少。

四、Brown和Levinson礼貌理论的局限性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首先,将面子视为一种自我形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面子观在西方文化中是可行的,但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强调的不是个人愿望的满足,汉语中的面子往往表示公共形象(public image),而非自我形象。其次,汉语中的面子不存在消极面子。它指人们希望自己的地位、声誉等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汉语中的“脸”与积极面子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二者都表示希望得到他人喜爱、认同的愿望。因而,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的普遍性也曾遭到质疑。有的学者不同意仅仅根据邀请性话语为语料的分析结果,认为汉语中存在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的划分。当人们请求他人为自己做事,或对某事不太清楚而询问对方时,说话人往往会使用“劳驾”、“请问”等礼貌性词语,用来缓和后面即将发出的邀请,因为邀请可能会对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产生潜在的威胁。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消极面子的存在是必要的。因此,虽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不是对称的,但Brown和Levinson对面子的二分法是合理的。有的礼貌现象可能是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框架无力描写与解释的。

礼貌是不同社会条件下的一种规范性行为。Brown和Levinson的分析模式不能完全解释有关礼貌的一切现象,同其他的理论模式一样存在解释的不完备性,比如陈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回答赞誉性话语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差异,Brown和Levinson的分析不能对此进行很好的解释,尤其是中国人所采用的策略。此外,不能利用相同的标准去区分威胁面子的行为和礼貌策略。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框架,道歉属于消极礼貌策略,但利奇则把它当成积极礼貌策略;霍尔姆斯则指出,在新西兰文化中,道歉既可以是积极礼貌策略,又可以是消极礼貌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邀请、允诺、提议等言语行为不一定就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总的来说,对什么是礼貌、什么是礼貌策略、什么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等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

礼貌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在不同文化间保持和谐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貌既是社会群体所共有的普遍现象,又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礼貌的应用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每一次具体的礼貌语言交际均遵循普遍的礼貌原则,而普遍的礼貌原则又只能存在于各个具体的礼貌言语交际中,体现在特殊的语境中,发挥着特殊的语用作用。而对指导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的研究,实际上也包括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对比研究之中。尽管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文化中言语礼貌的差异,但Brown和Levinson的普遍礼貌模式对研究语言中的礼貌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渐增多,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断加强,文化差异相对减少,礼貌原则的普遍性意义更显重要。

[1]Brown,P.&S.C.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J].外国语,1986(4).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何兆熊,俞东明,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7]雷玉兰.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8]刘刚.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长沙:湖南大学,2001.

[9]冉永平.礼貌的语用[J].研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2).

猜你喜欢

面子礼貌消极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面子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暗恋是一种礼貌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