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音乐分析学科的现状与思考

2011-03-18戴娱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曲式音乐学音乐作品

戴娱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曲阜 276826)

我国音乐分析学科的现状与思考

戴娱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曲阜 276826)

我国的音乐分析学科在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借鉴、吸收了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经验及成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兴盛。虽然,从学科建立尤其是近30年来的专业期刊刊登许多关于这一专题的多方位论述,基本上都是对于某一次学术会议、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或在教学中引发的思索及介绍新出版的学术论著时稍带讨论一下学科现状。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作品分析学科才逐渐步入正轨,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具体表现在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切入分析上。

1.宏观还是微观。主张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认为应该将曲式学与综合性的音乐作品分析相区别,认为曲式分析是有关音乐作品的结构形态、逻辑及有关乐曲发展过程中整体控制的科学,它的研究重心应是有关音乐作品“体裁”的问题。而主张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则认为要想透彻地分析好一部音乐作品,除了把握它的曲体结构外,还存在更多的音乐表现手段和更深的层面,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复杂而完整的实体。要对音乐进行多方面、更加深入的剖析,应该把“曲式学”与“作品分析”结合起来。

2.结构还是解构。这一理念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哲学背景下的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与阐释。主张结构分析学的学者试图论证借鉴结构主义原理并将其纳入音乐分析之中的可行性,通过对结构的一般性认识,逐渐转入对音乐结构的理解,最后提出并阐释了对存在于大多数音乐作品中的主要结构特征的音乐天然结构及其整体性结构的认知。另外,解构主义的主张则是注重“互文本性”的文本分析,提出一种多元、多向、综合的“话语分析”取代了原来的文本分析,而成为后现代文艺作品研究或批判方法的主流的观点。

3.侧重文本还是侧重哲美。我国西方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两种现象:一种认为单纯对音乐本体及构成形式进行分析就可以,另一种认为音乐学的研究应主要侧重于作曲家及其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风格特征等问题的探讨。从文本到话语这一转向也是基于西方哲学背景下,文本分析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以及非理性主义与现代解释学的质疑,上世纪60年代后,话语分析便成为文艺研究或批评方法的主流。从两种认识和倾向分割来看都是比较片面和教条的,基于以上情况,于润洋先生撰写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于润洋,1993)的文章,于先生在文中指出:“音乐学分析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它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作出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判断,而且应该努力使这两者融汇在一起,从而对音乐作品的整体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基于以上的总的趋势,有的学者提出由原来的单向研究逐步地转向双向或多向研究的观点,还有的客观提出了“音乐分析与音乐批评和文学批评之间的交往与借鉴”的崭新课题,这也是作品分析学科从单一技术角度的作曲四大件之一——曲式与作品分析或音乐分析,发展到尝试运用综合学科知识而进行的独立的学科——音乐学分析的方向所指。另有文章具体论述了从“文本到话语”这一研究方法逐渐转变的哲学背景,并主张将音乐学分析定义为是文本分析、历史分析、话语分析三个层次的整合,文章对于现今作品分析的现状问题提出了一个有力的理论依据。

鉴于以上分析学的现状,我们产生一些思考,如果将曲式与作品分析从作曲四大件之一发展到独立的学科——音乐学分析的话,这条路是否可以行得通?首先,如果将曲式与作品分析独立出来的话,怎么看待原先可以说是并列的、同等地位的另外三门作曲技术理论科目与之的关系?其次,目前在我国学科发展中难道真的势在必行要建立音乐分析学科,改作曲“四大件”为“三大件”吗?这样,其他科目如果还是与之并驾齐驱的话岂不分别要称为:和声学、复调学、配器学了吗?

我们尝试用反证的方法来论证这一思路:譬如现在所有的关于分析的学术论文都建立在音乐学综合分析的思路上进行,那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高水准、高素质,还要经历严格、专业的学术训练和敏锐的学科互动性。能够具有上述条件的学者势必是经过专业音乐教授培养的群体,这样的专业培养场所必定是专业学校,或者个别学者专家的传授也可进行专业传授。当学校教师或专家在面对还没有进入专业研究领域的懵懂学生的时候,是否可以直接将其引入音乐学分析的大门呢?

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必须要在同时掌握文本分析、历史分析、风格(话语)分析的多重知识的情况下,才可以用音乐学分析的语言进行学习、研究。可是,先不说别的,单说文本分析一方面,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到作品结构构成,小到动机发展的一系列分析手法,这其中根据分工再细分成多个不同类别,如曲式、和声、复调、乐器法(又称配器),甚至还应掌握主题、调式、调性、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更细节的分析。要想掌握这些分析必需的手段,没有长时间系统、严格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如何再能在有限的学习阶段加入更多的知识进行填充?而且,作为音乐学分析所必备的另两个方面之一——历史分析,也就是音乐史的知识,也必须是单独并专门进行训练的学科。而话语分析,牵扯的知识面更广,甚至涉及哲学、美学、批评学等更加高深的学术层面。这对于一个刚刚在音乐分析领域起步的学生来讲,甚至有一定专业积累和水准的从业者,都是一个比较难以达到的高度。其实,本科学生学习阶段只是打基础,培养学术意识的时期,我们这时的学习目标是细而精而不是高而广,没必要提倡整体的音乐学分析;但是到了研究生以上阶段,就要根据之前的学习积累,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全面而准确地分析、解读,继而进入真正的专业研究。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音乐分析学科的分析要求,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不同目的的从事者,针对需要分析作品的不同角度、不同要求,作出不同层次或者说不同标准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因此,面对曲式与作品分析学科现今极力提倡的“音乐学分析”,笔者认为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之为我所取,为我所用。

金锡萍

猜你喜欢

曲式音乐学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音乐学人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