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与大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关系

2011-03-18马强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实践性社团大学生

马强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浅析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与大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关系

马强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实践性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特性,它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具备一定知能更新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对小学教育事业情意深切的小学教师”,是整个专业培养的落脚点。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而要深刻挖掘新的途径。大学生专业社团作为学生文化传播的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领域,陶冶品德情操,展示能力智慧的活动平台,理清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与大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开发、实现大学隐性课程线性化,有利于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专业社团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的短短十数年间,我国的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从无到有,并摸着石头过河,在林立的高等教育专业中立足。前景如何?能否长久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专业特色是否形成。专业特色是小学教育专业多数教师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办学理念和教学规范,是该专业独有并获得公认的风貌,也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也无法具备的优势,换言之,是独家“绝活”、独特品牌。它是成就专业人才不可替代性的关键因素,也是专业建设水平的标志和专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1]

专业特色的构建不仅应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尤其应以具体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尽管目前我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有很多种,培养目标也有若干差异,但无非都是为了培养具备一定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小学教师。基于此,该专业特色必须至少具备以下“四性”:师范性、定向性、多学科性和实践性。这里重点说一下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是指该专业以培养学生从教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取向,即便是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也应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同样与师范性密切相关,突出实践性根源于师范性。“教育学的学术性地位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离开了教育实践将无法确立它的真正地位。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之间,专业教学应以“怎么教”即沟通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关系的技能和方法为重。“怎么教”是实践性知识,教师固然应该拥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但他必须是一个践行者,而不应该是眼高手低的行动的矮子。教育教学对象年龄越低,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的要求就越高。《中国教育报》的那篇《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中,某毕业生的话很有代表性:“面对一群吵闹的孩子,我束手无策。看着其他老师轻轻拍手,口中念出简单的口诀,孩子们就乖乖地坐好,我就觉得很茫然。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大学中没有学过?”在他看来,小学的知识结构简单,自己缺乏的是对教学方法的掌握。“大学四年,我们学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外国文学等。可是,这些在小学讲台上都用不上。虽然也开了语文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但都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根本没有涉及实际操作”。一些师范类专业忽视实践性,从中可窥一斑。如果说大学里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在小学讲台都用不上,有失偏颇,但拥有这些知识和理论不等于拥有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却是不争的事实。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该专业突出的优势,是构成其专业特色的重要因素,忽视实践性,必然导致该专业人才彻底失去竞争力。[2]

二、大学生专业社团活动本身的特点

1.自愿性的组织形式,使大学生因共同的志向、兴趣、爱好自愿聚集在一起。因社团对成员没有行政命令、没有强制约束,而形成了宽松、活泼、平等相处的良好氛围,社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是居于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由于彼此的相互接受、容纳、认同,他们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情感模式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性特质会在成员的互动过程中被模仿复制出来。[3]

2.开放性的活动方式,使大学生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系、专业和年级的限制,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交流沟通网络,使社团成员之间能够通过积极模仿、认知选择、角色体验、主观认同等方式,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丰富的内容设置,使大学生都能在社团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社团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社团就成了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领域、陶冶品德情操、展示能力智慧的活动平台,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进程。[4]

三、专业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有研究者将社团活动明确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与第一课堂一起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课堂是学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道德情操,塑造个性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有益于学生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锻炼才干,增长知识,活跃思想,启迪思维,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性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一大特色,实践性的社团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高校社团强调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强调亲历性,强调学生在探究、实验、创造等实践中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在积极实践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社团成员之间经过充分的交流,还可以感受到不同专业间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也有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学生可以在自愿参与的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思维与情操的陶冶,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它能从科技、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内容。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辐射源,并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心。

2.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通过知识讲座、作品交流、参观考察等活动,相互切磋,深入研究。它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养成了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3.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怀着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同学进行广泛的交往,从而满足其归属感。他们的所思所想可以直接表达,尽情地发挥,形成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接触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第二课堂活动所产生的集体力量,又能形成比较强的约束力,促使学生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能为环境所接受,这就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乃至于解决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如社会适应不强、自我意识不清、团队意识淡薄等心理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大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的提升

以专业特色组建社团、开展活动,以各种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学习进步,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进而培养学生各种综合实践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做。

1.加强专业,提升社团活动

目前,大学生的社团活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有些社团活动比较肤浅,停留在娱乐性、消遣性的层面上,使社团的社会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校应引导大学生把活动内容由娱乐消遣转到成长立业层面上来,提高社团活动的档次。鼓励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特长,以社团为依托,进行学术探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使大学生尽早地适应社会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

2.突出社会实践,深化社团活动

学校要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空间,使社团活动深入到社会大熔炉中。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准社会,所以大学生只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经过真切体验,才能更好地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通过实际锻炼,才能使他们的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摆脱书生气,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独立社会成员。所以学校要多开展一些诸如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助、暑期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以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五、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专业要求范围较广。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理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面过窄,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直接导致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乏。大学生社团既是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也是极为生动的第二课堂。对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所用。因此,规范的大学生专业社团,可以实现隐性课程显性化。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成员可以通过参加社团组织的各种学习、交流实践活动来丰富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也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专业学生社团有自身的优势,社团把热爱这一专业的学生更广泛地团结到一起,形成交融互补,联系面更广,视野更开阔;学生是自发参与,积极性也更高。以社团为依托开展有专业色彩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提高了包括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领导力、策划力、执行力的整体能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使我们的毕业生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实行无缝衔接,建立良好的就业机制。同时,学生社团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可以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更多的学生自觉地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起到辅助专业建设的作用。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应突出活动课程和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更强调融教育于活动之中。相对于中学课程更倾向于分科教学、更要求教师的学科知识专长而言,小学课程更倾向于综合化、更青睐活动课程,这就对小学教师综合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对实践性知识的要求更高。这两个特点决定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更注重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更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教师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它离不开实践情境,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不仅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成熟和加强,更需要专业社团中的锻炼予以扶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大学在校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将自己的理论转化为亲身实践,才有可能达到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认识和训练才能更进一步萌发创造灵感。通过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活动,进一步使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其找到实践的源泉,为将来成功地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刘灿群.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2]曹慧英.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

[3]张桂生.浅析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与学风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4]张科.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

G455.7

A

1671-2277-(2011)05-0080-03

乔 健

猜你喜欢

实践性社团大学生
缤纷社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K-BOT拼插社团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