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11-03-18刘正伟黄淑君青海省图书馆西宁81000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馆制服务体系总分

●刘正伟,黄淑君,谢 平 (青海省图书馆,西宁 810008)

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中,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起着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1]本课题旨在通过调研,了解和分析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借鉴外省的有益经验,从可能性空间中选择建设和完善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为不断缩小青海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差距,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状况

近年来,在青海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青海实施了“二馆馆舍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文化大院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惠农文化工程。在这一实施过程中,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新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两个全面推进”,“一个持续增长”和“一个根本性转变”。从设施看,呈现为由县馆到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文化站到村服务室馆舍的全面推进;从内容看,由设备到技术,由资源到人才的全面推进;从经费看,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从服务形式看,实现了服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1 馆舍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全省43个县图书馆和共享工程县支中心都有了馆舍。其中,29个馆是新建馆,14个馆由原建筑改造而成。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1300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村文化活动室4170个,20余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县县有支中心,村村有服务点,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点。

1.2 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全面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全省43个县馆均建成馆域网,有中心机房、综合数据加工室和电子阅览室,具备业务管理自动化、服务工作网络化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功能,办馆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乡镇文化站设有电子阅览室,村图书室配有IPTV、电脑、投影仪、DVD,信息化技术设备配备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县、镇、村图书馆共有服务器172台,电脑3000余台,普通电视机4170台,大屏幕液晶电视机200台,投影机4500余台,存储(磁盘阵列) 154.8TB,交换机43台,防火墙43台,综合布线信息点2720个,激光打印机200台,数码摄像机200台,多功能扫描仪50台,非线性编辑系统45套。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系统和文献信息管理系统43套。

1.3 馆藏建设全面推进,馆藏量增长快,文献载体形式多样

各县图书馆安装共享工程数字资源2TB,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资源1TB。有共享工程光盘5万张。2003年至2007年,配送文化部“送书下乡工程”图书32万册。“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向1185个图书室配送了图书。“农牧家书屋”工程每家农家书屋配送图书933种1568册、音像制品100种,订阅报纸3种、期刊4种;每家牧家书屋配送图书1166种1556册、音像制品150种,订阅报纸4种、期刊3种。湟中县投资15万元,已建成村级阅报栏300个。

1.4 专业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加大

县馆从业人员180名,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职工人员总数50%,中专、高中以上人数占职工人员总数的80%;中级以上职称者50人,初级以上职称人数占职工人员总数的70%。业务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人均每年10小时。初步统计,2002年至2010年,共培训县乡村文化工作人员1.5万人次。

1.5 财政投入持续增长

近年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投入超过亿万元。其中“两馆”馆舍新、改、扩建工程中央补助资金2260万元。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共投入3096万元;共享工程村基层服务点4153个,总投资2134万元。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已实施3批,累计投入资金3097万元。2008、2009年国家为青海省下达的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13个,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3980万元。农(牧)家书屋600个,共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文化中心户1257个,投资约500万元。中央财政青海地方文化资源建设费400万元。

1.6 服务方式根本性转变

各图书馆普遍提供了馆域网共享工程资源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资源浏览服务和上网服务,以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与方式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2 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1]综合判断现状,青海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总量小,地方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设施落后,运行经费紧张,投入十分有限,客观上与全国发展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阶段差。

(1)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项目的实施,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青海的县图书馆属于小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一般在5万—20万之间,建筑面积应在1200—4500平方米之间,但目前大部分县馆面积仅有100平方米左右,难以满足需求。部分馆舍由旧建筑改建、扩建而成,馆舍结构不合理,不适合于图书馆使用。有些县图书馆和文化馆馆舍合一使用,经常是“动”的文化馆影响“静”的图书馆。截至目前,尚有几个县没有图书馆,很多地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建立。

(2) 县馆经费投入明显偏低,业务经费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馆没有运行经费和购书费。

(3)图书资源贫乏、内容陈旧。

(4)图书馆专业人员匮乏,全省县馆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只有1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5)图书馆业务管理水平较低,分编工作不规范、不标准,个别馆甚至难以开展分类等基础业务工作。

(6)工作效率和科学化管理水平低,管理松懈,机制不健全,工作职责不明确;员工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7) 乡镇文化站和村图书室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令人堪忧。

3 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措施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青海实际,继续抓住和用好国家对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优惠和倾斜政策,全力实施各项文化工程,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并积极探索总分馆制,突破制度性制约,实现办馆效益的最大化,是推动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充分认识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图书馆发展,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3.2 继续全力实施各项文化工程

青海省这几年实施的各项重大文化工程促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使青海省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青海实际,继续大力推进各项文化工程的实施,以加快青海省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化进程。

3.3 积极探索总分馆制

总分馆制是现代图书馆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我国未来县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实行总分馆制是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降低办馆成本,方便广大读者,提高办馆效益,统筹城乡图书馆发展,构建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文化部积极倡导和推进总分馆制,我国上海、北京、深圳、嘉兴等城市均实施了中国特色的总分馆制。

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由各级政府兴办和管理,实行总分馆制必须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因而创新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难,加之青海省社会发展程度低,县乡差距大,决定了发展总分馆制具有十分的复杂性、艰巨性。为全面探索总分馆制在我省的建设、服务、运行和管理模式,要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总结经验,逐步推行。

笔者认为,乐都县图书馆具备试点的基础。乐都县图书馆是我省公共图书馆中办馆条件较好的县馆,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藏书10万册,年购书费12.5万元,工作人员12名。可以通过该县的试点探索以多种方式开展基层点建设与服务的经验,以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 建立和完善以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加强县图书馆的建设。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文献资源建设、业务人员队伍建设、配备现代技术装备、购置图书流动车辆等方式,把总馆做大做强,使图书馆县总馆成为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文献书目信息中心、图书资源配置中心和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切实承担起对乡镇分馆、村图书室的领导作用。

(3) 逐步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采访、编目、财务、人事、后勤等由县总馆负责,集中管理,乡分馆只负责流通服务,增强图书馆在农村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体现网络服务的优势,让图书进乡村,直接为农民服务。

为保证全省试点县总分馆制的顺利推进,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文化项目优先安排,集中项目资源,支持试点县的发展。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建设节余资金加强试点县支分中心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送书下乡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服务点建设优先安排试点县;依托农村党员活动室,以党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点共建村服务点。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形成推动试点县发展的合力。

二是健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省图书馆与县文化部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总分馆制的实施。试点工作涉及的重大问题须经过省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县文化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负责试点工作中的具体工作。

三是明确目标。通过深入调研,制定试点县总分馆制建设方案,明确目标,分步实施。第一步,2010—2011年,加强县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系统设施、设备完备,提高县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求县馆制作书目数据标准规范,业务实现自动化管理,具备制作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能力;逐步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活动室,配备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第二步,2012—2014年,县馆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加工,分级配送,并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和培训。乡镇图书馆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开展面向农村图书室的图书流动服务。到2015年,基本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2020年全省全面实现总分馆制。

四是保障经费。试点所需经费以地方投入为主。试点单位的基础设施、人员培训、日常运行和人员经费由县、乡、村分级负责解决。省文化厅争取对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种资源予以支持。省图书馆在人员培训、业务辅导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五是及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应定期召开省县领导参加的总结会,通报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试点暂定为5年。试点工作结束后,根据试点县的验收标准进行量化验收。达到标准的由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分馆制建设示范县,予以表彰,并推广经验,扩大成果。

[1]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08[R].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互10.

猜你喜欢

馆制服务体系总分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民族地区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青海省博物馆为例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推进实施路径研究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浅谈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