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011-03-18纪文平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教科书维度教材

纪文平,廖 辉

(1.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2.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四川 乐山 614004)

我国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纪文平1,廖 辉2

(1.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2.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四川 乐山 614004)

教材评价是中小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课程与教材的实施效果。文章从教材评价的一般性研究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两个维度,对我国学者关于中小学教材评价的研究进行梳理。在肯定已有研究人员成果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展望,指出教材评价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如此方能不失教材发展的“指挥棒”之职。

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进展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承载着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又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由于面临着不同的学习和使用主体及其自身的“庞杂”,因此对其进行评价就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是这样的挑战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尤其在制定教材评价指标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当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一)基础理论的一般性研究

1.指导思想以及理论基础的多元化

任丹凤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根据图式理论和元认知理论,在微观命题、宏观命题和综合命题三个层次上从16个维度对教科书加以评价。这些维度之间不是孤立的,具有层层递进和层层深入的关系。这16个维度的具体内容为:词的熟悉程度、句子的复杂程度、词的歧义性、能指与所指的歧义性、使用符号的一致性、所指的距离、复位搜索、简明化的前问题、信号传输、直接的问题和目标、先行组织者和类比、应用问题、教科书内容结构的丰富性、综合问题等。

从质量学的视角出发,王郢以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对中小学教科书进行了评价研究,提出教材的评价要从质量理念出发,从而力争满足产品客户的需求和价值需求,也即满足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需求并加以协调和科学化。她认为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核心在于应当以教师、学生等教科书用户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来衡量教科书的质量。至于评价的标准和指标,则会由于评价的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不同,以及有着基本评价项目的前提下有所不同。

2.关于教材评价的本质、目的、原则、功能、方法等属性分析研究

教材评价的本质究竟为何?曾天山认为教材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两者密不可分。教材评价是针对教材本身及其教学因素显示性的评价,教材评价属于教学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评价既包括对教材本身的评价,也包括对教材教学的评价。教材既是师生教学的依据,同时又是师生教学的工具,因此对教材的评价应视其是否体现了教材既是教学依据又是教学工具的性质,是否贯彻了教育方针提出的任务,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丁朝蓬在《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一文中以“评价”的哲学概念作为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认为教材评价应当存在两对相应的主体,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并进一步指出评价的过程包括:明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参照系、获取价值主体的信息、获取价值客体的信息和作出价值判断。[2]邝丽湛则提出教材评价的本质乃是评价主体对教材价值的判断过程,是对教材一定价值关系的可能后果的预见和推断。她从价值维度对教材评价的功能进行定位,指出教材评价既有满足社会、学生发展需要的外在职能又有满足教材评价者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在职能。其中教材评价的外在职能包括工具价值、目标价值、特殊价值和调控价值。

不同的评价目的必然导致评价者的视角存在差异。钟启泉指出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估的一般性或者称之为基础性目的是对教材的质量和价值作出判断,或提供资料和事实作为决策和判断的参考,[3]也就是要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成长方面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评估教科书的功能效益水平。

在评价的具体方法方面,曾天山认为可以从教学评价中借鉴,运用教材分析法(即为筛选分解指标而进行的教材分析过程)、调查研究法(建立在教材分析基础之上,具有检验和深化教材分析的作用)、抽样测试法(既确定分级指标,又确定分解教材的最低标准)、比较研究法(纵向与横向比较,确定本教材在其中的地位)、理论研究法(针对分解教材指标中的难题,可分为单项研究法和整体研究法)。在评价技术方面,可以借鉴测验对所进行的知识能力检查,为教材评价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法,请专家与教师打分并述由,形成一致结论,指出教材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此外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教学模型方法评价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材评价技术量化评价的不足。孔凡哲则从质量学的角度提出对于教材不仅要进行其内在质量的分析,更要对其进行效果评价,即对教材在实施中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提出使用数学建模法、内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执行方法、对比实验法。

关于评价的原则性,高凌飚指出无论在教材评价过程的哪个阶段,都应该遵循公开性、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四项原则。[4]

此外,站在我国当前教材市场健康发展角度,高凌飚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教材评价的制度化建设,不仅需要制定教材评价的法规和条例,还需要有制度的承担实体,即相应的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除行政管理部门外,尤其需要专门性的教材评价中介机构,并通过它构建起全国性的评价网络,以保证教材评价成为经常性、制度性、专门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更好地推动教材评价研究的开展,促进教材评价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关于建立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研究

当前我国学者对于教材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研究既体现了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倾向,如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于教材的使用,同时在具体的评价方式、角度、出发点、维度设置上又在呈现多元化取向。

1.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划分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制定的评价体系较多,这种指标体系具体清晰,符合一般人们对于教材的认识。

在以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为出发点的基础上,高凌飚指出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指标可以划分为知识与科学性维度、思想品德和文化内涵维度、认知与心理规律维度、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四个维度。前三个维度可以说是对教材内容的评价标准,而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则是对教材物理属性即形式的考查标准。针对四个不同的维度划分了更为细致的指标。例如,在知识与科学性维度中,有以下具体指标: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教材内容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水平,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教材内容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协调程度等。通过这四个维度,对教材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练习与活动以及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等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以及效益效率作出分析和评估。

曾天山所提倡的教材评价体系,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的参与为辅。但是从指标体系上,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来划分的。教师角度形成的教材评价是:教材的实用性,包括教材编造的方法是否有实证性的支持,教材是否采用新近而有效的编造方法,教材是否与课程目标有关系等六个方面。学生的参与,其指标项目为:教材目标,教材内容,教材对学生的自学,教材阅读,教材学生的思考,教材纸张、大小、印刷,教师对教材的补充等。如果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析教材动态,则可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评价:教材的教学因素评价,教材内容的抽象水平以及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水平。

2.根据教材的本质和属性划分

丁朝蓬认为教材的评价指标应该产生于对教材内在的本质结构和属性的分析,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定,应该可以反映教材质量的全貌。他采取了较新的划分方式,以教材的目标、内容特性和教学特性三个维度作为评价的维度。这样就跳出了我们将教材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一部分的常规思维。教科书目标是指教科书预设的学生所应达到的目标。目标又可细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行为实践目标。教科书的内容特性,即教科书所承载的知识技能要素的选择和组织,对教科书的质量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科书的内容特性对教科书质量的影响通过两个渠道来反映,一是这些要素的选择,二是要素的组织。教科书的教学特性主要是从“教科书的表层结构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方面对教科书进行价值判断,同时将教科书的物理属性质量,即印刷、装订等标准也纳入这一维度。

3.根据教材的实用性划分

方红峰的研究注重实践性,他从教科书选用评价的角度,对教科书的选用评价划分了五个维度,包括内容维度:教科书内容的完整性、新颖程度、准确性、难易程度、公正性;语言文字维度:词汇、采用学生熟悉和有趣的表达方式、语言文字要正确无误;教学设计维度:内容的排序和结构、内容各部分的关系、课程目标在内容中的反映、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练习和评价;编印设计维度:教科书的编排符合逻辑和统一、说明图解有助于识别、突出关键词和概念、栏目设计合理且在各章分配均匀、恰当地运用总结及学习指南帮助学生学习,字型及字体大小、纸张质量、装祯、选择性地罗列参考书目、相关网址及索引;课堂使用维度:使用的便利性、学业成就和态度、课程资源等。肖川从评价中小学教科书的“好坏”角度出发,认为有如下四个评价标准:第一,教材是不是简洁、明了,并具有深层的逻辑关联。第二,教材是否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是否体现了举一反三的“一”,也就是看它在大的学习领域里是否抓住了最根本的学习主题。第三,教材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密切程度。第四,教材是不是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4.根据具体教材的使用情况

此外,可操作性较强的还有李慧君的关于人教版教材评价的研究。[5]通过对人教版教材的分析和总结,作者作出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教材使用者对教材进行评价,也称外部评价。依据教材是否符合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各科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等,把评价指标分为三类:教材的教学内容方面,教材的教学性方面,教材的技术性方面。内容方面的指标包括: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合适;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注意思想教育;能否联系生活、生产和学生的实际;弹性,与相关学科的配合等。教学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教材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技能和能力训练安排是否恰当,难度大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趣味性等。技术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是否规范,图文配合,版式,印刷,装帧等。另一部分是编写者自我评价,也称内部评价,主要是分科进行,按不同学科分别制订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内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材的编写工作,所以评价指标的针对性比较强,评价指标更细、更具体。

二、教材评价研究的展望

教材评价,就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来讲,是一项就教材的质量高低作科学分析评估,鉴定其价值和可用性的活动,从而为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作出科学决策服务,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其地位不容忽视和低估。

从以上我国对教材评价研究的现状来看,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于教材评价工作的时代性要求,今后的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应注重以下几点:

1.应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评价标和指标体系。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教材既要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宏观标准,又要有具体细化的微观指标,做到一般与特殊相兼顾。

2.注重教材评价的发展性,教材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形势和教育体制的变化及教育研究的进展而历史地变化。因此对它的价值度和质量高低的评鉴不能指望一劳永逸,需要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

3.关注教材评价的过程性,即教材评价的指向不能仅仅是静态的,除了教材本身还应当对教材使用的实际效果作出评价。因此要考虑对教材效用有切身体会的教师和学生评价,他们的意见才最具参考性。

4.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地追求所谓教材的特色化。虽然追求特色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时易操之过急,使教材创新流于形式,形成虚浮,无法保证教材的健康有序发展。教材评价工作更要切忌以此作为教材的衡量标尺。应当说,只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适合学校和学生使用的教材,才是最大的特色。

总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指向未来的,因此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载体——教材,理所当然应对社会发展的趋势作出回应,变革自身从而适应并引领教育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伟大征程,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真诚地希望通过教材和教材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真实地了解学生和社会目前、近期以及将来的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和相关措施,实现教材评价的领航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教材质量,为复兴与繁荣我国家、民族发展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1]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0(9).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5]李慧君.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制订[J].课程·教材·教法,1996(3).

G423.3

A

1671-2277-(2011)05-0077-03

刘升芳

【教师论坛】

猜你喜欢

教科书维度教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