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2011-03-18陈兴安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孩子教育

陈兴安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陈兴安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作为基本学业评价制度的考试制度以及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教师素质,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基本原因;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国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尊崇知识(主要是实用的功利性知识)的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作为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知识观的表现,家庭教育明显地暴露出急功近利和非理性的特征。从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就如何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学生;课业负担;原因;对策

一、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什么总是这么重——学校教育的视野

1.知识本位的课程观。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的膨胀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就是学制的延长和课程的增加,似乎不如此就难以实现其文化传递和使学生社会化的功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无疑地应当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技能的人才,于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就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信息课,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就需要我们延长英语教学的学制并将其学段前伸到小学低年级,如此等等。可是,我们要问的是:是不是所有这些所谓的知识技能都必须纳入学校课程,这样做的可行性和效果到底如何?事实上,像道德法律知识、环保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内容,肯定是未来的公民所应当掌握的,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一味地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自然是不科学的,而且其结果能否达到我们的初衷,也是很值得怀疑的。作为课程的制定者,如何在知识和能力之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在社会要求与(基于其需要兴趣的)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作为基本的学业评价手段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作为足以让国人骄傲的文化传统,有着悠远的历史。尽管这种制度有其明显优点,比如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个人对某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的反馈强化功能,在竞争性情境下可起到甄别选拔人才的作用等。但是,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种主要是书面考察形式的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层面的东西,对于智力思维和情感心理等个体因素很少考虑,而这种相对性评价极容易引起考试者因其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考试作为考察学业的基本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也有极少数学业优异者除外)。目前,中小学生中大量存在的厌学问题,与这种过分单一的评价制度密不可分。而以知识掌握的多少和熟练程度为尺度的等级不同的考试制度,无疑会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以知识传授和知识掌握为其终极目标,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其教学质量和学生优劣的标准。事实上,社会、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往往都用这一指标来评判教师及其所在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样的社会氛围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学校追求知识掌握的倾向。考试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实现某些非教育目的(领导政绩、名校荣誉、名师招牌、各种教学资料甚至是奖金待遇)的工具,而学生则被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不再有自己的思考与兴趣需要,独特的心理体验甚至作为一个人的起码的自由、价值和尊严。

3.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教师素质。尽管这些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足以使教师的素质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以至于足够胜任其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事实上,许多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在学科知识还是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素养上,离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离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甚至于离大多数家长的期望,还存在着太大的差距。皮亚杰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正是最难的方法。[1]的确如此,因为没有足够丰富、相当熟悉的学科知识,不足以掌握它;缺乏教育心理学、儿童青年心理学的必要训练和基本素质,就无法掌握它;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就不能掌握它;没有必需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也不能掌握它。

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目前,学校的课堂教学大多数仍然采用的是陈旧的满堂灌式的讲授法,即使有时会用到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不过是作为点缀或补充而已。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特别是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是有用的,而就教师来说,独白式的讲述毫无疑问是一种容易的教法。可是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其教学效果是大可怀疑的。假如课堂上的时间大都被教师占用(甚至于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学生没有了消化吸收、练习巩固的机会,即使仅仅是出于经验,教师也清楚这对学生意味着什么。于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课堂上的作业课后做,校内应做的功课回家做。做了统一要求的作业不说,有的甚至布置额外的“巩固提高型”作业,其用心可谓良苦,只是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剥夺了他们玩甚至休息睡眠的权利。学习自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决不应当是他们生活的全部,而如果这种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知识方面的接受,那就更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这样说来,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包括高考制度在内的学业评价制度、保障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我们还需要做出许多的变革。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也是为了他们和我们的未来。因为一个人即使拥有很多的知识,也无法保证其就拥有创造的智慧和幸福的生活。为此,我愿意在此强调: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包括其心智、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决不是把他们变成学习机器和考试的工具。

二、学生课业负担为什么总是这么重——基于文化社会学的思考

从现代公共教育的基本制度——学校教育的视野简要分析了造成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成因之后,我想从文化传统和教育的社会资源分配功能这两个层面粗浅地揭示形成这一教育上的顽症的深层原因。

第一,国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尊崇知识(主要是实用的功利性知识)的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可以说,基于农业文明及其所决定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特点,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文化中都有着对知识(经验)的尊崇的传统,这一传统是如此深厚以至于早已影响到国民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尽管对知识的理解非常狭窄和功利化,尽管在中国的古代政治文化中有着反智主义的传统暗流,甚至延续到社会多元化发展、个人成功的出路日益扩展的今天,却不能动摇传统社会对拥有知识的人的敬重。在民间,知识分子被尊称为“读书人”、文化人,往往受到礼遇和足够多的尊重,除了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学问)外,根本上还在于预期其可能会出现的光明前程,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这个意义上讲,曾经长期存在而今则已成为历史的科举制度和当今的高考制度一样,都具有实现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功能。

第二,作为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和知识观的表现,时下的(尤其在城市)家庭教育明显地暴露出急功近利和非理性的特征。许许多多的家长往往不顾孩子的禀赋资质,不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漠然于孩子的内心感受,热衷于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甚至各种文化课程的辅导班。有许多的城市孩子,一到周末,除了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得赶场似地去上家长为其安排的这些课。如此下来,孩子的休息时间被人为地挤占,其结果是,作为一名学生难以得到休整和轻松。尽管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孩子真辛苦,除了心疼和怜惜,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无奈。残酷的现实(甚至于自己的亲身)无时不在提醒他们,如果想让子女在未来能生活得好些,或者说能够求得生存和较好发展,就必须铁下心来,忍痛让孩子去承受这样的磨炼,否则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别人,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和不能接受的。

第三,基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双重作用,在国人的心目中自然地就形成了在社会职业评价的等级意识,决定了社会当然也包括家长把教育子女作为一件头等大事,不惜投入哪怕是再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即使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也在所不惜。两千多年孟子所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似乎已一再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而工业社会中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的等级差别也一般地说来成为不言而喻的常识。包括职业、财富、社会地位等社会资源的分配,从来都少不了教育及其生产对象的的知识(学历则是其现代表征)的参与。既然这种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文化资本的东西,在今天更是关乎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无怪乎家长痛下那么大的决心,付出那么多的成本,督促孩子的学业,培养他们的特长,以求发展其素质。

三、如何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面对有增无减的学生课业负担,我们除了感叹、焦虑,难道就真的一筹莫展、无能为力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下面从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就如何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先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首先,应当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学生的课业和成绩。掌握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其健康、完善的人格、积极的社会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则无疑更为根本。因此,必须着力改革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加大实施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并探索建立科学可行、公平合理的学生发展与评价制度。

其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目前,应改变某些媒体人为炒作高考的现象,淡化一年一度的高考,减少对高考状元及高考满分作文的宣传,以消除其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改善教育生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增强其教育教学的开展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实现教师在全社会的良性流动,提高教师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实行教师专业进修制度和学术年假制度,加大对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制度,加强和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增强其师范性,并适当延长学生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习的时间,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和学校、教师评价制度。探索和建立包括由学生进行评价的教师发展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纯以学生成绩和考试名次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并以此实行奖惩升骘的做法。应改变目前主要由教研室、教科室统一派发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全部完成的欠科学做法,改为主要由科任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有选择地布置必要的针对性作业。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并让其认识到分数是他们在智力上做出努力的结果,但不能滥用分数。

另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通知要求,对某些部门、某些学校以及部分教师不顾规定,变相派发教学资料、擅自更改指定国家课程计划和学程安排(时下有许多中学,为了提高高考成绩,过分追求教学进度,将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为两年,最后一年集中复习应对高考。这种做法缺乏事实的和科学的根据,无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成绩的提高,只会加重其学习负担,甚至造成教学质量的倒退,实在是不足取的),规定时间外拖堂、加课、补课、大量占用体育、美术、音乐等所谓副科改上语、数、外等主课,向低年级学生布置大量家庭作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视具体情节分别有关个人、学校或部门给予批评、指令改正或严肃查处。

再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每所学校、每个教师应当真正树立教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才会正确地对待学生,正确地对待作业、学生的考试和成绩,才不会让分数成为束缚学生的枷锁。布鲁纳说过,如果考试强调的是学科的琐碎方面,那就不好。这样的考试会鼓励无连贯性的教授和机械式的学习。然而,往往被忽略的是,考试也能成为改进课程和教学的斗争中的同盟军。”[2]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怎么考,考什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低年级的语文能力,去考他们的汉字笔顺,这种舍本逐末的考试其意义实在有限。因为这会引导语文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讲解这些内容并要求学生掌握它,从而不会有充足时间指导其学习真正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就难以提高。

其次,任课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作业观。做作业的目的在于练习、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具有训练智力、发展知识和激发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布置过多过量、机械重复甚至惩罚性的作业,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控制作业的质和量尤其是杜绝和避免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很多教师力求用扩大练习数量的办法来达到学生对所教知识技能的掌握,却没有设法从每道习题中去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教学的技巧就在于通过一、二道练习,向学生指出解决该类习题的一般方法,并教会他们解决类似性质的其他习题的特殊算法。”[3]这就是孔子所谓的“举一反三”的方法。如何避免学生因为作业过少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防止学生因为作业过重而产生厌倦、疲劳,对于每个教师都是一项基本功。

第三,教师应着力于了解、研究学生,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明确教学任务,钻研改进教学方法,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最优的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应当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坚持少讲多练,精讲优练(练者,学生主动操作也。包括智力和动作两方面。)凡是学生已经懂得或者能够自己经过短时思考就能理解的内容,尽量少讲或者干脆不讲。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上。

第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形成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对学习的兴趣和正确态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注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踊跃表现的教学情境, 并灵活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学习和个别指导等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应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以防止因学生身心的过度持续紧张而产生疲劳。

最后,从学生学习、生活所处的家庭角度来说。家长应当抱有基于对孩子的充分了解的合理期望,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多方面的兴趣、需要,在学习、生活上多与其交流、沟通,并给其适度的选择机会。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决定和做法,而不应将把自己的意愿、想法简单地强加于孩子。父母应尽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能够在光线明亮、安静舒适和不受干扰的条件下愉快地学习和做家庭作业。在学习(包括做作业)上要信任、鼓励孩子,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自主活动的时间,不要随意地增加其家庭作业。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给予孩子必要的学习上的帮助。否则,可帮其提出一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建议,哪怕是陪陪孩子,说几句宽慰、关心的话,对他(她)也是很有益的。

[1][瑞士]让·皮亚杰,傅统先.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71-72.

[2][美]布鲁纳.教育过程[A].单中慧,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4-295.

[3][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A].单中慧,朱镜人.外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47.

G521

A

1671-2277-(2011)05-0063-03

刘升芳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
——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