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论哲学观: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失误的理论根源

2011-03-18刘志洪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哲学观普适性普遍性

刘志洪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认识论哲学观: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失误的理论根源

刘志洪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认识论哲学观导致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错误地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错误地把全部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错误地将本体论问题等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问题并进行不科学的最高抽象,这是造成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诸多严重失误的理论根源。

认识论哲学观;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马克思

传统哲学原理教科书理解模式存在诸多严重问题甚至弊病已经为学界所公认。现在需要探究和分析造成其失误的原因尤其是根本性原因,因为只有找出并消除造成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失误的根源,我们才能真正规避这些失误。在笔者看来,造成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诸多根本性失误的深层理论根源是他们同马克思背道而驰的传统认识论哲学观。哲学观对于人们理解哲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认识论哲学观一直控制着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头脑,深层地决定了教科书理解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解,把教科书理解模式引向了错误的道路。

一、教科书理解模式认识论哲学观的基本观点

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一直坚信,只有他们的哲学观才是科学的哲学观。然而,在我们看来,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哲学观不仅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哲学观,而且恰恰相反,实质上是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被超越的传统认识论哲学观。这种哲学观主张哲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从理论上总体地根本地理解和说明全部世界(包括人)的面貌和性质,获取系统的理性知识和真理。与此一致,哲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是全部世界、整个宇宙;哲学的主要问题是全部世界(包括人)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工具是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简言之,哲学是人类以理性对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认识获取系统的理性知识并做出科学说明的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和真理的体系。而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一贯坚持,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应该对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等做出科学说明,从而应该是关于全部世界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和真理。可见,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哲学观和传统认识论哲学观是十分一致的。可是,传统教科书不是一直在强调他们的哲学观的科学性及其同传统哲学观的差别吗?是的,教科书理解模式的确也意识到并规避了传统认识论哲学观的某些弊端和缺陷,在一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认识论哲学观。但是,教科书理解模式的哲学观并没有完全脱离这种认识论哲学观的窠臼,在总体上和根本上仍然属于这种亟需被超越的哲学观。

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认识论哲学观主张以下四个基本观点:

(一)在理论目的上,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认识论哲学观以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都追求也都必须追求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或许是感觉到了传统哲学观将哲学理解为具有系统性的知识和真理的弊端,为了在哲学观上实现变革,同传统哲学观拉开距离,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特别强调哲学并不是知识的总和、科学的总汇,也不是知识的知识、科学的科学,而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这就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哲学含义的“概括总结说”和“普遍规律说”。这“两说”表明,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以为,在关于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系统性真理的基础上,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都应当追求而且也都追求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追求这种最高真理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最核心、最高的任务,也是全部哲学最重要的理论功能。这导致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非常热切甚至不遗余力地追求最高真理,而全部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就是它们所认为的最高真理。为此,纵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已经逐步意识到“概括总结说”和“普遍规律说”的严重弊病,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还是坚持“概括总结说”和“普遍规律说”。既然一般的哲学追求并获得的真理都是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那么作为科学的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也必须把握那最高真理。“以世界的整体及其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为研究对象……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上的其他哲学形态是一致的”[1](p.30)。于是,传统教科书就在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沿用传统哲学的物质和心灵(意识)的区分,建构起了一个统一的最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高原理。

(二)在研究领域上,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把全部世界作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研究领域。对哲学的目的理解直接影响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哲学研究领域的看法。为了实现把握全部世界的最高真理,建构完整统一的世界观,对全部世界做出最高的终极解释这个最高目标,为了总体地根本地把握和说明全部世界的图景和性质,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当然必须把全部世界、整个宇宙都纳入研究和说明的范围之内。这样就造成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把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研究领域定为全部世界。在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全部哲学都是也都必须对全部世界进行研究和说明。将全部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直接导致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新唯物主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在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全部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又分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两大领域。既然哲学需要对这两个世界和两大领域做出正确的说明和解释,那么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就应该在这两个世界、两大领域中都正确地坚持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外,还得包括恩格斯晚年形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并且,由于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只能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又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在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上都坚持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要求,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优越于其他唯物主义哲学的要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绝不能丢下唯物主义自然观不顾,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组成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整钢。

(三)在理论问题上,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将本体论问题等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问题作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对哲学的目的理解也直接影响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哲学问题的看法。出于其理解哲学的目的,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必然合乎逻辑地认为哲学的问题都是具有高度普遍性和抽象性甚至是最高普遍性和抽象性的问题。在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哲学就是研究具有高度普遍性和普适性的问题的,只有具有高度普遍性和普适性的问题才是哲学的问题,因为只有具有高度普遍性和普适性的问题才能提炼出具有高度普遍性和普适性的真理来。在这其中,本体论问题又是全部哲学问题中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问题。从而,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又必然地强调传统本体论问题对于获取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真理的作用和对于哲学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并认为对本体论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包括新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标准。于是,本体论问题就成为全部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全部哲学都必须回答本体论问题,也都或显或隐地回答了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对于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具有决定意义。那些所谓拒斥或逃避本体论问题的哲学理论实际上也都对本体论问题进行了回答,并且逃脱不出本体论问题对于它们的决定作用。总之,为了获取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传统教科书必然要让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将注意力集中在像本体论问题这样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问题上。于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体的问题仍然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问题。

(四)在理论方法上,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以为进行最高的抽象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所必需的方法。为了获取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不仅要研究最大最广的对象和领域——全部世界、整个宇宙和最高的问题——本体论问题,而且还必须对关于它们的观点进行最高的抽象。为此,除了热烈追求“大全”和“本体”外,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还热烈追求“最高的抽象”。在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这种最高的抽象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根据他们所掌握和运用的辩证法的要求,全部哲学都需要而且可以从众多的特殊和个别中把握一般和共性,并且是最高的一般和共性。这就是哲学将问题和观点引向最普遍最抽象的层次分析,进行高度的抽象乃至最高的抽象的过程。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引下,教科书理解模式总是把“对象、现实、感性”,把一切物质性的因素都抽象成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物质”,把一切思想性的因素都抽象成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意识”,并试图以对这种“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来总体地、根本地解决世界观问题。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以为,只要正确把握了这种最高抽象层次上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本体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就获得和坚持了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最高原理就诞生出来了。而对于那些认为不能做这种最高的抽象的观点,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一律斥之为不懂得辩证法。

按照这些基本观点和理论预设,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而且可以在已经创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上建构统一的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于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就建构出了一个这样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自然观上,自然存在、自然物质决定人们对自然物质的意识;在社会历史观上,社会存在、社会物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在自然观和历史观之上,在总的最高世界观上,物质决定意识。这样,一个崭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可以傲然矗立在哲学史的最高舞台上了。

二、教科书理解模式认识论哲学观批判

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建构上述这个宏伟体系的理论前提——仍然根本没有脱离传统哲学观的认识论哲学观实际上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同马克思的哲学观格格不入,甚至南辕北辙,这正是马克思所要批判和超越的。

(一)在理论目的上,将追求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作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最高目标是错误的,也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精神。

首先,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这个自认为科学超越了传统哲学观的哲学观其实带有深深的传统哲学观烙印。事实上,传统哲学观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观早就热衷于追求具有最高普遍必然性的真理了。在渴望把握整个世界的全部真理的同时,传统哲学从古代就已经开始渴望获取世界的最高真理,认为这是实现哲学目的的最高途径和最佳手段。黑格尔十分热衷于这种最高真理:“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那不变的、永恒的、自在自为的”[2](p.15);“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2](p.28)。可以看出,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受了黑格尔哲学观的深刻影响,他们所接受的哲学观正是这种以黑格尔为典型代表的最高真理的哲学观。

其次,尽管这种哲学观在西方哲学史上非常兴盛,对哲学理论目的的这种规定也无法完全总结概括哲学史上无数哲学家及其辛勤工作的目的,最多只能指出哲学的一个努力方向。的确,哲学常常是比现代实证科学思考更具普遍性、一般性的问题,提出具有高度普遍性和适用性的思想观点。但是,最高真理绝非哲学思想的全部,追求最高真理也绝非哲学思考的全部。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热衷于这种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真理。除了这种最高真理外,哲学家们还努力探求各个层次、多种多样的知识和真理。更何况,除了知识和真理之外,哲学家们还探索和提出了大量情感的、审美的、信仰的思想观点。因此,在哲学史上,普遍性和适用性不那么高的思想观点同样也是哲学。过于强调最高真理会轻视这些普遍性和适用性不那么高的思想观点,甚至会否定它们的哲学性质,认为它们不是哲学。

最后,试图以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一劳永逸地总体地、根本地理解和解释全部世界是严重错误和十分危险的。传统形而上学尤其传统本体论总是试图寻找一个最高的实体、提出一个最高的真理以总体地、根本地、绝对地、终极地、一劳永逸地理解和解释全部世界,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因为这永远都不可能完成。普遍性高以至最高的理论的确可能具有重大的、比普遍性程度低一些的理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并不是普遍性、适用性越高,理论作用与价值就必然越高;也不是普遍性、适用性最高,理论作用与价值就必然最高;更不是只有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论观点才有价值,普遍性不高的认识同样具有价值。普遍性和适用性最高的理论绝不是万能的,绝不是只要有这种理论就可以掌握和解释整个世界了。最高真理的理论作用不仅是有限的,而且还是有条件的。任何理论都有解释力不同的层次和领域,有最具解释力的层次和领域,也有解释力不强甚至没有解释力的层次和领域。简单地说,任何理论都有其主要的适用范围,一旦超出适用范围,其有效性就会削减甚至走向真理的反面。在这一点上,即使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理论也不例外。在适用的层次和领域上,这种理论仿佛具有解释一切的能力,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理论理解和解释具体事物的能力和作用实际上相当有限。普遍程度、层次最高的理论只有和其他普遍程度、层次的理论结合起来,只有把各种具有不同普遍性、适用性和解释力,以及不同层次的理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科学地理解、说明以至改变世界,最好地发挥理论的作用,也才能建构真正科学的理论和理论群。认为只要以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就能理解、说明和解决全部问题当然是异想天开,而如果试图以这种最高真理强行理解、说明和解决全部问题,那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可是,传统教科书内心深处似乎就有点这样的想法。尽管也很强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但在世界观上,传统教科书总是只强调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总是忘记进行具体分析,经常只在普遍、一般、抽象的层面上理解和解释全部世界,而没有深入到更为特殊、个别和具体的层面上。

传统教科书这种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无疑还有传统形而上学的各种毛病。唯一、超验、普适、终极、永恒、不变、最高,这是从前的一切形而上学尤其形而上学最高真理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基本症状。这种唯一、超验、普适、终极的最高真理极易被教条化、固定化、僵化。显然,教科书理解模式就相当程度地被形而上学化了,带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各种症状。尽管很强调真理的具体性,但在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看来,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亦即具有最大抽象性的真理始终是最高级的真理。并且,更要命的是,在阐发他们所认为的最高真理的时候,传统教科书始终不去考虑最高真理的“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这是全部真理都具有的甚至构成了全部真理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可以说,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所推崇的最普遍、最一般的真理是超时空、超历史、超越一切具体现实的。本体论、辩证法、实践观和认识论这些教科书理解体系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说,传统教科书恰恰就是想创造出适合于一切“对象、范围和条件”亦即超越一切“对象、范围和条件”的普遍真理。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追求甚至必须追求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严重违背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绝不追求这种最高真理,他多次明确指出他们的理论坚决反对这种一直以来为无数哲学家孜孜以求的普遍必然、永恒不变的最高真理。马克思晚年对米海诺夫斯基的尖锐批判明确告诉我们,他的理论从来不妄图提供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真理,把他的理论进行这种米海诺夫斯基式的推广是严重错误的。这种推广表面上将马克思的理论抬上了科学之王的至高宝座,实际上是把马克思的理论打入传统哲学的万丈深渊。可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一直在把马克思哲学理解和解释成这种为马克思反复批判的传统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目的绝不是总体地根本地理解和解释全部世界、整个宇宙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此,马克思并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热衷于获取适用于全部世界、整个宇宙的最高真理,而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事业中。因为,对于马克思,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也就足够了。将建构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目标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和精神完全相悖。

作为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目的这种规定重要理论来源之一的“普遍规律说”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错误借用和推广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界定得出的。恩格斯说辩证法是自然界、历史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但对于这种“普遍规律”,恩格斯是就辩证法而不是全部哲学说的。所以,绝不能把恩格斯的这个说法简单挪用到全部哲学身上。实际上,传统教科书追求全部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真理的愿望和努力即使在他们自己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并没有实现。在教科书的原理体系中,只有本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符合教科书的这一要求,而占教科书一半篇幅的唯物史观尽管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但按照教科书理解模式自己的看法也够不上全部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可见,即使传统教科书自己也不能(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都研究和提出最普遍、最一般、最高的真理,也得研究一些并非最普遍、最一般、最高的问题,提出一些并非最普遍、最一般、最高的观点。

(二)在研究领域上,把全部世界、整个宇宙作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研究领域是错误的,也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精神。

将全部世界作为哲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传统认识论哲学观的传统。在黑格尔看来,“特殊科学的对象只是有限的对象和现象”,“只是有限范围的一些对象”[2](p.66),与此不同,哲学的对象则是无限的对象。传统理解模式接受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认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各个具体领域,而哲学以全部世界为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另一方面,这种看法也不合理。事实上,哲学史上的各种哲学思想并非都是以全部世界为对象,都研究全部世界的。因为并非全部哲学都想获取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高真理,对全部世界做出终极的解释;甚至有不少哲学家根本不想研究全部世界,对于他们,只要研究最为关心的问题和领域就已经足够了。

觉察到自己说法的不妥,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也做了一些改变,提出他们不是把全部世界而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但是,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实际上仍然一直在偷偷地研究全部世界。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一直在研究全部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及其思维以及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难道可以把全部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及其思维以及它们发展的普遍规律列入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范围之内吗?显然,传统教科书无法自圆其说。而且,即使按照他们的说法的确也应该研究全部世界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因为,要科学把握和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不科学研究全部世界怎么可能呢?

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全部世界、整个宇宙,而只是现实世界、人类世界。马克思的目的深层地决定了这一点。马克思的目的并不是总体地根本地理解和解释全部世界、整个宇宙的面貌和性质,而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马克思的主要研究领域不是也不可能再是近代哲学的全部世界、整个宇宙,不包括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而是转向了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世俗世界(即现实的社会历史)。对于马克思来说,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像宇宙的起源、地球的演化这样传统哲学研究的问题应交给自然科学研究和回答。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马克思都是基于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的,没有也不可能对这些问题做出独立的研究和回答。因而,自然科学的对象和领域绝不是马克思的主要研究对象和领域。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世俗世界已经包含了并且只有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世俗世界才包含同“现实的人及其发展”最为相关的关键问题。因此,马克思的主要研究领域只能是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世俗世界,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扩展到全部世界、整个宇宙去。总之,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题和精神实质是探求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和自由的现实道路,而非建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必要也不能把全部世界、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

(三)在理论问题上,将本体论问题等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最抽象问题作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和理论主题是不合理的,也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精神。

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于哲学问题的看法值得商榷。的确,哲学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哲学经常需要在普遍的层面上讨论问题,提出具有高度普遍性和抽象性的思想。但是,认为哲学的问题都是高度普遍和抽象的甚至是最为普遍和抽象的问题并不合理。

从历史维度看,哲学史上的哲学并不都是普遍的、抽象的和理性的哲学,同样也有大量个别的、具体的和感性的哲学存在。无论是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还是近代,都有特殊、具体、非理性的问题、思想和哲学家。然而,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对这些视而不见,不把这些问题看作是哲学问题,不把这些思想看作是哲学,不把思考这些问题、形成这些思想的思想家认定为哲学家。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大量问题和丰富思想,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总是只注意本体论问题和唯物唯心思想,而对其提出的诸多人生、社会、国家甚至认识论问题,大量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思考甚至对于认识论问题的思考都视而不见。同样,在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眼中,近代哲学只有认识论问题,只有经验论和唯理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哲学、德国哲学的理性主义哲学和哲学家,严重忽视了近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的其他诸多重要问题,甚至包括本体论问题和像蒙田、帕斯卡尔、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等十分重要而且著名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及其思想。并且,即使对于理性主义哲学家们的问题和思想,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也只是重视其普遍、抽象和理性方面的问题和思想,忽视其特殊、具体和非理性方面的问题和思想。哲学史上的哲学问题和思想丰富多样,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只是按照其“四大块”的四个主要问题域确定、划分哲学问题和非哲学问题,只是按照其“四大块”的四大主要思想内容确定、划分哲学思想和非哲学思想。

从理论维度看,哲学不应该只研究理性的、普遍的和抽象的问题,也应该研究感性的、个别的和具体的问题。哲学不仅应该思考教科书理解模式经常强调的理性方面的问题,而且也应该重视和人密切相关的非理性方面的问题。粗略地划分,我们时代的哲学有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具有普遍性、总体性、根本性、前提性、基础性和长远性甚至永恒性的问题,另一类则是哲学独有的、个别的、具体的问题。这两类问题对于哲学都很重要,哲学对这两类问题都应该关注。

马克思的目的也深层决定了像传统本体论问题这样的传统哲学问题不可能成为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最为关心和集中思考的问题必然不会是像全部世界、整个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是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和自由最为相关的下述问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和规律是什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规律是什么?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面貌和运行机制是什么?并且,传统本体论问题根本不可能成为马克思哲学的问题,因为它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和精神完全相悖。传统哲学之所以特别重视和推崇本体论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欲图以本体论的形式获得最高的终极真理,一劳永逸地给予全部世界终极解释。然而,传统哲学的这种简单化的尝试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并将继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因为这种终极真理和终极解释不可能存在和实现。可见,传统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必须被超越,而且事实上也早已被超越了。马克思早就否定和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

(四)在理论方法上,认为进行最高的抽象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全部哲学追求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真理所必需的方法是不合理的,也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和精神。

显然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所热衷的最高的抽象也不是新创的,进行最高抽象的方法在传统哲学中早已盛行。拿本体论问题来说,传统哲学中的本体、存在、物质、意识等也显然都是做了最高抽象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即使在传统哲学中,也并不是所有哲学家在对所有哲学问题的研究中都使用这种最高的抽象,比如,主要研究感性问题的感性哲学家们就不使用这种方法。

的确,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都需要抽象;但是,抽象是有科学和不科学、合理和不合理之分的。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层次和程度上,抽象才能是科学的;超过合理的范围、层次和程度,抽象只能是不科学的抽象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一味追求的最高抽象就是这样一种不科学的抽象,因为它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层次和程度。“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3](p.257)最高的抽象看起来好像也是在做同科学的抽象一样的事情,然而它却比科学的抽象向前多走了那么一小步。例如,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把“对象、现实、感性”,一切物质性的因素都抽象成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物质”,把一切思想性的因素都抽象成具有最高普遍性和最大普适性的“意识”,严重超出合理的范围、层次和程度,由此产生了诸多理论错误和理论困难。马克思一贯认为思维是人的属性而不是认为思维是物质的属性,这表明把思维的主体从“人”变成“物质”绝对不能准确说明思维的真正主体,从而这种抽象和分析是不科学的。而且,事实上,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也不能把他们所推崇的这种最高的抽象贯彻到底。因为,如果把这一逻辑贯彻到底,完全可以把教科书理解模式的两大最高实体——物质、精神进一步抽象成存在同非存在相对,但这样就超出了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解释框架。持教科书理解模式观点的论者尖锐地反对这样的做法,并每每举出恩格斯反对杜林的说法说明不能把物质和意识抽象成存在。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想一想,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这是完全可以并且有意义的啊。或许,他们也模糊地意识到了,抽象应该是适度的。这种最高的抽象不仅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科学运用了辩证法,相反,在深层上违反了辩证法。

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所做的这种最高的抽象也根本不符合马克思思想。马克思(还有恩格斯)明确反对和批判教科书理解模式特别重视的这种所谓深刻懂得并体现辩证法的最高抽象,认为这种最高抽象错误而有害。马克思一贯强调,理论要准确说明对象,就必须在不同的层次上科学把握和说明对象,既要在一般的共性的层面上把握和说明对象,又要在特殊的个性的层面上把握和说明对象。而且,比较而言,马克思还更为重视后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以生产为例阐发了他的上述思想。马克思提出,生产在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概括这些共同标志和共同规定的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只要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重复,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但是,马克思随即强调:“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4](p.3)这番论述告诉我们:合理地抽象出来的一般、共同点是有意义的,但是,特殊和区别也非常重要,甚至是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质点。因此,理论研究不能只重视共同点、一般而忽视差别和特殊,在肯定共同点和一般的同时必须分析出本质差别。马克思甚至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错误就在于无视这种本质的差别:“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在于忘记这种差别。”[4](p.3)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中多次严厉批判了这种不科学的抽象。他们十分机智而准确地讽刺了只追求一般和共性而忽视差别和个性的做法:“为什么要分什么人、兽、植物、石头呢?我们都是物体!”[5](p.551)这个风趣却鞭辟入里的批评真的需要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好好反思。教科书理解模式不也总是喜欢和强调把全部事物甚至包括人都抽象为物质吗?他们的做法和马克思恩格斯所批评的这种做法何其一致啊!马克思还对蒲鲁东和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极其相似的做法做了更为深刻严厉的分析和批评。马克思指出,不科学的抽象把一切现实事物都抽象成了逻辑范畴。“在最后的抽象中,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这用得着奇怪吗?如果我们逐步抽掉构成某座房屋个性的一切,抽掉构成这座房屋的材料和这座房屋特有的形式,结果只剩下一个物体;如果把这一物体的界限也抽去,结果就只有空间了;如果再把这个空间的向度抽去,最后我们就只有纯粹的量这个逻辑范畴了……他们在进行这些抽象时,自以为在进行分析,他们越来越远离物体,而自以为越来越接近,以至于深入物体。”[6](pp.138-139)同样,不科学的抽象也把一切现实的运动抽象成逻辑的运动。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这种不科学的抽象抽象掉了各种事物和运动赖以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具体特征。这种做法实际上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完全一致,将政治经济学导向了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综上所述,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传统认识论哲学观的基本观点深层地决定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解,是形成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及诸多严重失误的深层理论根源。然而,这种认识论哲学观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只要赞同传统认识论哲学观的基本观点,就会赞成传统教科书理解模式的基本理解;只有根除认识观哲学观,才能形成和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解,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1]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7168(2011)05-0038-07

10.3969/j.issn.1008-7168.2011.05.007

2011-04-19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的局限性研究”(11XNH134)。

刘志洪(1982-),男,福建泉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王 篆]

猜你喜欢

哲学观普适性普遍性
何不炳烛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