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进程及各时期特点

2011-03-18张美君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进程及各时期特点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多个理论成果,并各具时代特点。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及其任务的认识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成熟认识构成了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探索和回答标志着我党的意识形态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特点

意识形态是政党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它集中反映了一个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理想信念等,一般来说,一个政党的纲领集中体现了政党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清晰的政治理想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随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党的意识形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历程,积极探索和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规律,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出现和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历史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惟一正确的思想武器。这使在历次斗争中屡遭失败、处于绝望状态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对马克思主义逐步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转而致力于宣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逐步出现了一批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的胜利使更多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步转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宣传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并迅速地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新的阶段。

早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

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救国救民的社会思潮,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深渊且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接受并初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出于无产阶级开展革命斗争的理论指导需要,但更普遍、直接的原因是出于国家救亡图存的需要,是改革中国,探寻民族振兴之路不断对比、选择、深化的结果。如蔡和森当时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谈到:“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缔,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故“共产党的原理和方略,我须先研究清楚”。毛泽东回信对蔡和森的观点表示“没有一个字不赞成”[1](pp.104-19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实用性在此时凸显出来。正是这种实用性,中国的先进分子一开始便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快便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与发展中的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第二,早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不全面也不系统。因为马克思主义当时更多地被视为改变国家命运的工具、社会改革的策略与方法,而非单纯的科学理论。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介绍的文章在“五四”时期为数不少,但更多的先进分子在认识、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比较侧重于唯物史观的传播以及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第三,早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与多种社会思潮的论战中逐步确立的。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开始转向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各种所谓“社会主义”流派一并被介绍到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先后与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的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张东荪、梁启超的假社会主义进行了论战;还批判了区声白、黄凌霜等人鼓吹的无政府主义。经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论战,马克思主义才逐步确立其在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

二、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争取民族独立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党的意识形态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其主要任务是领导中国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因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及其任务的认识构成了这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1922年,党的二大对党纲做了重大修改,明确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党实际上就初步规划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蓝图[2](p.16)。但是,这个纲领虽然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却还不懂得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不懂得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应当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3](p.46)。之 后,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民主革命规律认识的变化历程中,犯过几次由于片面强调共产主义革命的“左”倾错误和由于过于注重民主主义革命的右倾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解决了我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并据此成功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和奋斗目标,建立了我党在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主要反映在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和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中。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一切中国共产党人的同情者,必须为实现现阶段的目标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4](pp.1059-1060)。七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现阶段是“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党章还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特点体现为:

第一,意识形态的内容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探索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形成的认识。党成立后摆在面前的最紧迫的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对中国革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行动步骤,这些思想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

第二,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的政治目标,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明确性和清晰性。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未能明确地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而中国共产党只刚刚成立一年,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展示了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高度清晰的理论。正是这种清晰而彻底的意识形态使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即能在当时混沌纷杂的社会里异军突起。

第三,党的意识形态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对中国社会形势和中国革命的性质还没有深刻认识,党的意识形态体现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但实践证明,完全照搬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无法指导中国革命胜利进行。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对党在革命时期的任务、路线及行动步骤的认识体现了中国特色。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有效整合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华北事变后,完成这一任务变得极为紧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国共两党和许多中间党派摆脱阶级意识的束缚,将民族意识作为主流意识[5]。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各种民间文化中发掘社会动员和精神重建的思想资源,以民族主义作为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手段,有效地团结和动员了社会各阶层力量,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为取得民族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也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

三、自1949年建国至1978年,在革命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惯性作用和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条化理解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经曲折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时期的结束,社会建设时期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等方面的不成熟认识构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虽然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但建国之前他对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也不甚了了[6](p.21)。邓小平在后来也说过:“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7](p.137)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的蓝图还没有做出独立思考,但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正确理论,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这次会议对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党的经济政策、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建国后三年,中国共产党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候,毛泽东与党中央其他领导人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并于1953年向全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做了重要改变,这是不同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个模式。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总路线也可以说是解决所有制问题”[8](pp.123-119)。由此导致党对待非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的态度和政策变了,党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起点和步骤的认识也改变了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生产关系的变革来说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到来使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做出新的思考,并从本国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进行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主要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探索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前后提出的上述思想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可惜这些正确认识并没有坚持下去。逐渐形成了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空想论,并越来越深地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论。在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20年间,这两论构成了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二重变奏,并以阶级斗争为纲论为主旋律,使我们的国家遭受了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更为严重的大动乱。

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空想论的主要特征是:急于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急于实行名曰共产主义实为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急于扩大产品分配;强调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否定物质利益原则;企图实现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穷过渡。

阶级斗争为纲论的主要论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进行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我国作为经济剥削的阶级消灭了,但是作为政治思想上的阶级还没有消灭;党内不同意见的斗争就是党内的阶级斗争;在共产党内形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长期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进行阶级斗争的有效方法。

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党的意识形态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缺乏独立思考,比如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认识源自《共产党宣言》和苏联模式,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指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什么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9](p.105)。二是对中国社 会主义 社会的 国情存在错误估计。比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第二,党的意识形态受到革命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惯性影响。最明显的是阶级斗争,我们党是在阶级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党的干部对搞阶级斗争有丰富的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那个转变关头,党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还比较客观。但随着国内形势的改变,我党重新认为两个阶级的斗争是主要矛盾。自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党的指导思想就沿着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歧途走了下去。

第三,党的意识形态不够稳定,经常变化。建国后三年,党按照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新中国。之后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年左右完成改造。1956年按照八大提出的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一年后,我们党逐渐形成了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空想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论。不管从理论作用于实践的时间上,还是从理论内容的转变上都能够体现出党的意识形态不稳定。

第四,毛泽东个人的认识主导了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内容。建国后,毛泽东逐渐地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越来越深地陷入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个人崇拜,毛泽东的个人认识也越来越主导着党的认识。我们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文化大革命等方面的认识处处打上了毛泽东的印记。

四、1978年以后,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理论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首先,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打破僵化的意识形态教条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在这场论战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得到确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党必须确定意识形态的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主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新的意识形态解释和支撑。

其次,重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确立了党的意识形态的诠释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自建立始,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以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毛泽东思想就是这个原则的产物,强调了党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决议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辩护、重新评价,维护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并建构了意识形态的诠释与发展体系。

最后,对社会主义的创新性认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文革”之后,我们党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观念中的空想因素和僵化教条,对社会主义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检验一切工作和衡量社会进步的观点;确立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新思想;确立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的新思想;确立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思想。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巨大飞跃,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大创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带动人民的思想观念出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形成党内的不同意见看法和社会上的不同思潮。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和多样差异的社会思潮成为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新的时代任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科学认识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推进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增强了我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凝聚力。

新世纪以来,党面对的最大挑战是科学发展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发展难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党将建立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价值主题新的内容,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步入新世纪后,意识形态的一次重大发展。它标志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

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特点有:

第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巨大飞跃,开创党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新局面。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问题、生产力问题、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市场经济的问题等都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这表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一个新境界,意识形态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

第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框架下,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内容的创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着重研究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的思想状况,着重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科学认识和回答。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的最大挑战是科学发展问题,为此,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第三,保持党的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相继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行科学认识和回答,不断丰富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内容。但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依然保持不变,党的性质依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党一直坚持十三大通过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这些核心的内容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这保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第四,意识形态的内容更加务实和包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为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以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领域取得的伟大成绩构建党的意识形态的坚实基础,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务实性。党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对其意识形态性质和内容认识上的重大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上应该具有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在实践上所需的广泛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凝聚力的统一。

注释:

①原来毛泽东认为:“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但是,到了1952年下半年,毛泽东的说法完全变了。在9月的书记处会议上,他解释说: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从1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1]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2]陈峰,高敏.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吴珍美.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4).

[6]石仲泉.四十年来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A].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四十年的回顾与思考[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D6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7168(2011)05-0016-05

10.3969/j.issn.1008-7168.2011.05.003

2011-04-25

张美君(1978-),女,山东菏泽人,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琼莲]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