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阅读研究进展*
2011-03-18王翠萍
刘 通 王翠萍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信息管理系,吉林 长春 130117)
阅读活动历史悠久。1956年1月在美国特拉华州纽瓦克城正式成立的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简称IRA)标志着阅读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确认[1]。1997年1月,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提出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随后全国各地踊跃响应,纷纷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以此形成良性互动。
近年来,阅读活动受到政府及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此同时,包括阅读界、教育界、出版界、心理学界、图书馆界在内的多个领域学者也意识到阅读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社会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围绕着阅读研究,我国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在搜集和整理阅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
1 我国阅读研究的总体概况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在距今3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阅读活动。曾祥芹教授认为最早的阅读研究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1],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阅读品质的培养、功用及其社会意义上。在秦汉至两宋的漫长时期中,我国古代阅读理论逐步发展、成熟。到了元明清时期,更是把古代阅读研究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依附于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阅读理论。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从文字学、语言学等角度研究阅读活动,产生了一批论述深入、视野开阔的成果。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推进,阅读研究再次进入高潮,国内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其展开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内容包括阅读的概念、本质、过程、方法、阅读心理及生理机制、阅读环境与文化等,当然,学者们也更加关注对读者的阅读行为及习惯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社会弱势群体的阅读问题以及阅读疗法研究。
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备受学者的关注。国内学者的阅读研究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而增加了新型电子文献,他们还系统探讨了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区别及各自特点,网络阅读的模式及网络阅读指导等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阅读学界、心理学界还是教育学界、图书馆界,都意识到了阅读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围绕着阅读问题展开的研究,既是各学科领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探索人文精神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我国阅读研究现状
自从阅读活动广泛开展以来,国内学者即对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2.1 阅读本体研究
阅读是伴随着文字和文献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学者们关于阅读研究的成果大多集中于阅读本体研究。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①阅读概念研究。认为阅读是一个通过生理和心理活动从各种符号中感知意义的过程[1-3]。也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研究阅读概念。②阅读过程研究。一种观点将阅读划分为感知、理解、表达、评价4个子阶段[4]。另一种观点是从代码角度来考虑的[5]。③阅读心理研究。提出了阅读心理并不是受单一因素影响,而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学者们研究了阅读动机及其分类,还有研究者对阅读心理品质进行了分析探讨[7]。④阅读方法研究。研究者多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指出阅读方法是阅读经验技巧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8-9],主要有精读与泛读、略读[10]与快读、复述式阅读与背诵式阅读、对比性阅读[11]、质疑性阅读与求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8]等。⑤阅读文化研究。关于阅读文化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余光和王龙,分别从功能与价值层面、社会意识与时尚层面、环境与教育层面和阅读的构成要素上来认识阅读文化,并概括其特征,指出了影响阅读文化建设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12-14]。
2.2 阅读主体研究
阅读主体研究主要是对读者的研究。早期的读者研究集中在读者对于读物的需求上,没有深入探讨读者阅读的本质现象[21],尽管如此,阅读主体研究的重要性仍然不能忽视。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①读者类型结构研究。研究者大体上将读者划分为决策型、研究型、教学型、学习型、娱乐型和管理型等6大类,针对读者类型的特点、需求领域和阅读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读者服务的具体模式[15-16]。②读者心理研究。阅读主体的心理研究大多与阅读本体中的阅读心理研究相结合,细微差别在于主体研究中更加注重针对具体读者的实际来探讨心理特征。③读者阅读需求研究。一部分研究是与读者阅读心理相关的,还有的学者分析了阅读需求期望差距问题,指出读者需求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到立体、由独占到共享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模式[17-19]。④读者阅读行为研究。分析了影响阅读行为的主要因素,即读者自身的阅读倾向和社会因素[20]。⑤特殊人群的阅读研究。截至2006年,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人[21],如何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和指导,如何进一步解决他们的阅读障碍,成为摆在广大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卢英俊等从遗传学因素和神经系统功能性角度来分析特殊人群的阅读障碍及其生理机制[22]。
2.3 阅读客体研究
阅读客体研究主要是对阅读行为发生以外的问题进行研究,范围广、内容杂。目前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并未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
该领域所涉及的成果包括:①阅读环境研究。曾祥芹指出,阅读环境泛指影响阅读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它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主观和客观等类型[23];也有研究者从家庭阅读的重建、出版与大众阅读的关系和校园阅读环境建设等方面来探讨阅读环境的建设问题;还有的学者结合当前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状况,对阅读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4]。②阅读读物的研究。这是阅读客体研究又一重要方面,学者们大多从出版角度予以关注,出版界的阅读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调整出版策略以兼顾纸质出版与新载体出版的平衡,如何出版更多经典读物以丰富阅读市场,促进阅读环境建设,其中学者们对网络时代的电子读物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2.4 图书馆与阅读研究
近几年来,图书馆界逐渐成为开展大众阅读活动的主力军,图书馆应该怎样更好地指导读者阅读,在改善阅读环境的进程中有怎样的作用,图书馆界的相关学者对这些阅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讨论的问题有:①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的相关问题研究,包括方法与措施、必要性与作用等。研究者认为,图书馆不仅要通过社区、家庭、学校等平台,还要深入山区等贫困地区,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节、读书周等活动促使人们参与阅读;学者们从图书馆的属性、功能与优势等角度对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探讨[25-28]。②网络时代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的问题研究,分解了网络阅读模式的构成因素[29-31],并将其与传统阅读进行了对比,就网络的特殊性提出了图书馆开展网络阅读指导的具体措施[32-34]。③以个别图书馆作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阅读活动,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性的阅读活动模式,一些学者还对我国港澳地区的图书馆个案进行了分析[35-37]。④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课题,研究者指出了阅读疗法的定义与本质[39-40]。王波和陈书梅两位研究者将阅读疗法划分为若干类别,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40-41]。图书馆界的研究者还从教育发展与临床治疗等实践角度对阅读疗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如宫梅玲、薛殿凯、王松波等[42-44]。
3 分析及结论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阅读对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软实力构建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一领域的问题吸引了多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该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与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阅读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与自身的状态有关。阅读主体中读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规律会受到阅读客体中阅读环境和读物的影响,而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机构,在开展阅读活动、指导读者阅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的阅读研究关键在于把握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的平衡,应加强图书馆自身阅读环境建设,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
我国的阅读研究刚刚起步,很多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缺少实证性和定量性的研究、重复研究过多、针对性研究不足等问题,因此,对于指导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这也阻碍了阅读研究的进展。对于如何进一步创造良好的阅读文化环境,尤其是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网络阅读,如何更好地帮助特殊人群开展阅读活动以及如何进一步掌握阅读的生理机制过程等,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1]黄葵,俞君立.阅读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50.
[2]卿家康.阅读与阅读艺术.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1-8.
[3]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7-8.
[4]高瑞卿.阅读学概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36-48.
[5]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5.
[6]殷雪梅.基于阅读心理的读者服务工作研究.情报杂志,2008(6):159-161.
[7]张维坤.加强阅读心理品质的培养.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106-108.
[8]陈名英.浅谈阅读方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4):71-73.
[9]顾卫彬.刍议图书馆阅读方法的辅导问题.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6):89-90.
[10]杨素兰.阅读方法与技巧探讨.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4):71-73,82.
[11]姜彩芬.研究性阅读的方法.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7):76.
[12]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2004(5):3-7.
[13]王龙,邬卫华.阅读的文化研究论纲.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6):53-55.
[14]曾祥芹.古代阅读论.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3-5.
[15]高桉,李越香.读者类型及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36-137.
[16]吴俊.读者类型结构及其阅读需求简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5-39.
[17]杜慧敏.读者需求期望差距弥和研究.情报探索,2007(10):35-36.
[18]郝忠洛.论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方式.图书情报工作,2007(12):135-137,115.
[19]王榭.谈读者需求心理研究与个性化服务.现代情报,2004(5):169-171.
[20]廖烜.分析阅读行为,强化阅读辅导.图书馆论坛,1995(3):33-34.
[21]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zt/2008-02/27/content_1400288.htm.
[22]卢英俊,马芝妱.阅读障碍的生理机制及其高危儿童的早期筛选.中国特殊教育,2009(8):66-70.
[23]曾祥芹.阅读环境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92-100.
[24]姚萍.国民阅读率下降之我见.出版发行研究,2005(5):29-30.
[25]朱志伟.图书馆倡导大众阅读的新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5-7.
[26]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5-74.
[27]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17-19.
[28]邹婉芬.构建阅读社会:图书馆的使命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7(3):113-116,86.
[29]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图书与情报,2004(3):91-93.
[30]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23-28.
[31]时少华,何明升.网络阅读一般模式的构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2-57.
[32]白萍.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与公共图书馆导读工作.图书馆学刊,2007(5):92-94.
[33]王敏.网络阅读与图书馆的对策.图书馆学刊,2008(6):40-42.
[34]蔡楚舒.浅析网络阅读与图书馆阅读指导工作的整合.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3-4.
[35]徐瑞霞.论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关系——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110-112.
[36]蔡菲.中山市中山图书馆推广社会阅读的尝试.图书馆学研究,2007(9):64-66.
[37]师丽娟.大陆地区与澳门地区全民阅读活动初探[J].兰州学刊,2006(12):96-97.
[38]李款贞.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生长空间[J].晋图学刊,2007(5):73-76.
[39]刘宏,洪彩焕.试探“读书疗法”.图书馆论坛,2001(3):24-26,98.
[40]王波.阅读疗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54.
[41]陈书梅.图书馆与书目疗法服务.大学图书馆,2008(2):15-41.
[42]宫梅玲等.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价.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5):578.
[43]薛殿凯,李爱平.阅读疗法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1):20-21.
[44]王松波等.阅读疗法在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11):83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