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子》一书看古代科技著作流传的曲折
2011-03-18张丽玲
张丽玲
(嘉应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古代长期失传的科学著作能够流传下来是一个奇迹,例如,阿基米德的《方法》是公元前2世纪的作品,而直到1906年才发现它。古代的文字和书写的材料不同,手抄本数量也很少,科学著作又是比较少人感兴趣的领域,社会也动荡不安,它在长期失传之后是如何经历几千年而存在下来呢?萨顿曾经颇为感慨说过:“然而令人震惊的并不是遗失之多,而是它竟有如此之多逃脱了时代的变迁,流传到我们手中。”[1]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两本科学著作的经历是很奇特的,一是《墨子》,二是《天工开物》。这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都曾经长期失传而后重新发现。所不同的是《墨子》是在古代长期沉没而在近代复兴;《天工开物》则是长期在国外流行而在国内无声无息。《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但是后来在国内却长期失传,《四库全书》也没有收录这本书。一直到1926年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又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墨子》一书的经历则更为曲折,它自秦火后长期湮灭,直到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出版后才真正为世人所知,而这已经是1910年的事情了。
1 先秦显赫的墨家及其衰落
墨子学派在先秦声名显赫,能够与儒家争雄。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2]孟子辟杨、墨时,曾说过天下的读书人不是归杨就是归墨,《吕氏春秋·当染》也记载:“(孔墨)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种矣,不可胜数。”[3]墨家的著作是《墨子》,包括墨子和他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录71篇,今存53篇。
墨家学派经孟子批评后受到很大打击,秦始皇焚书时,墨子的著作被烧,加上汉初先用黄老学说治国,武帝时又独尊儒术,受到儒家反对的墨学迅速衰落。从秦汉之际到司马迁作《史记》时,仅仅200多年的时间,墨子及其学派的资料已经很少了,所以司马迁没有为墨子单独作传,而是在《孟子荀卿列传》后附注了24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其在后。”[4]
除了政治和学术争论上的原因外,墨学的衰落与其著作的难读也有很大的关系。墨子的著作之所以难读有4个原因:一是其书写用的是古文字。秦统一前,各国文字不一,大篆有许多不同字体,这些字体到汉朝时已经很少人能够读懂。其假借字又多,如“胡”写成“故”,“诚”写成“情”或“请”等。误字、衍字、颠倒字也很多,也有后人抄错的字。二是书写在竹简上,文字脱落很多,错简也很多。三是书写时顺序不规则,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如《经上》篇分上下两行横列的旧本写法,直到清毕沅才根据书中的“读此书旁行”一语中悟出来。四是其内容特别是名学部分,逻辑思维深刻,远超出时代的水平。
2 汉唐墨学和著作流传的情况
汉朝没有墨子著作流传的记录,只有对墨子思想的零星的评论,大都是从儒家立场批评墨家的观点,也有一些对墨学源流的研究。例如,孔鲋(王肃托名)曾作《诘墨》一文,逐一批驳墨子在《非儒》一文中对儒家的批评。王充认为墨子的丧葬观充满矛盾,并在《订鬼》、《薄葬》中批评墨子明鬼的思想。《汉书·艺文志》认为墨子出于“清庙之守”,《淮南子》则认为墨学出自夏政。
最早对《墨子》一书进行整理和注释的是西晋的鲁胜,他是今张家口蔚县人,有《墨辩注》一书,今仅存序文。他是一个很重视名学的人,把名学看作是明辨是非和政治教化的根本,他感叹名学的衰落,把墨辩中的上、下经和上、下经说4篇整理出来并作了注释,希望能够兴微继绝。
隋唐时,《墨子》一书有所流行,郑樵《通志》艺文略记载乐台注墨子3卷,魏征著有《墨子治要》一书,马总有《墨子要语》一卷。韩愈读过《墨子》,他是儒家阵营中较早肯定墨子思想的人,他认为儒、墨相通、相同,墨子的尚同、兼爱、尚贤、明鬼和孔子的尊尊、泛爱、贤贤、祭鬼神本无区别。他主张儒墨互补。“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5]韩愈之后,思想界对墨子的评价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歧。
3 宋明墨学和墨著
宋代研究墨子文本的甚少,俞樾说:“乃唐以来,韩昌黎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6]所以对墨子思想的了解都是一鳞半爪,但是学者对墨子评论的分歧加大。赞成墨子学说的有欧阳修、张舜民等。欧阳修说墨学“贵俭兼爱”,“然其强本啬用之说,有足取焉。”[7]张舜民赞扬墨家“履穿袍弊突不墨,辞币与粟甘清贫”[8]。反对者也人数众多,有王安石、二程和朱熹等。王安石在《杨墨》中提出,墨子之学是不可能做到的,结果反而有害:“墨子者,废人物亲疏之别,方以天下为己任,是其所欲以利人者,适所以为天下害患也,岂不过甚哉?”[9]朱熹对杨墨的评价是“诐”,诐是遮了一边,故蔽塞;也是一边高一边低不平衡的意思。朱熹认为墨子的理论不但不近人情不能实行,而且有很严重的后果,他说:“既蔽塞,则其势必至于放荡而陷溺。淫而陷溺,必至于邪僻而叛道。”[10]
元朝开始有一些墨子的著作出现,如陶宗仪有《墨子节抄》一书,但是进展很小,对墨子的争论和评价也没有超出唐宋时期的观点。明朝墨学开始有了复兴的迹象,这从如下3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墨子和墨子研究著作的大量出现,达到28种之多,特别是张宇初编的《道藏》,收墨子15卷,保存了珍贵的资料。其次,学者开始对墨子的著作进行分类整理,宋濂将墨著分为3卷,上卷7篇为“经”,中卷3篇,下卷3篇都称为“论”。桐阳将墨著分为《墨经》、《墨论》、《杂篇》3部分。第三,对墨子评价分歧越来越大,语言也越来越激烈。宋濂认为,墨子主张节俭,与孔子“奢则不逊,俭则固”的思想是相同的,所以孟子的反对没有道理。李贽甚至对墨学大加赞扬,对孟子进行反驳。孟子曾说墨子兼爱是无父,李贽认为,如果我爱他人之父,然后他人就会爱我之父,怎么能说是无父呢?难道说要让他人贼我之父者才能算是有父吗?胡应麟则猛烈抨击墨子对孔子的指摘,认为墨子标新论、立异说是为了争一席之地,所以“圣王有作,其无逃于横议之刑必矣”[11]。
虽然明代开始对墨子的著作进行整理,但都以宏观的分类为主,缺乏考证,没有对文字训诂做细致的工作,错别字很多,许多文字和内容都没有正确读出,而最后完成这项工作的是清代学者。
4 清代对墨著的整理和墨学的复兴
明亡后,知识分子痛恨明儒做学问空疏无用,兴起实学的思潮,并且把客观的方法应用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正如梁启超指出:“以乾嘉学派为中坚之清代学者,一反明人空疏之习,专从书本上钻研考索,想达到他们所谓‘实事求是’的目的。”[12]清中期后,墨学开始复兴,乾、嘉年间,有许多学者开始整理墨子的著作,出版了13种墨学刊本、校注本和札记,并对墨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780年,汪中出版《校陆隐刻本墨子》53篇,但是没有流传。影响较大的是1783年毕沅出版的《墨子注》16卷,他以明道藏本为底本,参考了几种明刻本及传注、类书的引文,校正了一些错别字,并作了简要的注释,特别是发现了旧本写法规则,读出了最难的墨辩六篇,引起了清代学者对墨子的兴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和俞樾等都曾经对毕刻本进行过研究。
从道光元年(1821)到宣统三年(1911),是清代学者研究墨学的高潮期,出版了墨学整理和研究著作44种。[13]对《墨子》一书贡献最大的是晚清学者孙诒让。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精通校勘训诂,谙熟古文献,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他集毕注和王、俞、洪颐煊、戴望、黄绍箕、杨葆彝等10余家之说,取长补短,撰《墨子间诂》10卷和目录、附录、后语4卷,1894年用活字印行,印了300部,1910年刊布定本(这时他已去世两年了)。本书可以说是两千年来研究墨学的总结,梁启超评论此书时说:“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12]
清末到民国,墨学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墨子中的科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兼爱、非攻等博爱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想受到广泛的重视,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学者,出版了许多研究著作。到今天,墨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显学。
[1]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M].刘兵等编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4]司马迁.史记[M].第7册.上海:中华书局,1999.
[5]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M].第5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6]孙诒让.墨子间诂[M].上海:中华书局,1999.
[7]李逸安校点.欧阳修全集[M].第五册.上海:中华书局,2001.
[8]李之亮校笺.张舜民诗集校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黎靖德.朱子语类(四)[M].上海:中华书局,1986.
[1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光绪二十二年广雅书局校刊本,卷27.
[1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
[13]郑杰文.20世纪墨学研究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