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

2011-03-18李义丹

关键词:科学发展教育

李义丹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试论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

李义丹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将科学发展观用于人的发展研究,提出人的科学发展观。人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体现。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破解我国的教育难题十分重要。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果——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1],“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由此可知,科学发展观适用于一切与发展相关的问题,既是国家发展的指导理论,又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样适合于指导人的发展。

一、人的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途径和要求的总体概括和根本观点,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包括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两方面和谐发展的命题,强调了人的发展的核心作用。但人是在社会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发展的,“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3]。也就是说,人的发展和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才能够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彼此依存、互动前进,正因如此,科学发展观不仅适用于社会发展,同样适用于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凸显了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从人是社会发展主导者的角度看,要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实现人的科学发展。社会发展进程就是人的发展史。人构成社会发展的主体对象、主体内容和最终目标。离开了人,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内容和意义。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现实社会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人是科学发展的主体,人的科学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此,人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原则同样适用于人的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5]。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器,教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6]。从教育事业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包含了我党长期以来主张的人的“全面发展”。这在《纲要》中有所表述:“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13。但是,人的科学发展观又不局限于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突破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边界,扩展了“全面发展”的维度,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协调发展,即人的主体及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展,它包括我们一贯表述的德、智、体、美,还包括人的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协调。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未来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物的自由发展是整体人类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的个体发展必须协调,人的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必须和谐。另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的时间性。不是短期的发展,一时的发展,而是长期的、连续的、保持一定程度和速度的发展。

人的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指出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这一方法对于人的科学发展同样适用。要根据人的整体情况科学筹划人的发展,兼顾人的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兼顾长远发展和阶段发展、兼顾现实特点和潜在能力等等,形成人的协调、和谐发展的丰富内容。

二、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现实体现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方针长期表述为“全面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8]邓小平指出:“使我们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9]江泽民指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0]。胡锦涛也多次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我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看到,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发展在不断加以提高和完善。人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全面发展”,是连接从人的“全面发展”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环,是符合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发展观,是现今时代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继承的。但在人的科学发展观框架下,“全面发展”还具有一些新的内涵。

一是“全面发展”内容的变化。从人的全面发展观角度看,“全面发展”更像是一种理念,其内容非常宏观,如“四有新人”、“四个统一”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这些宏观概念在实际教育时,往往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理解加以解释。结果是我们长期实施了素质教育,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了全面发展的宏观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不软”,素质教育“不硬”的状况始终得不到解决。从人的科学发展观角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前提是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差异性,达到人的协调发展的最佳状态。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把人的全部发展内容进行统筹考虑,从内容上可以决定哪些方面要重点发展,那些方面可以辅助发展;从时间上可以决定哪些方面要高速发展,哪些方面可以相对缓慢一些发展,甚至有些方面可以暂时不发展,等以后有机会再发展。因此,从人的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全面发展”,就要分清轻重缓急。同时我们看到,科学发展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内容体系之上的协调发展,是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然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内容体系之上,从而为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兼顾打下基础。

二是“全面发展”具体要求的变化。人的全面发展观要求人能够把自己的潜能全部发挥。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呢?如果我们划分一条基准线,怎样才算是全面发展的最低标准呢?从正向思维出发,很难进行判断。如果从逆向进行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全面发展”的某一点失衡,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如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就会影响发展状态,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学生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正常发展,由此可知,人的科学发展观框架下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协调均衡的发展。

所谓人的协调发展,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一些方面重点发展,其他方面辅助发展,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要素组合,使人的发展达到高水平。强调协调发展是因为受时间、精力、潜能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全面高水平发展。因此,协调发展的关键是重点发展内容的配置和结构。一方面要考虑个人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例如,有的人是勤奋、刻苦、诚实,而另一个人则可能是聪明、钻研、灵活。总之,协调发展的一个要求就是在注重个体素质基础上发展其特长,使其成为高水平人才。

协调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正确处理好各发展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纲要》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6]17,这正是强调了协调发展。

如何保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发展速度要适度,二是发展重点有侧重。人生如同是在进行一场马拉松比赛,要使学生能够最终成为赢家,一开始必须把握适度的发展速度,科学分配发展速度,始终保持最佳发展速度。同时,重点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要素,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刻苦、钻研、勤奋精神等等的培养。应该说人的内在因素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培养人的内在发展因素上下功夫。

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人的长期高水平发展,甚至是终身高水平发展。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持和提升发展动力。对于学生,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厌学情绪;其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强调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再次是要进行人生的战略规划,注重长远发展,防止急功近利。

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它们之间,全面发展是基础要求,协调发展是水平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时间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坐标,既强调了空间维度上的“全面”,又强调了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还强调了发展速度的协调与均衡,发展战略战术要统筹兼顾。较之人的“全面发展观”,更灵活、开放、“全面”地处理好人的发展问题,是我党在人的发展理论上的新突破。

马克思曾多次提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11],“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的才能的实际发展引起的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御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社会关系允许他均匀地发展全面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2]。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许多著作中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有所论述。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手稿)摘选》中对于人与社会发展、人的物质生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集中表述。著作论述了人在追求自身解放的历史过程中,要经过三个历史阶段:即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3]发展阶段。这说明,人的发展是与社会进步高度相关的,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社会进步的阶段性,必然反应为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从人的“全面发展”到人的“科学发展”,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反映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三十多年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带来了中国社会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人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的发展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由“全面发展观”向“自由全面发展观”演进。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中国社会快速进步中,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的现实体现。

三、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破解教育发展的难题

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问题。我国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系统理论,但教育领域中已经开始应用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纲要》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多处可见人的科学发展观的运用。在“总体战略”中,提出“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坚持以人为本”,这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坚持全面发展”、“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观”的体现;“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都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发展观”的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等等。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的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发展观”的体现;“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14]实际上是人的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

总之,党的十七大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为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党的科学发展观为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我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终将形成。一旦建立人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体系后,必然对涉及人的科学发展的一系列相关理论和问题进行重新研究和探讨,有力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大发展。

《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6]10《纲要》中所涉及的人的发展问题,需要运用人的科学发展观来解决。

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许多原来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用人的科学发展观分析起来就相当简单。以素质教育为例。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长期存在国家积极、群众消极的问题,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其主要表现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重智轻德、重知识轻素质和能力,其结果是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上网成瘾、离家出走,乃至出现自杀等现象。此外,还出现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佳和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等问题。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监测176 844位学生的13项指标的结果:我国7岁至22岁的城乡男女学生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15]。2004年全国24省市学生视力检测结果表明:15万多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达19.83%,近视率为14.89%;8万多名初中生中,视力不良率达到50.72%,近视率为44.2%;7万多名高中生中,视力不良率达到 65.2%,近视率为 50.72%[16]。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会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夏威夷大学,联合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17]。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全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2 96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16.7%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初中生为13.7%,高中生为18.7%,而大学生高达25.39%[18]。共青团中央调研组的《关于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学生的厌学比例小学四年级为5.6%,并随着年级的增加逐年增加,到高三年级为42.7%,厌学率的年增长率为 25.3%[19]。2005年和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分别发表了《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其中2005年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比例为13.2%[20],2007 年为 9.72%[21],总数超过1 000万人。此外,由于家庭教育压力过大,方法粗暴,涉及教育问题打死孩子和家长被孩子杀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用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科学发展认识不够所造成。

首先是缺少人的协调发展观念。在学生的发展中缺少各发展要素的平衡控制,从而导致发展严重失衡。往往是在学习方面超年龄发展,而在做人方面远远落后年龄发展,从而导致做人水平无法支撑学习的继续发展,产生厌学和半途而废现象。

其次是缺少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随着教育竞争的低龄化,家长不顾学生的年龄和成长规律,不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一味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的错误理念,片面追求大强度学习和超前学习,把百米冲刺的状态应用于学生人生马拉松的起点,从而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下降。

作为教育面临的重大难题,如“钱学森之问”,主要是可持续发展问题。要成为世界顶尖人才,往往要毕业之后经过10~2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继续保持长期高速发展,需要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并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探索来加以解决。

从以上分析可知,树立人的科学发展观,在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人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提高教育水平、破解教育难题十分重要。

[1]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2]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胡锦涛.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佚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5] 佚名.肥胖、近视、肺活量下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1/11/content_1172817.htm,2003-11-11.

[16] 佚名.全国中学生近视率超过50%[EB/OL].http://news.sohu.com/2004/04/16/25/news219862562.shtml,2004-04-16.

[17] 佚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1/01/content_3725555.htm,2005-11-01.

[18] 佚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EB/OL].http://www.910fd.com/Article.asp?articleid=40965,2006-08-25.

[19]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0] 佚名.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3882411.html,2005-11-23.

[21] 佚名.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EB/OL].http://campus.chinaren.com/20080118/n254748895.shtml,2008-01-18.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Outlook on People’s Development

LI Yi-dan
(Schoo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the research of people's development,propos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people's development.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people's development,a concept inheriting from and continuing the comprehensive outlook on people's development,is central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people'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rom Marxism theory.Establishing scientific outlook on people's development is vital to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people-centered;scientific outlook on people’s development

B016

A

1008-4339(2011)02-0097-05

2010-11-11.

李义丹(1960— ),男,研究员.

李义丹,lyd@tju.edu.cn.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