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应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发挥作用

2011-03-18李博涵

图书馆学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李博涵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6)

李博涵 男,1977年生。硕士,馆员。

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中提到:“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数字,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到2005年差距扩大为78:22,而到了2009年差距进一步扩大为82:18。农村改革30年农村农民缺少图书问题非但没有解决,且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尽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着十亿人口的农村,农村文化‘沙漠化’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早在‘六五’期间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这一并不高的目标,至今尚未完全实现。”

1 “农家书屋”的社会背景及其现状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深深植根于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农耕社会”产生了“农耕文明”,所谓“耕读人家”就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在农耕社会农民对知识文化的一种需求。在历史上有很多古村落多建有书院(或称为“文庙”),这实际上既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农家书屋”,农村的土壤和民众创造和演绎了“农耕文明”。通过对传统村落的考察,有人发现凡是社会原型保存较好的村落,在历史上往往都建有自己的书院,并且还组建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包括文化娱乐型公众团体以及旨在扶贫救弱的救济型公众团体),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呈现着颇具古风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的浓厚人情氛围。这显然是在“农耕社会”儒家文化和乡土文化基础上建立和产生的“礼仪规范”。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工业文明”之时,“农耕文明”开始衰退,上世纪30年代初,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河北农村搞“中国乡村建设”试点,通过乡村调查,认为中国农民身上存在“愚、贫、弱、私”4个问题需要帮助解决,而首要的是要治“愚”,要通过提供条件让农民能够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开发“民智”的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农民对知识的索取还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方式,要使农民拥有自己的读书学习场所,解决农村、农民缺少图书问题有多种方式,但是从目前来看最行之有效的还是建立“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了推动“农家书屋”建设,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办公室对每一个“农家书屋”的书目数量、种类配备都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目前,全国已经建立起“农家书屋”两万余家。到2010年全国将建成20万个“农家书屋”,并计划2015年“农家书屋”建设范围要基本覆盖到全国64万个行政村。

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农家书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特点,是目前解决农村“文化贫困”最有效、最实际的方法和措施。

“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广大农民看书、获取知识信息难的问题,促进农村社会文明建设和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是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的根本保证。

2 我国“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尽管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各地第一二三批“农家书屋”已基本建成。但“农家书屋”工程推行以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资金普遍缺乏,图书、报刊订购不足,有限的文献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妥善管理,部分资源开始流失,“农家书屋”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

2.1 “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普及不够,尚未做到一村一书屋,特别是交通不便、偏远落后的村屯。对于“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政府重视程度不高,社会关注程度不够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部分行政村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没有将建设“农家书屋”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有的省市将文化事业费的70%用于城市文化建设,而投入城市的资金也往往被一些地方政府用于建设大型文化设施,甚至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资源不足,使农民很难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建设“农家书屋”之所以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个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及时转变自身观念,对“农家书屋”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处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

2.2 已建“农家书屋”的功能得不到实施。由于对“农家书屋”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不够,造成部分已建成的“农家书屋”也往往是徒有其表,即使是最低层次的基本文化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一些“农家书屋”仅仅成为了所谓的“政绩工程”,甚至只是一种摆设,完全不能发挥其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通过对先进文化科技的学习与运用来提升农村生产力的职能。

2.3 大部分“农家书屋”藏书资源单一、不足甚至缺失现象严重,书目数量、种类配套都远远不能达到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办公室提出的标准要求。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尽管“农家书屋”的图书部分解决了农民无书可读的问题,但由于贮藏量少、种类少,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如对于少数民族聚集地,藏书很少顾及民族、民俗类图书;偏远山区也存在着图书资源无法及时提供等问题。

其次,报刊类读物较少。尤其是时政性强、实用性强、生活性强的报纸和期刊,由于信息资源的缺乏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报刊类读物对“农家书屋”的供应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第三,由于各地农村的地理条件、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不一而同等因素,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尚不能提到“农家书屋”建设日程。

2.4 “有人建,无人管”或是由于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不高导致管理不善造成“农家书屋”运作半路夭折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村干部和老年农民兼职,相对于“农家书屋”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存在着工作时间不稳定,责任心不强,文化程度不高,业务水平不够等问题,且大多数人员没有接受过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缺乏管理图书的基本技能,导致书屋管理混乱,服务功能单一,勉强能够满足一般借阅,远谈不上如何能实现“农家书屋”从整体上提高农民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目标。

3 解决“农家书屋”现存问题的策略

从全局角度看,地方政府要把“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文化设施予以足够重视,要以农村行政村为单位,建设由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给农民实用性、知识性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以及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消除农村“文化贫困”现象,保护农民文化权益。从而为实现公共图书馆帮助和扶持“农家书屋”的工作目标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政策支持和行政基础。

“农家书屋”的发展除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发展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除了政策、经济的支持之外,也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理论指导和资源、技术支持。农村图书馆建设一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农家书屋”的出现有望彻底解决农民无书可借、无书可读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家书屋”不是图书馆,但它在培养农民群众阅读方面却发挥着与农村图书馆相同的作用,因此,它是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方式。作为公益性文化的传播主体,公共图书馆本身应负起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了解当地情况和实际需求,积极扶持“农家书屋”,将服务领域扩展到农村,把服务“三农”作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的新课题。

3.1 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与“农家书屋”协作起来,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将资源配置服务扩大到广大农村。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义不容辞地在“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需要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丰富“农家书屋”的藏书数量和品种,从根本上解决“农家书屋”书源不足的矛盾,满足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协助“农家书屋”走图书收藏特色化道路。

通过公共图书馆的扶持,丰富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指导农民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各类实际问题。如生活中婚姻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赡养继承问题,生产中的种植养殖乃至农业科技普及问题。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对图书资源的需求也有差异,要结合农民需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卫生、教育、民俗以及少数民族特殊性等农村生活生产各方面的不同因素,以确保书屋对农民朋友的吸引力,真正发挥书屋的效能。

积极实现资源整合,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有机结合。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时效性强、采集方便、接收和传播方式多样等特点,能够极大地弥补实体资源数量不足、单一的劣势。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根据客观条件和实地情况进一步推动当前有网络信息基础的部分“农家书屋”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服务,从而达到“‘农家书屋’提供纸质书刊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数字化阅读”的目的。

3.2 通过公共图书馆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农家书屋”进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家书屋”本质上就是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小型图书馆,因其读者层面的特殊性,要保证它的合理运作需要一支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因此,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是管理好“农家书屋”必不可少的一项先决条件。通过公共图书馆对这支队伍进行进行有效的业务培训,向“农家书屋”管理员讲授图书分类、登记、借阅、保管等知识,提高管理员的政治素养、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能使他们既热爱岗位工作又能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实现“农家书屋”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的目标。

3.3 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农家书屋”活动。积极开展新型农民读书征文、知识讲座、学习辅导、科技培训、展览宣传等各类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加强农民群众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陶冶情操;另一方面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新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以改善和更新,引导他们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4 结论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特别是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满足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扶持“农家书屋”,能够最大限度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让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通过“农家书屋”培育农民的阅读习惯,从而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同时,“农家书屋”的建立为公共图书馆内部资源广域流动提供了运行基础,通过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根据需求,将文献资源在各“农家书屋”之间流动,使有限的文献资源流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又能够保证“农家书屋”文献信息源得到有效补充,使文献资源利用价值达到最大化。

在公共图书馆的帮助和扶持下健康发展的“农家书屋”,作为农村知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平台,不仅引导着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更肩负着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先进文化扎根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使命,事关当前,影响长远。

[1]沈嵘.试论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8).

[2]宋建华.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中建设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0(3).

[3]刘炜红.公共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以江西省九江地区“农家书屋”调研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0(3).

[4]常春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4).

[5]白如琼.调动公共图书馆职能 推动农家书屋进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6).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新时期下农家书屋的机遇与挑战
农家书屋伴随你——关于农村书屋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