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大众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互动模式
2011-03-18刘霜
刘 霜
(广东医学院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23)
刘 霜 女,1974年生,本科学历。
1 互动的动因分析
1.1 社会大众的图书资源需求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众对文化知识的追求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早在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知识储备库和文化资源中心的图书馆,应当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群众文化品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休闲方式的兴起以及家庭独生子女教育将文化知识需求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大众对公共大众文化和专业科技知识需求并存,已经成为当前大众知识文化需求的主要特点。
1.2 公共图书馆在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中的弱势
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编制上具有层级隶属关系和主功能的划分,不同的层级隶属关系,具有的主功能也不同。作为最高层级关系的国家图书馆不仅藏书丰富,而且能够提供多样化图书资料服务,是我国图书资源和功能最为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但随着图书馆级别的降低,其藏书数量和服务功能也在逐渐减少,到社区图书馆层级,则只有少量的杂志和大众休闲类的图书,几乎不具备文献检索和查新服务功能。凡此种种制约了社会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导致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并形成恶性循环。在一些地区公共图书馆仅仅作为政府部门的隶属形象。随着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利用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相对来讲,还难以改变服务对象多、图书资源少的矛盾。而且在客观上讲,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共图书馆,也不可能提供满足专业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支持所需要的专业图书资料和检索文献库,这不仅是由于财政经费的制约,也在于专业的服务要求更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馆员,在人员配备上也存在一定困难。
1.3 高校图书馆在满足社会大众专业知识需求中的优势
作为高校图书馆,不仅图书资料丰富,图书类型多样,而且有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另外,高校图书馆具有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理想的社会知识文化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互动学习中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检索库日益丰富,专业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便捷。高校通过代理服务器和网络用户密码,打破了地域限制,扩大了电子文献图书资料的利用空间,普通用户在家里就可以轻松检索、下载文献资料。作为文化和学术中心的高校,一直是人们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答疑解惑的理想场所。另外,高校图书馆诸多的学术交流场所,也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师和地方人员在制定决策方案时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互动交流。
2 互动的可行性分析
2.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具有共同的公益性基础
公益性是指与社会公众福祉和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属性。公益组织一般是指由非政府组织运营的、追求社会大众的公益性、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的非政府性社会组织。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具有半公益属性,即由政府出资和扶持,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1]。公益性并不代表免费,在国家差额拨款的运营模式下,图书馆的正常运营也会发生各种成本性支出。无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能够获得国家特定的财政补贴和扶持,因而在特定的条件下,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具备面向大众提供图书资料的公益性基础。
2.2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具有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功能
为各类群体提供所需的图书文献资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同的社会责任,都应该承担起为群众提供社会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检索服务的职责。只有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充分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加社会大众接触知识的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才能够促进社会大众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机会,使社会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均衡发展。作为半公益性的高校图书馆和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都具有承担为社会大众提供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功能。
3 提供大众服务的互动模式
3.1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时间互补
由于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面对的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两者之间的开放模式不可能完全一致。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群体,而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学校的师生,保证教师教学科研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其首要职责[2]。加之两者在藏书内容上的差异,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在校师生,都对两者具有不同的需求。因而在时间安排上,要做好两者的交叉互补,避免需求群体在图书借阅和文献检索时间上的冲突。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各自的服务时段,错时提供有限制的服务。例如,在寒暑假期间,高校图书馆可适度延长对社会大众的开放时间,提升专业图书资料借阅率;而公共图书馆可以在社会大众上班期间,对在校师生提供较长时间的图书借阅服务,以提高图书借阅的周转频次。
3.2 建立图书借阅证件与费用支付的一卡通制度
借阅证件是图书馆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在图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控制个人图书资料借阅数量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多数地方借阅证件是分开发放的,增加了借阅手续的复杂性。在图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些读者可能借阅了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读完的大量图书资料。而在一些收费服务项目方面,多数地区采取的是现金结算和银行卡刷卡消费的模式,不利于票据的提供和管理。搭建一卡通证件管理平台,既可以避免证件管理手续的复杂,也有助于借阅信息共享和收费票据管理,提高图书馆之间的服务效率。
3.3 搭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检索共享平台
搭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检索共享平台,有助于检索信息跟踪,确定适度藏书规模和采购方向,明确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分工。搭建检索共享平台,还可以减少社会大众对文献资料查新地点的盲目性,社会大众在任何一家图书馆,都可以查找到其他图书馆的藏书和文献资料,方便数据资料的借阅检索。
3.4 增强图书馆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机制
要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学会和文化站的协调作用,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分别发挥面向大众群体和专业群体的优势,增强图书资源优化整合,共同完成倡导大众阅读的职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与社会大众互动过程中,公共图书馆是积极的倡导者,高校图书馆则成为专业阅读的辅助阵地[3]。除此以外,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还要联动起来,积极发展和建立各种流动性的社区图书馆,把文献信息服务延伸到远离和不便于到图书馆的群体中,集中优势图书资源为最大范围内的社会大众创造阅读条件。
[1]张雪梅.公益图书馆:普遍服务视角下的社会互动模式[J].情报科学,2007(8):1213.
[2]回雁雁.互动理论在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4):9.
[3]冯晓红.图书馆与大众阅读互动关系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0(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