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1-03-18潘慧娟余孝平邬玲琳
潘慧娟 熊 寥 余孝平 程 亚 邬玲琳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0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余年来,“瓷都”景德镇通过美仑美奂的陶瓷艺术、精湛卓越的制瓷工艺而名声大噪,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具有景德镇本地特色的陶瓷文化。它们在制瓷历史进程中形成,并通过各种文化形象表现,影响深远。它反映了陶瓷生产、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生活、审美趣味等。
景德镇制瓷业分工细腻,《天工开物》中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包含七十二道工序,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所以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涉面非常广,包括原料开采、工艺流程、行业制度、名匠名人、器物形制、装饰风格、作坊、瓷行、生产习俗、行规、市场、窑神崇拜、御窑、民窑等内容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历代名瓷、散落全市的烧制瓷器的历代官窑和民窑以及瓷业作坊、昌江水系和陶瓷运输码头、高岭土古矿等以及丰富的关于陶瓷的文献、诗歌、民谣、民俗、传说等都见证了景德镇陶瓷史的辉煌,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产业化大生产以及现代社会追求速食经济的双重影响之下,胎质上乘、形制优美而实用、装饰典雅的景德镇瓷器日益稀少,融合传统手工制瓷工序和传统陶瓷文化的作品更是多年难得一见,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迫在眉睫。
1 景德镇地区高校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景德镇地区高校作为陶瓷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保护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殊优势和重要作用。
首先,景德镇地区高校应倡导“本土化”课程,使陶瓷非物质文化进入课程体系。高校应依托景德镇地区民间陶瓷文化,以传承和保护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丰富多彩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融入科研和教学体系,逐步形成陶瓷文化“本土化”特色课程支撑,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其次,关注民间陶瓷文化,加强对民间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广泛开展交流,使民间那些拥有高超陶瓷技艺的工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同时,高校教师和学生应走出去,深入了解和整理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者转变为保护者和传承者。
目前景德镇地区高校通过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资源,提炼区域内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提炼和传承方式进行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特色课程建设,开设有《拉坯》、《手工成型》、《泥釉料配制》、《窑炉》、《传统雕塑》、《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陶瓷工艺学》、《素描》、《色彩》、《泥塑头像》、《人体速写》、《陶艺创作》、《国画》等一批具有景德镇地域性特点又有景德镇民间本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公共性选修课程。而且,景德镇陶瓷学院设有三宝研修院,聘请身怀绝技老艺人来三宝研修院任教,这些景德镇的老师傅们与美术学院毕业的老师一起定期教授陶艺学生手工成型课程如拉坯、利坯等。它有利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学里的认知学习、传承发展,让大学生了解、学习、掌握民间陶瓷知识与技能,学生们有了这样的亲身学习体验和对陶瓷非物质文化的自觉认同,就会把这种理念与思想传播、影响到更多的民众。
再次,面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地区高校还应加快国际间的陶艺交流,让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各国的留学生可以学习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与陶瓷技艺。
2 加强景德镇地区高校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作用的建议
(1)发挥景德镇地区高校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理论、学术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景德镇地区高校的学术研究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科学研究资源,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理清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性因素,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设立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科学研究机构,筹集科研经费,配备专门、先进的仪器设备,吸收相关的专家学者参加。
(2)开展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调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不像有形文化遗产那样有固定的外观结构,只要拨划一定的资金去加以保护就可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下的普查工作,而且需要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工作,对那些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保存状况、生存空间等进行全面性的调查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需要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需要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和先进的配套设备。景德镇地区高校要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起更大的作用,高校科研人员就要走出书斋,到民间去,将涉及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提升为知识体系。
(3)建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
要传承就需要教育,重点在于实施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实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知识,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传递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主动地将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等中去。其次,建立广泛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如建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网站,设计陶瓷民间艺人主页,陶瓷民间艺术绝活浏览库,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授课、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等,提供广阔的文化教育平台。
(4)大力培养和培训从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
目前,从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培养从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方面的教育体系不完善。而当前一些从事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又往往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投入,并没有接受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培训。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景德镇地区高校理应担当起历史责任,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才资源和较好的科研条件的优势,吸引学生学习这些专业。另外,还可借助教学平台,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宣传和普及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5)以长远性的规划来加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性工作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这就决定了陶瓷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的重点在于搜集整理、记录和保存尚存的民间民俗文化,这是做好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必须认清的重要问题。景德镇地区高校是进行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研究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通过传承来加以保护更是有现实意义。所以,景德镇地区高校对加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性工作更具有长远性的意义。他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做好长远规划。
3 结语
景德镇地区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在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复杂矛盾性,以积极的、理性的心态认知我们自身独有的陶瓷文化资源,发挥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和教育作用,使地区高校成为保护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让大学生成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
1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3
2于春松等.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
3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4
4邹启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甘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靠"传承".新京报.文化副刊. 2005-7-6
6孙燕.区域性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0):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