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剂量肉桂在方剂中的作用
2011-03-17蔡志敏
蔡志敏 ,李 岩 ,郭 健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公安医院,天津 300042)
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桂树的干燥树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肉桂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与他药配伍使用每多收到良好效果,其中有些小剂量配伍(多在3~5 g)更是疗效显著,现将这些方剂整理分析如下,以飨读者。
1 补火助阳,温化痰饮之功效
代表方剂苏子降气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用降气平喘,化痰止咳。此方用肉桂3 g,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上实下虚之喘咳证。肉桂擅补命门之火,以助阳消阴,其作用温和持久,临床上常与补火助阳的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功,用于治疗肾阳虚弱,命门火衰证,如右归丸、肾气丸。而苏子降气汤治证表现为上实下虚,上实痰涎壅肺,下虚肾阳虚乏,所以要治上顾下。急则治标,故以降气平喘、止咳化痰治上为主;标本兼顾,故温肾纳气治下为辅。方中肉桂为佐药,温肾祛寒、纳气平喘;同补血养肝之当归共用以温补下虚。肉桂在此小剂量的应用,不仅体现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基本治疗原则,并且体现了张仲景所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床中肉桂多与降气化痰药同用,其温热之性可助诸药燥湿化痰之力,使化痰之力更强。肉桂在此方中小剂量应用妙在一药二用,补火助阳缓补其本虚、温化痰饮祛其标实。
2 引火归元,化气生津之功效
代表方剂交泰丸,出自《韩氏医通》,功用交通心肾,治疗水火不济,心火偏亢的怔忡不宁、夜寐不安、口舌生疮。此方中黄连肉桂的用药比例为10∶1。此证中虽心火亢表现明显,但病之根本在于肾气化失常,肾水不能上济,致阴不制阳心火偏亢。肾为先天之本,内含元阴元阳,肾中阴阳是水中有火,火中有水,水火既济则神明清,精温固。引火归元是治疗虚火浮越的方法,其意在引火下潜,使其归宅。肉桂甘热浑厚沉降,能走能守,既可补下焦之真火,又可引浮越之虚火归藏于肾。小剂量肉桂为佐使引火归元,肉桂可温水中之火,于大剂量苦寒清热之剂中加少量肉桂引火归元,意不在补火壮阳散阴寒,而在于生肾气助气化,以使阴液生,气道通,血液行,心肾交,水火既济,浮火归宅。故人称肉桂与火同气,同气相求,据其窟宅而招之,使上炎之火归元。所以多用于治疗元阳亏虚,虚阳上浮引起的戴阳、格阳等证及心肾不交。此方中黄连苦寒,入心经,重在清心、降火、除烦;肉桂辛甘大热,入肾经,性主下行,引火归元,化气生津,两者寒热并用,水火既济,共奏交通心肾之功。肉桂在此方中的小剂量应用妙在引火归元的同时既制约黄连的苦寒伤阴又无助火之弊。
3 通阳化气,温化水湿之功效
代表方剂桂苓甘露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治疗暑湿证之发热头痛,小便不利等。此方用肉桂3 g,助下焦气化之功,使暑湿从小便而去。《景岳全书·癃闭》言:“气既不能化,而欲强为通利,果能行乎?阴中无阳,而再用苦寒之剂能无甚乎?”肉桂纯阳温散,善入肾经,有通阳化气,利关通窍之功。此方治证是中暑受湿,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暑热暑湿相互结,在治疗中既要清解暑热,又要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方用肉桂以助下焦气化,合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湿,配合白术健脾,使升降气机得以恢复正常。
4 温脾暖肾,温中止泻之功效
代表方剂真人养脏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治疗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者。此方用肉桂3 g,与附子合用补火生土。《内经》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肉桂辛甘大热,主入肾经,又入脾经,故可用肉桂治疗因中焦虚寒而引起的脘腹冷痛,饮水不消,完谷不化等症。《药论》言其:“温胃家之虚冷而泄泻遂宁。”方中肉桂温肾暖脾,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共奏温中健脾之功,以治其本。但在临床应用中注意辨别泻痢类型,尤新发病者,防止误用闭门留寇。
5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治疗少腹瘀血疼痛,有无积块均可。此方用肉桂3 g,散寒化瘀。经络为人体运行气血之所,若为寒邪所中,“寒性凝滞”“不通则痛”可致腹痛、经闭、痛经等症,而肉桂辛散温通,偏走血分,温营血,散寒凝。《得配本草》言其:“入血药,即温行。”故可用于治疗寒凝经脉所致的腹痛、经闭、痛经等证。本方以肉桂与小茴香、干姜、蒲黄等同用以温经散寒,增强活血祛瘀之效,治疗寒凝血瘀证。暖肝煎亦是此功效的代表方,出自《景岳全书》,功用温肾暖肝,祛寒止痛。取肉桂辛甘大热之性,配以小茴香、枸杞子等以用治疗肝肾不足,寒滞肝脉之疝气痛。
6 通利血脉,佐制寒凉之功效
代表方剂芍药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功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治疗湿热痢。此方用肉桂2~5 g,取其通利血脉,佐制寒凉。刘河间强调治痢原则“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方用肉桂配以当归、芍药、木香、槟榔等药调气和营,行气活血以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若过用寒凉之药,则易使气血凝滞而变生他证。肉桂辛而大热,常与大量寒凉药相配伍,而佐制诸寒凉药,以防寒性太过而伤正。芍药汤中佐以少量肉桂与黄连、黄芩、大黄等诸寒药相配,取其辛热之性以防苦寒伤阳及寒凉凝滞而致闭门留寇。
7 和阳通滞,温通血脉之功效
代表方剂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集》,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疗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此方用肉桂3 g,配合炮姜温中有通,解散寒凝。若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痰凝滞,痹阻于筋骨、肌肉、血脉、关节、肌表则可成阴疽。肉桂辛而大热,辛散温通,能破阴和阳,宣畅气血,可治疗阳虚寒凝、血滞痰阻引起的阴疽、流注等症。《本草纲目》言其:“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得配本草》言:“一切虚寒病并宜治之。”阳和汤取肉桂与麻黄、炮姜、白芥子等药相配伍,以祛寒通脉,和阳而治阴疽。本方在临床应用中要辨别痈疡的阴阳,若属于阳证的红肿热痛、阴虚有热、阴疽已破溃均不适宜使用。
肉桂临床应用广泛,虽有很多大剂量应用肉桂的名方,但其小剂量的巧妙应用,不可忽视,除上述举例外,亦有傅青主治完谷不化,日夜数十次,用熟地黄、白芍、茯苓、甘草、车前子合肉桂三分,补水降火;张锡纯秘红丹疗肝气上逆之吐哑等经验总结。它们体现了许多中医治病的原则与技巧,很多方法可以触类旁通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希望笔者的总结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