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风通络汤治疗偏头痛 100例

2011-03-17

中医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川芎偏头痛通络

高 萍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院中医科,河南南阳 473058)

偏头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属中医学“头风”范畴,临床上以头痛为主症,表现为局部或一侧或双侧或全头痛,呈跳痛、掣痛、灼痛、胀痛、重痛、刺痛、空痛、隐痛等。本病有突然发作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其疼痛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日或数周不等。西医学常诊断为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患者痛苦不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2006年 10月—2010年 10月,笔者采用祛风通络汤治疗偏头痛 10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中医科门诊偏头痛患者 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 39例,女 61例;年龄 15~72岁,平均(42.50±13.50)岁;病程 2个月 ~15年,平均(2.58±0.84)年;每个月头痛平均发作频率(3.70± 1.22)次;左侧偏头痛26例,右侧偏头痛35例,双侧交替头痛 10例,前额头痛 13例,巅顶头痛 8例,部位不定 8例;伴恶心 16例,耳鸣 10例,口干10例,心烦失眠 29例,头晕 12例。对照组 60例,男28例,女 32例;年龄 16~68岁,平均(41.60± 13.34)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2.50±0.82)年;每个月头痛发作频率(3.60±1.23)次;左侧偏头痛15例,右侧偏头痛 10例,双侧交替头痛 13例,前额头痛 10例,巅顶头痛 6例,部位不定 10例;伴恶心6例,耳鸣10例,口干 10例,心烦失眠 5例,头晕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154-155有关标准拟订。①头痛剧烈,可局限于头部任何部位,也可为全头部;头痛持续时间不等,少则几秒钟,多则数日;疼痛呈搏动性,也有表现为刺痛、胀痛、跳痛;常伴有头晕、恶心、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每遇感寒、劳累或情绪波动易诱发,舌质紫暗,舌下有瘀点、瘀斑,苔薄黄或黄腻,脉弦。②脑血流图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表现为脑血管痉挛、脑动脉供血不足。③排除高血压、颅内感染及颅内器质性病变。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由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912),30 mg/次,3次/d;其他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组口服祛风通络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6 g,川芎20 g,全蝎10 g,白芷10 g,白芍15 g,红花10 g,地龙12 g,菊花 12 g,炙甘草10 g。加减:头痛剧烈者,加水蛭 10 g、僵蚕5 g;巅顶头痛者,加蒿本12 g;前额痛者,加荆芥12 g、细辛3 g;伴失眠心烦者,加炒枣仁 30 g、五味子10 g;头晕者,加天麻15 g;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12 g;耳鸣者,加珍珠母30 g;痰湿重者,加泽泻 30 g、苍术 12 g;血压偏高者,加天麻 12 g、钩藤 30 g;口干者,加玄参15 g、生地黄15 g。1 d 1剂,加水煎2次,合并约600mL,分早晚2次口服。

2组均以 1个月为 1个疗程,4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BZ_139_2138_999_2156_1045)±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109相关标准制订。显效:症状完全消失,随访 1年无复发。有效:头痛程度、范围、次数及时间均减少,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6 结 果

2组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u=7.36,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表1 2组疗效对比

7 讨 论

西医学认为各种不同刺激物可影响大脑皮层、丘脑、下丘脑,然后刺激脑干,脑干的兴奋导致皮层功能改变,出现症状以后引起血管扩张,刺激三叉神经,最终导致头痛[3]。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副作用较明显。

中医学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头痛,病因多属风邪内侵、痰浊内壅、瘀血阻络。《临证指南医案》曰:“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病久邪入脑户,阻滞脉络,而瘀血留滞于内,偶因寒、暑、郁、怒所触发,且发作无常。方中重用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疗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4],故李东垣言“头痛须用川芎”,药理研究[5]表明,川芎中阿魏酸钠、川芎嗪抗凝抗栓对平滑肌有解痉镇痛、改善血流的作用;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白芷辛温走窜,为头部的引经药;柴胡理气解郁,疏导经络,具有镇静、安定、镇痛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其主要成分芍药苷具有较好的解痉作用;炙甘草善于缓急止痛,与白芍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其缓急止痛效果更佳;红花活血化瘀,通畅脑络;全蝎入肝经,性善走窜,与地龙合用搜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活血定痛之效,使气行血运,经络得养,气畅络通而获良效。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123.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匡培根.偏头痛的诊断、发病机制与预防研究新进展[J].新医学,2000,31(9):1-4.

[4]高学敏.中药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364.

[5]郭兰忠.现代实用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10-671.

猜你喜欢

川芎偏头痛通络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川芎土茯苓鱼汤缓解头痛
偏头痛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