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88例

2011-03-17孙公武

中医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胃电泻心汤导联

孙公武

(寿光市中医医院,山东寿光 2627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系指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而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和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高,在我国的发病率为 20%~30%[1],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笔者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临床经验,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88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5年 6月—2010年 6月就诊于寿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88例,男 38例,女 50例;年龄 20~75岁,平均(47.5±27.5)岁;病程平均(32.3±12.5)个月。对照组 80例,男 35例,女 45例;年龄 23~68岁,平均(45.5±22.5)岁;病程平均(31.2±11.9)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内科学》[2]FD诊断标准制订,即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标准Ⅲ规定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致者)。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痞满证寒热错杂型辨证标准制订[3]。以胃脘痞满,遇冷加重,嘈杂反酸,口干口苦,肢冷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弦数为主症,可见嗳气、纳呆、恶心等症。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②年龄 18~70岁;③患者自愿参加试验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 7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者;④短期内服用对消化道及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法半夏15 g,黄芩 12 g,党参 10 g,炙甘草6 g,黄连、干姜各 6 g,大枣 10 g。加减: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厚朴、枳实;气滞、腹胀明显者,加厚朴、青皮、佛手、香附;热甚者,加黄芩,黄连增量;气虚不明显者以党参代人参;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白芍;舌苔白腻者,加苍术、藿香;嗳气较频者,加沉香、旋覆花;寒热错杂而寒重于热者,干姜增量;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天冬。每日 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由西安杨森药业公司生产,批号030211776),10mg/次,3次/d。

2组均以4周为 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及方法

5.1 临床症状积分

分别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早饱、上腹痛、痞满、嗳气、腹胀、反酸、烧心、腹泻或便秘共 9项症状情况,根据症状的程度记录并积分。无症状为 0分,偶尔有症状或者症状较轻为 1分;症状较重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为 2分;症状严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为3分。

5.2 胃电图(EGG)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检测。采用江西维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WDL-2000型胃动力检测诊断仪,检测前禁食8~12 h。连续记录30 min胃肌电活动。采用体表胃电记录各项胃电参数,患者空腹、安静、仰卧位,正确放置电极:③导联置于腹部中线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④导联置于③导联右侧同一水平约4~6 cm处,②导联置于③导联左上方45°约 4~6 cm处,①导联置于②导联左上方 45°约 4~6 cm处,参考电极在剑突下。记录空腹胃电图30 min后,进标准餐(面包100 g,水约 500 m L, 15 min内服完)再记录餐后胃电图60 min。观察指标:胃电慢波主频、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正常值参照 2000年全国胃电图会议的评判标准[4]。

5.3 实验室检查

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6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症状积分减少<30%。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BZ_139_2138_999_2156_1045)±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8 结 果

8.1 2组疗效对比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4.17,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8.2 2组胃电图治疗前后对比

2组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胃电图对比 %,±s

表2 2组治疗前后胃电图对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组 别 例数 时间 餐前正常慢波百分比 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治疗组 88 治疗前 36.71±18.62 44.22±24.77治疗后 39.11±13.24 52.14±20.36*#对照组 80 治疗前 38.70±17.87 44.28±18.63治疗后 39.13±16.35 45.63±18.63

8.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服药过程中 2例出现轻度腹痛,但可忍受,未予以停药;治疗组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9 讨 论

目前,F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西医对FD的治疗尚无特异手段,多为对症处理,效果不佳,并且容易复发。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方药的灵活加减、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则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不容易复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痞满”、“纳呆”范畴。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胃 3脏,可虚实兼见、寒热错杂,故治疗上采用辛开苦降为主,攻补兼施。半夏泻心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为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入侵,寒热互结心下而痞,所治主症与FD相似,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效[5]。方中半夏、干姜燥湿化痰,降逆消痞,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清热泻火;四药配伍,辛苦合用,能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以除寒热湿互结之邪气,邪去则脾升胃降,运化自如。党参、甘草、红枣健脾补中和胃,寒热一除,中焦气机恢复,诸症自除。全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随证加减,便能集温、清、消、补、和、下诸法于一体,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机通畅,升降之枢得复,从而使胃肠运化功能恢复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胃电图是评估胃肌电活动和胃动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于胃动力学及胃动力紊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6]。正常胃电节律是正常胃功能的基础,胃电图能够反映胃的收缩活动。本研究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能显著增加胃电幅值,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半夏泻心汤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胃电节律和频率,提高胃动力。

[1]沈志祥,陈喜兰,谭诗云,等.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66.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42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88.

[4]柯美云,周吕.胃电图的检查及评判标准(试行)[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21(增刊):112.

[5]李景良,李婷.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陕西中医,2004,25(1):21.

[6]罗金燕,朱有玲,王学勤,等.胃电图和胃排空检测的临床价值评价[J].胃肠病学,2000,5(4):223-225.

猜你喜欢

胃电泻心汤导联
关于《心电图动态演变为Aslanger 样心肌梗死1 例》的商榷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胃电起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活动的影响
复方消化酶联合胃电起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心电图F导联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