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肿生肌膏在慢性伤口红色阶段中的运用
2011-03-12王小俊
王小俊
慢性伤口是指愈合时限延长,不能正常自愈而需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1]。如术后切口延期愈合、下肢静脉溃疡、压疮、糖尿病足等。现代医学可使用“三色”概念来形容一个开放性伤口,这可使伤口的评估与治疗更简易。即“红、黄、黑”3种颜色形容伤口,可使用单一颜色或合并2种、3种颜色[2]。现以术后切口延期愈合为观察对象,在延期愈合切口75%以上红色阶段应用消肿生肌膏结合湿性愈合理念处理。现汇报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12月外科术后切口延期愈合伤口共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43.0岁±3.6岁;腰腹部切口8例(肾盂切开取石4例、输尿管切开取石3例及肾上腺瘤摘除1例),腹股沟切口7例(腹股沟斜疝5例、隐睾2例),外伤性阴囊切口1例,膀胱区伤口2例,经膀胱前列腺摘除和膀胱切开取石各1例,腹部切口5例(胃癌术后2例、肠癌术后3例);接诊伤口时为术后13.8d±1.5d。伤口资料:23例共28处伤口,其中引流管口4处,5处为肉芽过长,余均为术后切口;伤口大小(0.5cm×0.5cm×3.0cm)~(6.0cm×2.0cm×2.5cm),窦道深0.5cm~3.5cm;接诊伤口时0%~100%红色,渗液量湿润至饱和状态,50%伤口周围伤口潮红,触痛4~8(疼痛数字描述法),渗液色黄、无明显异味;糖尿病史4例。
1.2 创面处理方法
1.2.1 伤口一般处理
1.2.1.1 接诊伤口运用整体辨证观进行评估 包括全身性的评估,如体重、既往史、过敏史、体温、血液指标(白细胞、血色素、血小板、血蛋白、凝血及感染四项等)、烟酒史等;局部伤口评估:包括大小、潜行、渗出、气味、基底、周围皮肤、疼痛、感染征、局部肤温等。
1.2.1.2 清洗液选择 一般伤口周围皮肤用含碘消毒液消毒,伤口用生理盐水清洗或冲洗;若化脓伤口先用过氧化氢清洗,再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周围皮肤仍用含碘消毒液消毒;若真菌感染伤口则用抗真菌药清洗伤口,再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若有坏死组织可作清创清除失活组织,一般锐器清创与自溶清结合。1.2.2 黄色阶段伤口转红色伤口处理 本组无感染的黄色伤口或黄红相混伤口处理均采用锐器清创后用高渗盐敷料自溶清创处理,外层加纱块、棉垫覆盖。本组有感染征黄色伤口或黄红相混伤口处理均用锐器清创后用银离子敷料杀菌自溶清理,外层加纱块、棉垫覆盖。伤口换药次数依据渗液量而定,渗漏1d多换,饱和1d1换,潮湿则隔天1换,湿润多天1换。本组本阶段均为1d1换或隔天1换。
1.2.3 红色阶段伤口 75%红色伤口处理:常规清洗伤口后外敷本院自制消肿生肌膏,外层用纱块或纱块棉垫覆盖。肉芽过长伤口处理:常规清洗伤口、剪除过长肉芽后外敷本院自制消肿生肌膏,外层加用亲水性纤维敷料、纱块。据伤口渗液量1d或隔天换药,后期渗液量湿润后敷消肿生肌膏、外层仍加用亲水性纤维敷料加透明防水薄膜覆盖,3d~5d换药。
1.3 疗效判断 使用消肿生肌膏治疗5d、7d、10d、15d观察疗效。治愈:局部组织完全修复,上皮完全覆盖创面;显效:创面缩小;有效:分泌物减少,创面无扩大;无效:创面扩大、加深或无变化。
2 结果
表2 23例伤口应用消肿生肌膏处理的疗效情况
3 讨论
现代医学使用“三色”概念来形容一个开放性伤口,是对伤口基底描述,分为红、黄、黑3色及混合型,如50%红色、50%黄色。伤口基底红色提示有健康的肉芽组织生长,处理原则以保护和提供适当的愈合环境;黄色提伤口内有坏死组织,可能有感染、渗出液,处理原则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和管理渗液;黑色提示伤口有坏死组织或结痂,处理原则以适当清创,清除坏死组织或痂皮[2]。
术后切口延期愈合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肥胖、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切口缝合不当等均可导致切口创面局部组织水肿、感染、脂肪液化等,可致切口延期愈合。亦有学者认为,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也是导致脂肪液化原因之一[3]。本院自制消肿生肌膏具有收敛、生肌、促进上皮生长的作用。本次在慢性伤口红色阶段运用消肿生肌膏结合湿性愈合敷料治疗,通过临床观察亦表明消肿生肌膏有促进上皮生长的效果,对肉芽过长的创面亦有较强消肿收敛效果。从表2结果分析,消肿生肌膏在“红色”开放性伤口应用能有效促进肉芽生长、保持伤口湿润环境利于上皮爬行,而在使用消肿生肌膏同时结合轻压力性湿性愈合敷料有效抑制肉芽过长、无痂愈合。但对于渗液量潮湿伤口肉芽生长和上皮爬行相对减慢,因此伤口渗液量多时建议结合吸收性强的敷料使用,如海绵类敷料、亲水性纤维敷料或藻酸钙盐类敷料,更能有效发挥消肿生肌膏作用。
[1]辛爱利,郑雪梅,孙亚利.慢性伤口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7A):1803-1804.
[2]于博内,蔡新中.最新伤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
[3]方心安,吴斌,黄道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体会[J].安徽医学,2007,28(6):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