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效率与公平的思考

2011-03-11

关键词:基尼系数分配公平

屈 钊

(云南省科学技术馆,云南 昆明 650031)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二者之间,既是社会学的一大难题,也是经济学的难题。二者之间难以处理的问题在于,面对这一对矛盾处于尖锐状况下,很多观点从不同学科出发,各自作解,甚至所言不是同一命题。

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国民经济获得巨大增长的今天,财富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巨大的财富分配差距甚至直接上升为社会问题,并变为新增长的障碍。于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之下,重新讨论公平与效率,既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一、持续存在的效率与公平争议

效率与公平问题,基本是经济学上一对永恒的矛盾主题。在经济学上的争议进而引发到其他学科的介入,形成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经常性地争议该问题,都试图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使效率与公平形成最佳均衡。

在经济学意义上,效率是指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出能力问题,实现社会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的最有效配置的状态,以尽可能少的劳动付出和物质消耗获得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公平则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来理解,并在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来理解,前者以市场法则为前提注重效率,后者以财政支付转移等形式注重公平。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就更加宽泛得多。效率不仅包括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含义,还包括制度效率和行政效率,公平则注重了制度价值的公平。在社会学意义上, 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 也就是强调社会公平;效率强调的是社会效益, 即分配模式是否公平的问题。在伦理学看来, 效率是为公平服务的, 效率本身包含着公平的思想,效率是体现人的尊严和实现人的价值的前提条件[1]。建立社会共同或普遍承认的有关公正和平等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对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持续争议,体现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差异问题。经济学把实现经济效率作为最终的目标, 只有公平问题影响到效率的实现时才注重公平;社会学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立足点, 更注重社会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均衡问题;伦理学以人为核心来阐述公平和效率问题,很难对现实中公平效率的复杂关系作出宏观的、合理的说明。

在理论意义上对效率与公平的短视,势必影响到实践意义上的选择。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视野里,更加注重了用公平换取效率的实践。因此,社会选择了能消灭财富差距的“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制度消除社会差别,甚至以花费巨额社会控制成本的方式去缩小社会差别,获得了社会基尼系数小于0.2的绝对平均的社会“公平”形式,但是社会也彻底丧失了效率——在众多的经济领域内,“短缺”成为最好的注解。

改革开放打破了一统天下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逐步把 “国家管不了、管不好”财产经营权利界定给劳动者个人,以此形成了多种分配格局。由是,在能力、机会、风险等差异之下,“公平”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伴的是效率的巨变。以1980年的GDP为基数测量中国30年间的产出效率,前十年增长4倍多,中间十年增长了21.82倍,后十年则增长了87.55倍(见表1)。这个增长幅度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三十年来,世界已经见证了中国市场化的效率,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虽然这种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开。

资料来源:(1)2005年以前的基尼系数源:尹成远.中国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实证分析与预测[J].保险研究,2008(1):48-52.(2)2008基尼系数来源:宋桂芳.基尼系数突破国际警戒线我们的橄榄在哪里[EB/OL].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091210/1565015.shtml.2007、2009、2010的基尼系数根据网络众多测算估计,无准确数据以自证明。(3)GDP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

在2000年之前,中国的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于1922年提。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它反映一国分配状况的指标。0为“完全平等”,1为“极端不平等”,0.3以下为“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超过0.6,表明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基本保持在0.4警戒线以内,之后基本超越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从2004年之后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这一测量指标[注]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基尼系数为0.47之后,就再未发布过该数据。,虽然很多学者、官员也对中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对超过警戒线的基尼系数作了“校正性说明”[2-3],但是,公平问题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凸显性问题。在“患均不患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传统的公平思维影响下,若不能从理论上澄清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必将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二、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效率的含义,一般没有太多争议,都视之为产出能力的提高,多在两方面提出解释,在既有技术条件下:(1)等量的产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2)或者,在等量的投入之下,获取更大的产出。这里考量的是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含义是一致的,即效率所表现的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人类社会的更替和变迁,就是一种生产力取代另一种落后生产力的结果。这也是源于人类对发展的追求产生的变化。

提高效率的问题,实质上是对生产力的推动问题。人类生存,首先就是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因此,马克思对夺取政权后的设想是,“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列宁也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5]这既是说明在当时背景之下,发展生产力既是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改变本阶级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也同时指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目的,即打破旧的生产力桎梏推动生产力发展。后面一层,正是对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解释。

人类生存的前提,就需要有物质的支持。这一点,亚伯拉罕·H·马斯洛论证的“五层次需求”[注]亚伯拉罕·H·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也对之作了明确的解释。只有在物质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前提之下,才可能谈其他的发展。抛开物质基础,仅论分配物质问题,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孔子的担心分配不均而不是担心产出多少,“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6]类似这样的空想主义,人类历史上具有颇多的认识,一般多发生在社会财富差距极大,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之际。

但是,人类历史也证明了这样的事实,没有物质财富作为基础的分配,只能是从道义上去均分那个产出最小的小蛋糕,而不能保证所分得的每一份蛋糕都能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一言以蔽之,没有产出的分配没有任何价值。在社会主义实践上,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极为清醒,所以他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7]

这就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即效率是分配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以下这几点基本是我们社会的共识:(1)只有在一定产出基础上,才有分配的意义可言。(2)只有在产出增大的基础上,才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每一次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转变,就是社会产出效率提高之后的结果。(3)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众多社会矛盾就是因为产出效率有限所致,提高产出效率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公平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

在增长的财富面前,备受争议的就是如何公平或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的问题。任何极端的财富分配不均,所引致的必然是社会动荡,人类社会每一次革命的历史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若是强制性地实行平均主义,社会同样也不会发展,这一点已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证明。因此,追求社会公平需要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辩证地去理解。

起点公平是建立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础,这里包含着对人的深刻认识。试想,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处于输了结果的位置,看到的最后结果一定就是巨大的差距。

社会形态的更替,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的价值认识的发掘。奴隶社会把奴隶仅仅当做“会说话的工具”而不是作为人看待,这部分人丧失了一切权利,根本无公平可言。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没有生产资料支持自己的个人发展,后者提供的“公平”劳动使无产阶级被异化,这样结果皆是无公平。除了对财产权的占有不公平,其他社会制度所提供的也是保护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的利益,整个制度预先为其他阶级设定了不公平,即使社会有着卓著的效率产出,对于那些无权利的阶级来说,结果在实现就被设定完成了。

因此,一个社会的公平问题,首先应该从制度(Institution)入手,因为制度是引导人的行为的基本管道,在没有发生急剧变迁之前,制度就引导着人们逐利。而这些制度所内含的价值,又是对人的价值认识之后的产物。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才认识到男女应该平等时,才赋予了英国妇女选举权[注]一战之前,英国认为,妇女的智力不及男性优,并认为其婚后受丈夫控制,所以英国妇女没有选举权。十月革命之后英国社会意识到社会危机,才制定了《1918年人民代表法》赋予部分妇女选举权。1928年英国又进行了一次选举改革,英国妇女最终获得与男子平等的选举权。[8]即是一个例证。只有在认识到人的价值“应该”(ought to be)是平等的,所制定的制度或政策才不会有歧视,给予社会成员享有公平权利的基本前提。

过程公平所言是在制度已设定的前提下的制度实施过程问题,即能否完整地体现出制度价值,确保制度不被扭曲。这里的制度实施,就超越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法则问题。因为随着政府在市场经济过程中扮演着维护产权和界定产权等重要角色,任何产权束(a bundle)事实上都是残缺的,因此“过程公平”是建立社会公平不可或缺的内容。这里就需要强调:(1)政府权力在维护产权和界定产权上,需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保证任何产权都是按照统一法则运行;(2)市场主体按照相同的市场法则公平竞争,整个经济交换过程承认经济主体最终的效率差别,但是拒绝歧视和特权。

在统计学意义上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结果公平,经济学一般采用“基尼系数”方法测量社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简化的基尼系数计算如下公式:

式中Wi表示从第1组累积到第i组的人口的总收入占全部人口中收入的百分比。

为了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果获得公平,一般地,在初次分配领域,所制定的制度更加注意了效率,使社会尽可能多地得到产出;而在再分配领域,一般都采取税收、财政支付手段尽可能地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竞选纲领关于税收辩论,是对理解这个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民主党强调增加征税用于社会教育医疗等,可以帮助困难者获得公平,而共和党认为,减税可以使投资者增加利润从而刺激投资,使更多的人能就业获得工资,从而改善民主党所言需要改善的方面。正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两党交替执政不断地校正着社会偏差问题。但是,事实上连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费里德曼也认为,“实实在在的机会均等——即所谓‘等同’——是不可能的——显然,他们并不是生下来就享有同等的机会。而且,也无法使他们的机会等同。”[9]但是,公平始终应该建立在效率——有产出的基础上。没有效率公平争论一般只能陷入道德的辩论之中,甚至陷入空想之中。

四、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效率与公平思考

现今的中国,就处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拐点面前。一方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另外一方面是社会财富分配有失去公平的危险。有学者对我国效率与公平的政策调整作了归纳,认为我们的社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历了从‘效率为前提’—‘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公平’—‘提高效率同促进公平结合起来’, 这样的认识和处理过程。”[10-12]这条政策的变迁,始终紧紧围绕着邓小平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但是,不论目前学界和政策实践如何去界定效率与公平,本文认为仍该选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这是建立在有分配的物质基础才有公平的可能的思路之上的,因为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当下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城乡收入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的现实,消除其中的一些差别是需要历史进程才能解决的。例如城乡差别,这首先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差别问题,在大量人口聚集在农村的前提之下,最多就只能做一些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解决部分问题。如果不使大量的农村劳力转移入第二、三产业领域,在现有土地产出基本趋向极致了,考虑到农村人口的巨大基数[14][注]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 149 546 人,占50.32%。,单纯依靠土地产出是不可能消除城乡差别[注]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比较:2007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每公顷均产出 31 500 多元,政府补贴675元人民币。当年美国每公顷均产出135美元,政府补贴31.5美元。但是由于两国户均耕种的土地面积差别,最终收入存在着巨大差别。(见表2)。但是,给予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工同酬,却是我们制度的巨大缺陷,由此增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5][注]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为539元,而同期的城镇职工则是 1 335 元。这意味着,2004年全国因为雇佣农民工一项就节省了 11 462 亿元的工资开支,相当于当年中国GDP的8.5%,这大体相当于中国当年的经济增长率。,通过相对公平的制度制定,却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公平,甚至可增强劳动效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5-2]. http://www.stats.gov.cn/tjgb.

对于过分差别的行业收入,特别是在公有制垄断行业领域和财政支付薪金的行业,国家完全有能力控制巨大的行业差别。这是我们社会需要纠正不公平的着力点。各种资料显示,国有的垄断性行业远远超过一般竞争性行业收入,某这程度上的垄断必要性和必然性并不必然带来与社会其他行业收入的巨大差别。这也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财政支付薪金的行业与农业、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差别问题。若不控制财政支付工资部分,其与其他行业特别是农业的差别,极可能形成越来越大的落差。

反过来思考财政问题,自1995年起,我国财政年均大幅度增长,并且越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幅度(见表3),这是国家经济增长的结果。但是,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思考“国家与社会分成” 的问题,这是通过国家干预弥补公平的基本方面。在过去国家财政未足够重视“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益文化、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入,这必将会增大社会的不公平幅度。未来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可以减轻社会的不公平程度[16]。而且,恰当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正是可以部分消除地区性差别,因为财政转移支付就是政府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至于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其发展仍然属于历史性变迁的追赶问题,不应视为短期可以全部消除的问题。

表3 1995~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0~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5-2]. http://www.stats.gov.cn/tjgb/index.htm.

上升到宏观层次考虑社会公平与效率,那就是制度价值的公平和制度实施的公平。这里提出几个熟视无睹的问题,其实它们正在加剧社会的不公平,甚至直接消解了效率。除了上面提到的“同工同酬”问题,还有调节社会收入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这不仅需要考虑征税起点、税率等,还有一项未纳入征收范围的遗产税,该税可以减少“富二代”一类直接造就社会不公平的基础性问题。

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上,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同时实行市场体制,用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利益机制来配置组合经济资源,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以效率促进公平,用公平保证效率。

五、结语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的一对永恒的矛盾,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形成的矛盾各有突出表现,在发展的层面上,没有效率即没有可分配的基础,过分地倾斜于效率,也会导致效率的丧失,它们基本是在“适当差距→效率→差距扩大→公平→差距缩小→适当差距→效率……不断循环往复, 在动态中和谐发展”[17]的。因此,我们纠正社会偏差时,必须谨防“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国传统伦理公平遮蔽了我们正确的思维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常柱,武杰.试论现阶段公平对于效率的优先性——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0(1):52-56.

[2]程永宏. 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4):45-60.

[3]曹雪松.中国的基尼系数统计有被高估的可能[EB/OL].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fhzl/20110310 /3623503.shtml.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6]孔子.论语[EB/OL].[2011-4-30].http://wenku. baidu.com/view/767443eae009581b6bd9eb31.html.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薛永生.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EB/OL]. [2011-04-25].http://www.hbllxx.com/typenews. asp?id=2849.

[9][美]米尔顿·费里德曼,罗斯·费里德曼.自由选择[M]. 张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刘建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发展——兼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扩大消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6):91-96.

[11]刘承礼.公平与效率问题—基于中外文献的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9(1):16-24.

[12] 刘承礼.30 年来中国收入分配原则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项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标准的历史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9):47-48.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2011-04-28].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

[15]张贵峰.少开11462亿民工工资就是所谓的劳动力优势吗[DB/OL].http://www.stockstar.com.

[16]本报评论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EB/OL].中国财经报,2007-12-20[2011-05-02].http://www. crifs.org.cn/crifs/html/default/shehuibaozhang/_history/1542.html.

[17]吴绵超.论“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终结[J].现代经济探讨,2004(7):23-26.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分配公平
公平对抗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笨柴兄弟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必须公平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什么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