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有点“冷”
2011-03-09蔡亮
■ 蔡亮
(万和源传媒,210019)
冷链物流有点“冷”
■ 蔡亮
(万和源传媒,210019)
7月下旬,正是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颁布一周年之际,然而放眼中国市场,冷链物流依然有点“冷”。
1 冷链物流冷在哪里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还有点冷,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巨大落差上。
我国冷链物流产业有多大?一组数据可见一斑:生鲜品年总产量约7亿吨;冷冻食品年产量超过2500万吨,总产值超过520亿元;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冷冻、冷藏企业约2万家,就业人员250万人,全国冷库量约90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约4万辆。
即便有如此规模,我国冷链物流仍然满足不了庞大的市场需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我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产品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而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果蔬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
目前中国人均消费冷冻产品仅为7公斤左右,而美国则达到了人均70公斤;中国汽车冷藏保温车辆只有美国的1/7,日本的1/4,与发达国家之间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受此影响,每年我国仅果蔬的流通腐败问题就要造成1000亿元以上的损失。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而近年来,伴随社会对药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物流市场对冷藏运输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据了解,仅食品行业冷链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达8%以上。在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中,易腐食品消费已占51%,而目前我国已有冷链物流能力仅占社会需求量的20%~30%,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冷链物流市场的强劲需求。目前国内有1万多家大型超市亟待引入冷冻技术和寻求合作伙伴,农业市场对其有更大的需求。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让国际冷链物流巨头垂涎欲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先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冷链物流提供商太古率先进入华南市场,与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携手合作;接着美国第三大冷库物流运营商普菲斯在上海的现代冷链储藏基地于2009年奠基,现已建成投产;继而全球冷链巨头英格索兰在中国的扩张极为高调,四处活动,是将于今年12月1日举办的2011中国国际冷链产业博览会暨冷链产业采购大会的主办单位之一。
中国巨大的冷链市场正引起国外投资商的关注和投资热情,使得中国冷链物流由冷变热,逐渐升温。
2 冷链物流因何而冷
中国冷链物流之所以有点“冷”,有诸多制约因素。
首先是产业集中度难提高。由于地区分割,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缺少全局统筹,我国目前冷链物流产业集中度偏低,绝大多数为“散兵游勇”,竞争力不强。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前十名冷链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6%。同时,各种类型的冷链物流从业企业,无论是生产商(以前叫企业物流),还是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商,以及传统的物流企业都是遍地开花,分散零碎,形不成气候。
在游资炒作农产品时,比如这几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市场游戏中,因为冷链物流集中度不高,国家有关部门难以利用市场杠杆平抑物价,形不成拳头,眼睁睁看着游资兴风作浪。
其次是运营成本难降低。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有两大原因,一是电费消耗大,冷藏成本高;二是油价上涨快,运输成本大,加上到处是收费站,冷链物流经不起关卡折腾。
冷链物流是食品运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冷链运输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食品企业选择偷工减料,土法保鲜。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物流成本要占产品销售额的50%到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可能只有20%。食品从冷库运送到超市的时间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持续低温,会导致食物化冻腐败变质。目前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大多数食品企业都采用冰敷保温法,但化冻后食品的原生态口味大打折扣。
再次是行业标准难出台。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全国统一的可供参考与执行的标准,例如在冷链能损与效率、作业操作规范、食品卫生安全、温度控制、管理要求、设备标准、运营流程等方面都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规定。现阶段不是所有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都能提供温度监测和控制记录,冷链运输过程中还存在着温控不力等问题。
由于没有统一的冷链质量标准,各地区标准不一,监管部门无所适从,执法的随意性较大,这让一些投机分子有空可钻,制约了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3 冷链物流升温之路
发展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其升温,应立足长远稳步推进。
要建立“从田野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我们一定要咬定这个目标,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尽快建立起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从田野到餐桌一路保鲜。
要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港口、码头、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的冷链物流资源,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和配套协作,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支持,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对重要项目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放宽信贷,要开闸放水,鼓励民间投资,逐步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要加强协调,因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与支持。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确保冷链物流的畅通安全。
要加强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移动式冷却装置等进行集中攻关与研制。同时,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要尽快建立统一的冷链食品标准,将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中。完善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力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及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藏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要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通过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等技术,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明确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
(作者为万和源传媒策划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