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临床体会
2011-03-08赵庆和郭大庆
赵庆和 郭大庆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是临床急症,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症状重,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差、时间长;动脉切开取栓创伤大,患者不宜接受。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0年6月,对13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动脉插管直接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显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症状: 患者突发下肢持续痛疼,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足趾尖青紫、麻木、感觉异常等,病程24小时内溶栓8例,24-48小时内溶栓3例,48-72小时溶栓2例;术前均经血管超声及(DSA)血管成像数字减影机动脉造影确诊,无明显诱因10例,继发胃炎1例,高血压病2例。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1250mA血管成像数字减影机(DSA),选用5Fco-bra导管及多侧孔溶栓导管,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健侧股动脉插管行患侧股动脉造影,明确血栓形成栓塞部位,在0.035泥鳅导丝引导下,将导管通过血栓栓塞部位远端,分段回撤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血栓内,退出导丝,根据患者病史、年龄、体重等临床资料,在全身肝素化抗凝下(肝素5000U-7000U),分次通过导管累计灌注尿激酶60-180万单位不等,在15分钟左右快速溶栓,然后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再根据患者肢体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留置导管回病房,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5万单位-7万单位+生理盐水20ml/1小时继续溶栓,直到患者肢体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再行血管造影证实血管完全通常,然后拔管加压包扎,术后预防感染,并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在溶栓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凝血状态,必要时复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生化指标。
2 结果
图1 急性左下肢腘动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
图2 溶栓中DSA造影
13例患者无一例术后出现明显并发症或截肢,术后血管造影及随访证实本组病例完全溶栓成功,病程24小时内溶栓8例,24-48小时内溶栓3例,48-72小时溶栓2例;根据我科病例观察,术后风险主要有以下方面:(1)凝血异常穿刺部位出血;(2)诱发或加重其它脏器疾病;(3)电解质紊乱或肾功能不全;(4)破碎小血栓栓塞远端小动脉。
3 讨论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是临床急症,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症状重,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肢体坏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1]。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差、时间长;动脉切开取栓创伤大,患者不宜接受;本组13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导管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本组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疗术前,均进行了充分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大大提高了溶栓成功率;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纠正原有基础病变是整个溶栓治疗一些列手段的必要措施,必须对原有疾病充分认识并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完成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常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动脉闭塞血管疾患的急性下肢动脉分叉部闭塞表现为下肢严重缺血,需急诊介入溶栓治疗,在血管造影完成后,采用导丝引导导管通过动脉闭塞段,一旦通过,退出导丝,分段后退导管,进行血栓内溶栓,通过导管分次累计灌注尿激酶60万单位~180万单位不等,在15分钟左右快速溶栓;在溶栓过程中,动脉内全量肝素必须尽快给予,直至溶栓结束,除非该患者为绝对禁忌证,该方法即可减少血栓的复发又可以防止新的血栓形成[2]。
我们认为在X线监视下操作,有导丝引导,导管更容易通过血栓闭塞远端,深入精确溶栓,术中造影,可以及时监测溶栓效果,了解血管内部通畅情况及侧枝循环情况,为术后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如果闭塞血管未通畅,则继续推进导管溶栓,直到可扪及动脉搏动或患肢皮温变暖,皮肤颜色正常,术中要尽量溶栓至造影见远端血管显影,术毕留置导管包扎。
介入溶栓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挽救肢体存活[3]。介入溶栓血管再通只是治疗有效第一步,下肢缺血疼痛症状虽然可以缓解,但术后并发症同样不容忽视,术后严密观察监测及配合规范、有效综合治疗才能全面显著提高介入溶栓效果。
[1]李志欣,梁则霞,于黄河;急性肢体动脉血栓的介入溶栓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08):469-470.
[2]林德洪,陆士娟,邢波,杜子军,陈漠水,詹莉,苏雨江;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J],海南医学,2007.18(10):3-4.
[3]史德刚,张家雄,彭加友,陈兴明,李健洪,叶永潮,朱冬梅;下肢缺血性疾病动脉内药物灌注治疗[J],介入放射学,2006.15(7):438-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