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

2011-03-03谢芳

治理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谢芳

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普①Shelp R.The Role of Service Technology in Development in Service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er[M].New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4(Shelp,1984)曾经说过,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而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则是把它们粘合起来的“灰泥”(mortar)。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服务业加速发展而制造业地位快速下降的趋势。属于典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和外国投资的重点,产生了极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推动功能的凸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②Greenfield 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Gruble和Walker③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Service Industry Growth:Cause and Effects[M].Vancouver:Fraser Institute,1989:27(1989)、Coffer④Coffer J.The Geographies of Producer Services[J].Urban Geography,2000(2)(200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他们还进一步指出,这些生产者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因而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生产性服务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制造业,它在制造业中具有管理、促进和战略功能。在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性服务越来越广泛地被动参与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具有润滑剂效果的管理功能,转变成一种有助于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营以及提升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在后工业时代,生产性服务更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具有更多的战略功能和“推进器”效果(具体见表1)。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制造已经卷入高度相关和相互补充的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加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表1 生产性服务业角色转变表

理论界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相关观点可归纳为四种类型。“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即其通过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扩张所引致的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因此服务业发展附属于制造业发展。“供给主导论”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融合论”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机制

(一)基于分工视角的互动机制

从分工深化角度阐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是文献研究的热点。Riddle②Riddle,DI.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M].New York:Praeger,1986认为服务业(主要指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他用交互经济模型,形象地展示服务流在采掘业和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

Kakaomerlioglu和Carlsson③Dllek Cetindamar Kakaomerlioglu&Bo Carlsson.Manufacturing In Decline?A Matter Of Defini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9(8)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可以清楚地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除了资本密集度(劳动装备的资本量)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因为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不仅需要使用更为专业的劳动力与更多的资本,而且也增加了中间投入的数目,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是在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

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的分工主要通过服务外包体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独立化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一些附属于原生产单位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活动,如广告、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可行性研究、包装、运输等,开始逐渐转向外部化,具体表现为原生产单位外购、分包这些服务活动。依据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生产性服务外部化是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升的表现。

(二)基于竞争力视角的互动机制

Coffey和Bailly①Coffey WJ,Bailly AS.Producer Services and Flexible Production:An Exploratory Analysis[J].Growth&Change,1991,(1)、Illeris②Illeris S.The service Economy:A geographical approach[M].Roskilde University Denmark,England:John Wiley&Sons Ltd.,1996等从竞争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外部化问题。他们的核心观点是,面对不确定性,企业会通过外购或者分包方式分散风险、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从而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签订合约外购服务行为“半结合”式的非完全市场化组合形式(如企业联盟、分包等),可以使原生产单位既具有一定效率又能在竞争方面保持灵活性且更能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John Tschetter③John Tschetter,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why are they growing so rapidly?[J].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Monthly Labor Review online,1987,(12)探讨了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的原因,美国制造业为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降低成本,将原来由内部提供的服务转换由外部专业厂商来提供,进而影响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的产业人口结构变化。

Guerrieri&Meliciani④Guerrieri P.,Meliciani V.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TIMeeting in Rome,May 2003在2003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六个代表性国家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越突出。这两位学者在2005年的研究中还论证了信息通信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及服务贸易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已不容置疑。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孔德洋、徐希燕⑤孔德洋、徐希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2008)从专业分工与外包、生产价值链、生态群落的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进行剖析,并总结出了二者互动共生的模型;顾乃华⑥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2006)指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是要推动制造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吕政等⑦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2006)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而探讨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三、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ylLenoetif)在1936年创立的。对生产性服务业而言,投入产出法是刻画其产业联系的最普遍方法,它能够提供微观层次的产业间交易信息和最终需求输送情况,有助于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Stabler&Howe⑧STABLER JC,HOWE E C.Service exports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8,28(3):303-315,1993)。

我们把一个产业影响其它产业的程度叫做影响力,把受其它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笔者采用投入产出法,根据列昂惕夫逆矩阵(I-A)-1来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指标,对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本研究的数据来自浙江省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

(一)影响力系数

根据列昂惕夫逆矩阵,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影响力系数Fj>1时,则表明第j个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锁产生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当影响力系数Fj=1(或<1)时,则表明第j个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或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由于影响力系数是从消耗部门出发追溯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所以也称其为后向关联系数。通过影响力系数可以判断这些行业能否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主导行业并对其重点扶持。浙江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如表2:

表2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

(二)感应力系数

根据列昂惕夫逆矩阵,感应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当感应度系数Ei>1时,则表明第i个部门受其他部门生产的需求感应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感应程度(即各部门受到需求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感应度系数Ei=1(或<1)时,则表明第j个部门受其他部门生产的需求感应程度等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感应程度。由于感应力系数是从生产部门出发反映提供中间产品部门受各部门供给变动影响的状况,所以也称为前向关联系数。由感应力系数可以判断这些行业是否可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或瓶颈产业,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得到优先发展。浙江主要生产性服务业感应度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力系数

(三)基于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

首先从整体经济关联效应来看(表2、表3):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不高,在所考察的时期内,除金融保险业2002年和2007年的数值超过1以外,其余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就感应力系数来看,系数较大的仍然是金融保险业,其1992年和2002年和2007年的数值超过了1。而表中其余的感应力系数都在1以下(除了货物运输及仓储业2007年的数据)。

其次分行业比较分析;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02年超过平均水平,由此看出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强;其次是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二者2002年之前的影响力系数水平较为接近。值得关注的是,货物运输及仓储业2007年的数据有大幅度的提高。从感应力系数来看,排在前二位的是金融保险业和货物运输及仓储业,其发展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他行业的发展对邮电通讯业产生的带动作用排在第三位;排在最后的两位分别是房地产业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前后向联系都相对较弱,联系水平相对较低。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对浙江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乘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它还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产业载体,发挥产业黏合器的作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当程度的依赖于制造业为其提供的市场需求,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更多是加工生产,对知识中间需求不高,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也影响了浙江省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促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现阶段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但发展总量仍不足。根据统计数据,2000—2007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占GDP比重从36.4%上升到40.7%。但按照美国教授英克尔斯于提出的现代化标准,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必须超过45%,与其相比还存在差距。其中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2007年实现的增加值约为3858.17亿元,占GDP的20.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约为50%。和国内生产性服务业比较先进的城市北京相比(2007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55.45%),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是内部结构不均衡,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优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比重相对较高,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与综合服务业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以科学研究与综合服务业为例,北京和上海市2007年该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8.0%和4.21%,而浙江省的数据为2.15%,仅达到北京的约1/4、上海的约1/2。

笔者认为对于制造业相对发达的浙江,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是今后较长时期加速推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和产业加速转移,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调结构促发展”总体思路的深入实施,将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如何促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针对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市场规范化程度弱,相关制度和体制不够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弱,缺乏自主优势品牌等诸多制约因素。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1、健全法制体系

经济结构的改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有赖于健全的法律法规。而生产性服务业各项法规的建立与完善,须依靠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在现实中,各种与生产性服务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如贸易法、期货法、房地产交易法、人才使用和管理法等,都应相互配套,共同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实施人才战略

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多数行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探索建立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同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浙江创业;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推行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3、推进主辅分离政策

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就是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将核心资源和服务能力保留在企业内部,而将经营范围中的原材料采购、运输等非核心的辅助性业务和冗余资源外包。鼓励工业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面对下游企业从产品设备提供商转变为系统方案提供商。必要时兼并重组,进行供应链整合;尤其要抓好龙头和骨干企业的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重点是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等扩大生产性需求的关键环节;建立主辅分离“行政绿色通道”,向主辅分离企业提供高效行政服务;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降低企业主辅分离成本。

4、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

从生产性服务所及的行业门类来看,其具有集聚发展的条件和优势。规划和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推进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政府可通过政策导向、环境建设、建立工业园区等引导作用,推动形成外源性的产业集群。建立产业园,加强相关设施配套吸引企业入住,建立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企业集中,自发形成内源性产业集群。同时还可以以深化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破束缚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跳出浙江,寻找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经济基础最雄厚、经济辐射最强的核心区域。因此,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跨出浙江,增强和发挥城市服务功能,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的整体优势,来拓展服务功能的空间。□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