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和产褥期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参数的变化研究

2011-02-28徐心

天津医药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凝产褥期凝血因子

徐心

正常妊娠时,母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的改变,以适应妊娠的需要[1]。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是危及母婴健康及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凝血四项是目前临床用于判断机体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疗效的常用检则方法,对了解GDM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液的凝固状态,预防产后DIC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不同妊娠期的GDM患者及正常妊娠者凝血四项,以了解GDM患者围生期和产褥期的凝血功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6年2月—2008年8月在我院产科就诊的GDM患者32例(GDM组),诊断依据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3]。患者年龄26~33岁,平均(29.2±2.5)岁,孕前均无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泌尿及血液系统疾病史。以同期就诊的正常孕产妇32例为正常妊娠组,无妊娠合并症,年龄25~33岁,平均(28.5±2.8)岁。2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P>0.05)。

1.2 方法 GDM组、正常妊娠组分别于其孕早期、中期、晚期及产后3 d(产褥期)取空腹静脉血1.8 mL,加入含0.2 mL 3.2%枸橼酸钠抗凝剂真空管中混合均匀,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乏血小板血浆,2 h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PT、APTT和TT测定用磁珠凝固法,为使PT间有可比性,应用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作为PT单位。Fib测定用Clauss法,操作步骤按说明书操作,使用德国BE血凝仪,Biopool公司生产的试剂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9.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各孕期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PT指标组间与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 130.06,F时间=30.17,均P<0.01),且分组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0.22,P>0.05);2组APTT指标组间与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47.79,F时间=133.13,均P<0.01),分组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5.88,P<0.01);2组TT指标组间与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4.95,F时间=25.1,均P<0.01),分组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70,P>0.05);2组Fib指标组间与时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87.05,F时间=330.53,均P<0.01),分组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 2.84,P<0.05),见表1。

表1 2组不同孕期的凝血四项结果比较(n=32, ±s)

表1 2组不同孕期的凝血四项结果比较(n=32, ±s)

组别 孕早期 孕中期 孕晚期 产褥期PT(INR)项目APTT(s)TT(s)Fib(g/L)GDM组正常妊娠组GDM组正常妊娠组GDM组正常妊娠组GDM组正常妊娠组0.93±0.44 1.02±0.37 28.54±4.22 30.32±3.57 12.21±2.53 13.04±1.26 4.71±0.55 4.39±0.48 0.90±0.12 0.97±0.40 25.47±3.12 28.33±4.21 12.32±1.69 13.28±1.51 5.12±0.77 4.62±0.54 0.95±0.08 1.04±0.23 24.86±2.79 27.73±3.37 12.61±2.66 13.10±1.02 5.94±0.83 5.34±0.66 0.99±0.16 1.08±0.33 25.30±3.15 28.42±3.14 13.08±2.64 13.98±2.33 6.34±1.02 5.78±1.14

3 讨论

妊娠女性随着孕月的增加,体内会出现凝血和纤溶系统等一些生理、病理变化,并由此导致在妊娠期,特别是中、晚期或在分娩前后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4]。PT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的改变,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主要有Ⅱ、Ⅴ、Ⅶ及Ⅹ,其中Ⅶ因子最为关键;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改变,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主要有Ⅷ、Ⅸ、Ⅺ及Ⅻ因子,其中Ⅺ因子最为重要;Fib是内外源凝血过程的最终共同通路;TT作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反映纤维蛋白的质和量[5]。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妊娠组与GDM组之间,PT、APTT、TT、F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孕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在围生期及产褥期之间PT、TT无交互作用,表明GDM组和正常妊娠组变化趋势相同,处理主效应有意义,考虑可能与Ⅶ因子(PT)及Fib(TT)水平显著增加有关[6];APTT、Fib 2组在围生期及产褥期之间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与Uchikova等[7]研究结果一致。

GDM占正常妊娠3%~5%[3]。正常妊娠期,机体处于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对孕妇是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尤其是凝血与纤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更有利于分娩时胎盘剥离面的止血以及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但糖尿病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抗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和血液凝固系统,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易于血栓的形成。这种高凝状态,可能给母婴带来极大的危害。随着妊娠周期增加,高凝状态不断加重,极易引起出血和血栓性疾病[6]。因此,凝血四项的检查可早期预测GDM患者内外源凝血系统的改变,有效预防GDM并发症的发生。

[1]Torgersen KL,Curran CA.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physiologic adaptations of pregnancy[J].Crit Care Nurs Q,2006,29(1):2-19.

[2]于健,王炎,于江,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3):190.

[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3-136. [4]严勇.375例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测定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1):858.

[5]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06-134.

[6]王振义.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110.

[7]Uchikova EH,Ledjev H.Changes in haemostasis during normal preg⁃nancy[J].Eru J Ob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5,119(2):185-188.

猜你喜欢

高凝产褥期凝血因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针对产褥期湿疹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