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意义“非”对应性认知探究*
2011-02-21李香玲
李香玲
形式/意义“非”对应性认知探究*
李香玲
语义的形成过程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的主体通过概念化从大量相同或类似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图式(概念框架),将其投射到语言,形成一种语言中形义对应的构式。构式中成分之间语义联结的灵活性从认知上解释了同一概念框架内不同语义结构的存在。概念化、再概念化、再再概念化……的动态性认知加工使得一个构式构成一个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凸显性不同的语义网络使构式的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特征。关键词:形义对应性;自主/依存联结;配价理论;形容词句式
句法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各语言学流派都有自己的句法观,如传统语法句法观、结构主义句法观、转换生成句法观、功能句法观以及认知句法观。句法结构取一定的形式,表达一定的意义,是一个形义结合体。各语言学流派均认可句法的形义对应性特征,但侧重不同。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侧重句法的表层。转换生成语法似乎深入到了句法的深层,其实还是在“形”层面,忽视“义”层面。功能语法认为功能结构处于形式结构和意义结构之间,形式和意义之间通过句法的功能结构对应起来。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是形义结合体,一定的形式象征一定的意义,形义之间具有对应性。但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构式的形义之间是否为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形义之间是否存在“非”对应性。本文通过对英语形容词句式NP+BE+AP+TO VP的考察研究,发现形义之间的对应性还需准确界定,形义之间的“非”对应性需进一步明确。
前期关于形容词句式NP+BE+AP+TO V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语法领域。荷恩毕[1]把“联系动词(主要是BE)+形容词+其他成分”组成的句子称为形容词句式。章振邦[2]等人把这种句式视作英语基本动词句式的一种。Quirk[3]依据形容词后的其他成分对这种句式进行了详细分类。邓德华[4]、张克福[5]、李芝章[6]等对形容词句式的结构形式和语法功能进行了探析。许艾明[7]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视角依据句子深层结构的不同对该句式进行了分析。但是,转换生成语法无法解释同一个句法结构形式对应不同的语义,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构式形义之间的关系,笔者拟在认知语法框架内探究构式形义之间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挖掘形义之间“非”对应性的深层因素。
一、英语形容词句式
形容词句式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一个英语形容词句式NP+BE+AP+TO VP常常由名词短语(NP)、联系动词(BE)、形容词短语(AP)和不定式(TO VP)四部分组成。根据形容词的语义元素描写的是实体的性状还是事件的特性,我们可以把NP+BE+AP+TO VP这一形容词句式分为两大类:实体形容词句式和事件形容词句式。前者主要描写实体的品性、情感、情态等;后者主要描写事件的特性。
根据对实体形容词句式句法特征的分析,这类句式的语义结构可以描写为:实体(NP)在某一状态(AP)下实施某一动作行为(TO VP),可简化为:实体—状态—动作。此外,实体形容词句式还可以表示:实体(NP)实施某一动作行为(TO VP)后处于某一状态(AP),可简化为:实体—动作—状态。同样,根据对事件形容词句式句法特征的分析,这类句式的语义结构可以描写为:实体(NP)实施某一动作行为(TOVP)体现出某一特性(AP),可简化为:实体—动作—特性。此外,事件形容词句式还可以表示:实体(NP)被实施某一动作行为(TO VP)体现出某一特性(AP),可简化为:动作—实体—特性。同一构式为何会对应不同的语义结构呢?构式形义之间是否总是表现出“非”对应性而无对应性呢?构式形义之间的“非”对应性原因何在?下面我们借助认知语法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
二、构式形义之间的对应性与“非”对应性
构式语法把构式定义为形式和意义的对子。认知语法认为,构式是音位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的象征关系。从二者对构式的定义可知,二者均认为构式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对应性。问题是,形容词句式NP+BE+AP+TO VP这样一个形式对应不同的语义,按照构式语法的构式观或认知语法的构式思想,这到底是一个构式还是多个构式呢?如果是一个构式,形义之间的“非”对应性又如何解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区分概念框架(概念语义)和语义结构。
概念框架和语义结构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其概括性的具体表现不同。概念结构代表人们对事物特征系统的认识;语义结构是对构式的概念语义进行认知再加工的结果。形容词构式NP+BE+AP+TO VP虽然具有相同的概念框架,却有四种不同的语义结构。该构式的“形”(NP+BE+AP+TO VP)和其“义”(对客观事物——实体或事件——性状的描写)总表现出对应性,而其“形”和其语义结构表现出“非”对应性。也就是说,构式的形式表征和概念框架之间具有对应性,而构式的形式表征和共存于同一概念框架中的多个语义结构呈现出形义之间的“非”对应性。构式形义之间既表现出对应性,又表现出非对应性,这种矛盾的语言现象需要我们对此做出解释。我们发现,认知语法的语法配价理论对构式的“非”对应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
三、构式组成成分间的语义联结
在认知语法里,配价关系存在于象征结构之间。一个构式是按照一定的语法配价关系联结而成的复杂的象征结构。一个构式组成成分的联结是通过这些组成成分的语义凸显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的。Langacker[8]从对应关系、侧面限定、自主/依存联结和组配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认知语法的配价思想。牛保义[9]在深入探讨语法配价关系基础上,以认知语法的“自主/依存联结”思想为理论框架建立起来一种分析模型——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自主/依存联结”是通过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对一种事态、关系或过程进行概念化。一个语言表达式的句法结构的语义概念化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一个复杂构式的组成成分之间语义联结顺序灵活多变,不同的语义联结顺序或组配路径可以导致相同的合成结构(复杂构式)。组成成分间可以通过交替(交错)的组配顺序组合成一个相同的复杂的构式。同一概念框架内,成分之间灵活的语义联结顺序从认知上解释了同一概念结构内不同语义结构的存在。不同语义结构(义)对应同一个构式(形)使得构式呈现出“一对多”的“非”对应性。下面我们以形容词句式NP+BE+AP+TO VP为例解释语义成分之间不同的组配路径。
根据Langacker的配价思想,实体形容词句式中,依存成分BE凸显一个图式性射体和两个图式性界标。NP的语义凸显对动词BE凸显的图式性射体做出阐释,AP和TO VP的语义凸显分别对动词BE凸显的两个图式性界标做出阐释。两个界标对动词BE凸显的两个阐释位做出阐释顺序上有先后。一种情况是组成成分AP和BE先组配,即AP的语义凸显先对动词BE凸显的一个阐释位做出阐释,得到合成结构NP+BE+AP,凸显实体处于某一状态。然后是TO VP的语义凸显对这个相对独立的合成结构NP+BE+AP携带着的动词BE所凸显的另一个阐释位做出阐释,得到最终合成结构NP+BE+AP+TO VP,凸显实体在某一状态下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另一种情况是组成成分TO VP和BE先组配,即TO VP的语义凸显先对动词BE凸显的一个阐释位做出阐释,得到合成结构NP+BE+TO VP,凸显实体实施某一动作行为。然后是AP的语义凸显对这个相对独立的合成结构NP+BE+TO VP携带着的动词BE凸显的另一个阐释位做出阐释,得到最终合成结构NP+BE+AP+TO VP,凸显实体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后所处的状态。
我们可以"Smith is happy to go to school."为例来解释实体形容词句式组成成分间的语义联结。在这个例句中,依存成分is凸显一个图式性射体和两个图式性界标。Smith的语义凸显是一个比较具体的具有情感的实体Smith,对is凸显的图式性射体做出阐释,即将is的射体阐释为名叫Smith的实体。happy的语义凸显是人的一种情感。to go to school的语义凸显是上学这一具体的动作行为。happy和to go to school的语义凸显分别对is凸显的两个图式性界标做出阐释。两个界标对动词is的两个阐释位做出阐释顺序上有先后。先是happy的语义凸显对is凸显的一个界标做出阐释,得到合成结构SMITH IS HAPPY,凸显射体Smith处于高高兴兴的心理状态。然后是在此合成结构的基础上,to go to school的语义凸显对is凸显的另一个界标做出阐释,得到终端合成结构SMITH IS HAPPY TO GO TO SCHOOL,凸显射体Smith是在高高兴兴的心理状态下去上学。实体形容词句式的另一种成分间的语义联结与此相似,只是成分间的组配路径顺序不同,这里不详细解释。
在事件形容词句式中,依存成分BE凸显的是一个图式性射体和一个图式性界标。对动词BE凸显的图式性射体做出阐释的不是NP本身,而是NP和TO VP先联结而成的合成结构NP+TO VP。NP和TO VP联结而成的合成结构NP+TO VP对动词BE凸显的图式性射体做出阐释。与实体形容词句式相同的是,事件形容词句式中,AP的语义凸显也是对动词BE凸显的图式性界标做出阐释,所得最终合成结构NP+TO VP+BE+AP凸显实体实施某一动作行为体现出某一特性。此外,所得最终合成结构NP+TO VP+BE+AP还可凸显实体被实施某一动作行为体现出某一特性(AP)。
我们也以"Jenny is impossible to talk with."为例来解释事件形容词句式的组成成分间的语义联结。例句中,依存成分is凸显一个图式性射体和一个图式性界标。对依存成分is凸显的射体做出阐释的是to talk with和Jenny联结而成的合成结构TO TALK WITH JENNY的语义凸显。to talk with和Jenny的联结以to talk with为依存成分,凸显一个图式性界标。Jenny的语义凸显是一个具体的能够接受to talk with动作行为能力的、且被取名为Jenny的实体,对to talk with凸显的图式性界标做出阐释,得到合成结构TO TALK WITH JENNY,凸显实体Jenny被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合成结构TO TALK WITH JENNY的语义凸显对is凸显的图式性射体做出阐释。impossible的语义凸显是TO TALK WITH JENNY这一动作行为所体现出的不可能性。impossible的语义凸显对is凸显的图式性界标做出阐释,生成最终合成结构TO TALK WITH JENNY IS IMPOSSIBLE,凸显与Jenny交谈这一事件具有不可能性。事件形容词句式成分间语义联结的另一种情况与此类似,这里不再赘叙。
形容词句式组成成分间语义联结的不同路径揭示了构式形义之间“非”对应性的特征。但我们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形容词句式的“形”对应同一个“义”,为何同一个“义”可以兼容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使一“形”对应“非一义”?这需要从认知层面深入探讨其存在的根源。
四、构式形义“非”对应性的认知解释
语言符号通过认知过程与客观外物建立联系,语言与现实不直接相连,两者之间有人为因素介入。语言是认知加工的结果,意义是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认为,意义即概念化,明确提出用conceptualization代替concept来界定意义,突出-ize(化)这一过程,强调意义的动态认知加工。择用-ize的另一目的还在于它本身就隐含了-izer。“进行概念化的主体”是“人”,强调意义形成于人与客观外界的互动之中。意义不是客观地给定的,而是建构出来的,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人们从大量的使用事件中抽取出它们共同的形式和意义,并把形式和意义之间对应起来形成一个形义结合体。这样一个形义结合体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使用在语言中固化下来,形成一个构式。人们之所以能够从大量的使用事件中把共同的“形”和“义”抽象出来形成一个形义对应的构式,是因为人们具有相同和类似的身体器官、认知能力和认知体验,人们通过概念化能够从大量相同的或类似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相同的意象图式(概念框架),再把意象图式投射到语言,从而形成一种具体语言中形义对应的构式。因而,构式的形式表征和其概念框架之间具有对应性。
人们通过概念化的认知能力从大量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形义对应的构式,大量使用事件共同的“形”和“义”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它们必然要打上“主观性”的烙印。人们在一次概念化的认知加工下从大量使用事件中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二次概念化或再概念化的认知加工下凸显已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中的不同侧重。概念化、再概念化、再再概念化……的动态性认知加工使得一个构式构成一个具有凸显性、具体性和复杂性的语义网络。语义网络的存在使得构式的形义之间表现出“非”对应性。
在英语形容词句式中,人们在一次概念化的认知加工下从大量的使用事件中,抽象出形容词句式共同的“形”和共同的“义”。显然,形容词句式是一个形义结合体,形义之间具有对应性,其图式义包括共同的概念成分,即实体、动作、性状(状态、特性等)。然而,人们的认知加工不会停留在抽象出大量形容词句式例句中的共同的特征,人们在再概念化的动态认知加工过程中发现该句式有的凸显实体的特征,有的凸显事件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该句式对应不同的语义结构,表现出形义之间的“非”对应性的原因所在。
语义的形成过程是概念化过程。语义结构有赖于概念化,语义分析本身就是人们的概念化,语义结构是一个人通过主动的认知加工强加在他的心智经验之上的结构。人们通过概念化的认知加工从大量语言使用事件中抽象出它们共同的“形”和“义”,并把形义对应起来形成一个构式。一个构式是一个“形”象征一定“义”的形义结合体,形义之间具有对应性。形义之间的“非”对应性是人们对从大量使用事件中概念化出的共享概念框架再概念化的结果。
[1]荷恩毕.英语句型和惯用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Quick,R.S.S.Greenbaum and J.St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4]邓德华.英语形容词句型初探[J].外语学刊,1981,(1).
[5]张克福.试论英语的形容词句型的结构组成形式[J].新乡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6]李芝章.英语形容词句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许艾明."He is anxious to teach"与"He is difficult to teach"之比较及其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8]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9]牛保义.自主/依存联结[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责任编辑:绿叶
H31
A
1003—0751(2011)01—0248—03
2010—10—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词构块式音义象征关系理论研究》(07BYY00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英汉语词汇构块式音义象征关系对比研究》(06JA740018)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语兼语式的语义融合研究:认知语法视角》(2010FYY011)的阶段性成果。
李香玲,女,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讲师(开封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