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设疑置问 提高课堂实效

2011-02-20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橐驼格斯祥林嫂

王 春(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

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往往对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课堂提问应该如何设计才是科学有效的呢?

一、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课堂中,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结果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是为了突出重点,还是为了突破难点?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还是为了进行总结归纳?就像练射击一样,只有立好了靶子,确定了目标,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提问。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我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提问:文中对祥林嫂有三次肖像描写,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体味祥林嫂备受摧残和令人辛酸的悲剧命运,从而产生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憎恨,有效地突出了该文的重点。以前有个老师在教《药》时,兴之所至问道:“茶馆里谈药的人有几个啊?”学生有的说 4个,有的说 5个,有的说 6个,莫衷一是。热闹固然是热闹,问题却没有什么价值。如果要求学生从谈药人的穿着打扮和年龄入手,思考是哪些人在谈药,则能够揭示出当时群众的麻木落后以及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

另外,有效的提问不仅目标要明确,而且指向性也要明确,就像训练场的靶子必须有个明确的靶心,才能促使枪手去瞄准。有些问题指向模糊,学生不能很好地领会提问的意图,思考起来有些困难。如教学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品质》时,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对格斯拉的形象进行分析,如果抛出“格斯拉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宽泛,学生不容易回答。如果换成“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格斯拉?我们能从中感觉出格斯拉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身上有着哪些光辉的品质?”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具体,能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推波助澜,层层深入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是一篇现代派的代表作,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要使学生理解其内涵,必须设计一些比较连贯的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领悟到小说的主题。有位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公想到了什么?3.其中对他来说哪些是非常重要的?4.主人公对它们的态度怎样?5.由此可见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6.为什么主人公会变成一只甲虫?7.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在这七个问题的推动下,一点一点地将讨论引向文本的主题,并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人形象地将提问分成三种情况:一是老师拽着学生走;二是老师扶着学生走;三是老师看着学生走。能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固然是高境界,但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处,教师及时提出一些铺垫性或者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失为高明之举,它能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增强探索的信心,顺势而下,水到渠成。如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学生对“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普遍表示不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句中‘我’是指哪个人?是个体还是群体?抑或是个体和群体的结合?”启发学生从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词句中发现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打破常态,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有些课文主题比较明显,学生初读这类课文后通常会觉得“全懂了”。那么是否真的“全懂”了呢?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这时教师应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常态,让学生从浅层次的自我满足中惊醒过来,再做进一步的探究。教授《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学生初读文章后产生一种“一览无余”的错觉,教师提出:《种树郭橐驼传》首段介绍郭橐驼的生理缺陷“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作者写人物的残缺有什么意义?这一问激起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意识到这里的外貌描写不仅仅是客观地介绍人物的外貌,而且借主人公被人称为“橐驼”却不以为忤、反而欣然接受一事,体现了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与本文要表现的主旨相一致。

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即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进而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再如《祝福》中的柳妈,很容易被学生忽视,上课时我特意问学生:柳妈这个怕“杀生”的女人,为什么劝祥林嫂在卖给贺老六时索性一头撞死算了?她到底是个善人呢,还是凶手?而后学生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不仅概括了柳妈的性格特征,还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之死的必然性。由此可见,成功的问题设计,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四、合理安排,张弛有度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合理安排课堂提问的时机、方式和节奏至关重要。如果是复习巩固已有知识,学生能通过识记就可以回答,提问节奏可以适当快一些。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充实,有利于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如果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那么节奏要适当放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一般来说,从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 5~10秒钟。如果教师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以 20秒左右为宜。若学生感到困难,还应给予适当的提示。

教师还应该充分注意到,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兴奋程度是不同的。如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向活跃状态发展的阶段,这时教师可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既复习巩固了原有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相当于给学生做了个热身操。上课途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多提些分析性或者评价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在与其他人的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上课过半,教师可以适当准备一些趣味性或者争论性较强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继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不仅起到了答疑解惑、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作用,更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门教学艺术,里面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效,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猜你喜欢

橐驼格斯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纪念希格斯玻色子发现10周年
捕捉希格斯玻色子之手
释楚鼎铭文“石沱”
歪脖子树苗
歪脖子树苗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希格斯理论获奖姗姗来迟
希格斯子闯入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