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约翰尼斯◦延森的密码——与王栋生、徐江等老师商榷《安恩和奶牛》的主旨
2011-02-20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张 斌(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安恩和奶牛》收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上先后有四篇文章探讨其主旨。王栋生先生在 2009年第 6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撰文,认为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位“比较清贫”而“富有仁爱之心”的老奶奶形象,表达作者的敬重之情。俞永军老师认为,教材选用《安恩和奶牛》代表一种“教育的转型”,一种从“舍身救人”到“仁爱天下”的转型。王益民老师认为“安恩也是一个孤独者”。徐江先生则在 2009年第 9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文章评论王栋生的《〈安恩和奶牛〉解读》,认为“应该教学生认识行为的合理性”。应该说,这几位老师都敏感地关注到了教材的变化,并能就文本蕴涵的思想努力进行深层次分析,但对文章主旨密码的破译并没有到位。
笔者认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尼斯◦延森讲述的这个故事,不仅是人类对动物的精神关怀,而且是借“安恩”这一老奶奶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问题。
文章开头详写安恩的外貌:“老掉牙的旧衣服”“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头巾颜色褪得泛白”“灰白的头发”“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还有“干瘪瘪的胸”“瘦骨嶙峋的双手”。读着这些描写,我们仿佛走近一个身居底层的劳者,终身劳作,贫困至极。安恩,生活困顿,在作者的笔下与奶牛相伴,在集市的街头“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辛劳一生的安恩有着众多美德,勤劳、爱干净,可是却如此贫困,作者真的是在赞美她的“美德”、赞美她的“诗意地栖居”吗?
再来看文章对奶牛外貌的描写。“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精心照料,在自身贫困的情况之下仍然想方设法喂养奶牛,给奶牛以关爱。
文章第二部分写三拨人被奶牛吸引,有了三次对话。第一拨人“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有了前面一句的铺垫,“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很显然,这名询价的人看上了奶牛的皮毛以及肉用价值。第二拨人是“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第三拨人是“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的人。还有,“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集市上前来关心奶牛的几拨人都是出于自身的目的,从买卖的角度打着小算盘,他们关心的是奶牛的皮毛、奶牛的肉、甚至奶牛的角,没有一个人关注奶牛过去对人类的奉献与功劳,更别提关心安恩这个浑身土气不合时宜的农村老太婆。文章的最后,安恩在委屈中带着奶牛离开了市场。
读到这里,我们不妨这么说,多年的孤独,使安恩对奶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安恩给奶牛以精心照料,把它当成了相依为命的伙伴,而带着奶牛到集市上,只是为了让奶牛看到同类,获得同伴的温暖。对安恩而言,怜惜奶牛,其实就是在怜惜自己。正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是因为感同身受,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从这篇文章的描述来看,奶牛是幸福的,在终劳一生后,能够有这样一个贴心的伙伴来关爱自己,使得自己免除了绝大多数奶牛的悲惨命运,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安恩呢?从开头到最后,这样一位仁慈善良、闪耀着“真”“善”“美”光辉的老人,她的命运如何呢?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没有经济的支撑,真的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吗?在迟暮之时,她能够得到同类的关注,能够得到来自同类的“终极关怀”吗?
破译文章的细节我们发现,安恩实在是被同类忽视得太久了。孤独的奶牛,寂寞的安恩,将所有人(物)都将面临的问题——暮年,推到了我们面前。
约翰尼斯◦延森,这位来自丹麦的作家一生的创作呈现出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的倾向。他获得1944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是:“由于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作者的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途》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表现关注人类远古的写作倾向,随后写成的《安恩与奶牛》恰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当下以及人类未来的忧虑情怀。把握了约翰尼斯◦延森隐藏的主旨,我们也就握住了解读课文的钥匙。
参考资料:
1.王栋生《〈安恩和奶牛〉解读》,《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 6期。
2.王益民《同样孤独的还有安恩》,《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 9B期。
3.俞永军《〈安恩和奶牛〉:一种教育的转型》,《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 9B期。
4.徐江《评王栋生 〈安恩和奶牛〉解读》,《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第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