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三心”
2011-02-20方耀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初级中学
方耀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第一初级中学)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言之无物、言不由衷的现象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新的《课程标准》给了作文教学以全新的理念与明确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做到“三心”。
一、精心准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那我们要做的首要的一件事就是精心营造氛围,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乐于表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现在的作文训练不再是单独的,而是融入了语文生活之中。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科海泛舟》,对于这样的语文生活,不精心准备,学生的写作没有素材,写作的积极性就不高。如“漫谈太空”这一内容,知识广泛、充满神秘与幻想同时又极具科学性,学生知之甚少。怎样让学生有置身于太空的感受,有内容说,有东西写,想说想写呢?提前一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观察有关太空的资料,推荐阅读有关太空奥秘的书籍。教师也一样,上网了解太空的各种知识。通过一周的准备,在课堂上,大家有备而来,滔滔不绝。其中有学生告诉大家:太空中,牛郎星与织女星相距 150亿万千米。话音刚落,大家就议论纷纷,因为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还有的说最新的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了,马上有学生叫:“呀,可怜的冥王星被开除了!”“那他到哪去了呢?”有学生追问。总之,每一个信息,都引起大家无限的好奇与遐想。这样,同学们写起作文来,也就有“源头活水”了。
二、留心指导,注意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可能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如怎样开头、怎样谋篇布局等。然而,如果过早过多地讲究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动笔之前就有所顾虑,不利于他们说真话,表真情。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我们的指导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情感的抒发。而这些指导需要老师格外留心。留心学生的生活、语言和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留心中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真实、有个性的习作。
在教七年级时,我指导学生写一篇小习作“一种水果”。当时正值橘子上市,我便买了一袋橘子,教他们写“橘子”。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等环节,让学生在亲身的观察体验中积累表达。在每一个环节,我都留心观察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例如,在上台摸一摸、猜一猜的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说出自己真实的经历与感受,而不是急着猜出结果。第一个说:“圆圆的。”第二个说:“有点湿湿的感觉。”第三个说:“有点软,还带了叶子。”接着,一位同学上台,摸了一下,就肯定地说:“橘子,一定是橘子。”“为什么呢?”我马上追问,他得意地说:“您一提进来,说要我们猜水果,看那样子就猜是橘子。然后,一摸。圆圆的,肯定是。”我立刻表扬他,并叮嘱他,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果然,这位同学的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今天,老师提了一个黑塑料袋走进了教室。然后,让我们猜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我仔细看了看,想:应该是橘子。后来,上台一摸,圆圆的,有点软。我十分有把握地告诉老师:一定是橘子。结果我猜对了。”这样的开头,打破了常规,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很真实,很动人。
又如,尝到橘子的味道时,学生们神情各异。有的刚吃一小瓣,就大呼:“好酸!”有的不怕酸,一口气就吃完了。后来,我留心发现:一个说酸的学生,最后也把橘子全吃了。我立刻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令我感动不已,他说:“因为这是老师特意买来的,不吃就觉得对不起老师。”“那你是怎么将这酸酸的橘子吃完的?”我继续发问,学生一时答不上了。我将问题抛给其他同学,有的说十分难受吃完的,有的说十分痛苦吃完的。其他学生都笑了。我鼓励他把这句也写下来。因为,这是学生独特、真实的感受。
三、巧心批阅,强调自主,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好的习惯成就学生的一生。”也许我们会对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记忆犹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笔记一字不漏地批阅,从错字到标点,细致之至、严谨之至,令人肃然起敬。初一阶段,习作格式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标点符号是否正确,都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写作习惯的基本标准。培养这些好的习惯,离不开老师的巧心批阅。这种巧心,指的是教师注重批阅的实效,把改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逐步养成“文不厌改”的良好习惯,在评与改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掌握要领、规范语言。
1.重视修改。修改习作是一个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出示修改范例,让学生模仿和借鉴。在明确要求了修改目标后,把学生的作文制成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删、添、改、调、换,进行修改示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过程,看懂每个修改符号的意思,使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批改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后是分组交换阅读批改,相互取长补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好习作的影响,使他们积极矫正自己的认识,修改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
2.重视评议。评议比修改又深化一层,难度更大,但评议是互相修改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首先可在小组内进行评议。大家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启发。评议的内容可从小处入手,如哪个句子表达得好,哪个标点用得不对等。然后选择典型进行全班评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恰当地加以小结,融批改、讲评为一体。
3.重视赏析。通过自评自改,小组挑选出优秀习作,让作者自己上讲台朗读,给学生一个自我欣赏与展示的平台,使其在赞赏与肯定声中增强自信,同时也让台下的学生在倾听与欣赏中提高自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