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探究
2011-02-20韩银环
韩银环
19世纪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探究
韩银环
19世纪是美国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萌芽并初步成型的重要时期。美国是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先驱,在熟悉女性求学之路的曲折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探究当时美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三种主要办学模式及其课程设置,借以梳理出19世纪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与基本状况,最后指出三种主要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其存在的历史意义。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发展
现代大学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迄今存在已有十个世纪之久。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是一个国际性问题,世界女子高等教育以19世纪30年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产生为起始,距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1]14西方大学在其创立初期,宗教色彩浓厚,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为教会和国家服务的基督教绅士。而在高等教育领域,19世纪以前女性与之可以说是绝缘的,其发展几乎空白。作为女性学发源地的美国,其女子教育在世界女子教育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重大,女子教育的各个层次,美国都有着显著的先驱和典范作用。[2]19世纪,美国女性率先冲破各种传统势力的攻击和阻挠,敲开高等学府的大门,为女子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按照19世纪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顺序,针对当时的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进行探究。
一、历史背景:女性求学路上的曲折与抗争
女性的解放起源于西方。西方社会虽有过悠久的民主传统,可最初只是男性专属的民主。妇女占人口一半以上,但他们被排斥在任何公共政治生活以外,妇女不被看成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在长久的父权文化统治的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不仅仅盛行于近代以前的古老中国,这种谬论在年轻开放的美国也畅行无阻。正是在这种传统的社会观念的束缚下,女性的受教育权几乎完全被剥夺。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妇女的生活几乎全部局限于履行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职责。超越他们的家庭职责,就是破坏柔顺服从、虔诚贞洁的品德。”[3]416
直至18世纪启蒙运动时代,激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积蓄已久的第一场女权运动浪潮,女性要求获得与男性一样的受教育权才成为最基本的政治诉求。1792年,英吉利海峡对岸的玛利·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发表《女权辩护》一书特别为女性争取人权。她严厉批判了女人生来就是男人玩物的陈腐观念,认为“妇女是不能被强迫限制在家务上的。”[4]12提出妇女必须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人同样的待遇,“在身体、精神和公民的意义上获得自由”,与男人分享权利。她相信,只要使妇女获得与男人同等的教育,他们就与男人不会再有差别。
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推进,进入19世纪下半叶,一部分女性接受教育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使更多的女性觉醒。他们感觉到女性与男性相比在多种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并开始致力于消除或减少这种不平等情况。[5]72-75在美国,已有部分中高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女孩子被允许接受使其成为合格的妻子或母亲所必需的初等水平教育;但能够进入中等学校学习的女子数量极少,至于女性踏入大学大门接受高等教育的道路则一度完全被堵。人们认为女性的智力是低于男性的,他们只需接受初级教育学会当好贤妻良母便可,深造的机会只属于男性,因此,妇女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阻力极大。尽管人为的阻力很大,可历史发展的车轮是势不可挡的。19世纪的社会变革,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等,都改善了妇女的地位,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在工业化进程中,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观、生育观、社会参与观;加上南北战争确认了妇女在社会生产、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为美国妇女的解放创造了前提。[6]97-102在美国的有识之士和妇女自身的抗争之下,终于率先为美国女性开辟出一条女子高等教育的道路。
二、女子学院的出现与发展:打破性别偏见
殖民地时期,在美国东部出现了比中等教育程度稍高的专门培养女子的专科学院(Academy)(也有的称之为学园)。19世纪初,私立的女子学院(也有的称之为研讨班)(Seminary)的出现替代了先前的专科学院。如1821年由艾玛·维拉德(Emma Willard)在美国纽约的特罗伊镇首创的特罗伊女子高等学校(Tray Female Seminary),由凯塞琳·比彻(Catherine Beecher)兴办于1828年的哈特福德女子学院 (Hartford Female Seminary)等一批类似的学校兴起。在学校层次上,它们是稍高于中学程度,但未达到高等教育水平;在办学目的上,是为女子谋求社会职业作准备;在培养目标上,是以培养教师或贤妻良母为主;在课程设置与内容上,可能会因不同的学院而异,例如,有些测重礼仪的培养,有些侧重家政课程。但相同的是,男子学院用希腊语、拉丁语传授的古典课程在当时所有的女子学院都不提供,最多也只是提供一些用英语传授的如生理学、哲学、现代语言及自然科学等学术性课程,其目的也仅限于为妇女从事教学工作或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可见,当时的女子学院性别偏见在其办学模式之中体现强烈。这类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对女子高等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但为女性提供了类似高等教育的女性教育和良好的高等教育启蒙。
1835年,美国政治家钱德勒(Daniel Chandler)在一次演讲中慷慨指出:美国有61所大学,拥有哲学化学教育机构,拥有馆藏三十多万册图书的图书馆,可是令整个国家脸面尽失的是,没有一所大学致力于女子教育。[2]他的话语引起很多先进人士的强烈共鸣,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也正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女子终于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许多女子学院开始改用传统的“学院”(College)的称法,这是真正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1836年创建的威斯利安女子学院(Wesleyan Femail College)是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向女毕业生授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7]99女子学院的女性可以在没有性别歧视、更加自由自主的环境中接受高等教育。早期的女子学院不愿意抛弃古典课程体系,因为他们认为女子教育首先应该是对传统课程的学习。另外,女子学院的教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没有能力讲授男子学院和一些研究性大学给学生提供的课程,因此女子学院在课程的制定上仍使用经典课程模式。
总之,这类女子学院在19世纪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到1890年时数量达到217所。[1]19它是19世纪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主要办学模式之一。
三、男女同校:真正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开始
仅仅创办女子学院是不够的,真正意义上的女子高等教育始于最早接收女性的学院。19世纪30年代贺拉斯·曼倡导美国公立学校改革运动,在公立学校提供的普通教育中,男孩和女孩在同一教室中上课,课程大体一致,这种做法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也为高等教育的男女同校制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女性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多,仅靠女子学院难以满足入学需求,而另建更多的女子学院使得各州经济压力大大增加。于是,精明的校长们考虑到:男女同校不仅能够增加传统大学的学费收入,还会因为招收到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政府补贴来促进自身发展。在南北战争期间,一些高等院校就开始录取女生以填补因男性参加战争而变得空缺的课堂。之后,美国社会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歧视也随着社会开化程度加大而淡化。
1833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伯利学院(Oberlin College)开办时就实行男女同校的方针。直到1837年,奥伯利学院力排众议首次尝试录取了4名女生,虽然招收的女生数量极少,男女合校的规模极小,且女生也是主要修习有关提高女性处理家务能力的课程。[7]99尽管如此,此举意义重大,被誉为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864年林肯总统签署的《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对女子接受高等教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依靠该法案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则强调为所有人服务,一开始就男女兼收,不受性别歧视的影响,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男女合校热潮。美国教育部在1873年所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中宣布:当时共有8141名女子在男女同校这种环境中学习,到1900年猛增到19959人;内战以后男女合校的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到1870年,通过男女合校教育的形式实施女子高等教育的大学或学院的数量已经是单独设立的女子学院的20倍。[6]97-102至1880年,30%以上的美国大学招收女学生,20年之后这个数字超过71%。可见男女同校在19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发展为女子高等教育的主流办学方式。
初入男子综合性大学读书的美国女性,他们的处境其实相当尴尬,而且在这场变革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经常会遭到学校众多不友好人士与机构的打压,还被隔离在学校各种重要组织和活动之外,很多专业学科也只对男性开放。甚至不少学校还是实行男女隔离的做法,如采用专门针对女性的“女子课程”。直到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女子学院还是在男女同校制的学院中,这种女性在大学中的不平等地位才稍有改善,他们选择的大部分课程也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中正在不断迅速发展的领域有关。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大学向女性开放,男女混合式的教育规模的扩大,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方才露出走向正轨的曙光。
四、新模式:19世纪末期的附属女子学院
相比女子学院和男女同校的大学而言,依附于男子大学院的附属女子学院是一种较晚出现的女子高等教育办学模式。19世纪末,虽然男女同校制在众多大学的推广,但是美国一些优秀的私立大学如哈佛、耶鲁等仍然拒绝接收女学生。不得已之下,他们采取在男子大学内设置附属的女子学院,也称为女子分院(Affliated College for Women)的方法以缓解社会对男女同校强烈要求的压力。1874年,哈佛大学率先同意接受通过学校考试的女性;附属于哈佛大学的赖德克里夫学院是美国第一所附属女子学院。[8]309随后这类大学纷纷被其他不愿意男女同校但又不得不让步的学校所效仿,这种模式在本质上是人们对顽固的传统势力和社会观念阻碍东部地区古老大学实行男女共学办学模式所采取的一种妥协的方式,但为美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在组织与形式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1]21,并成为美国19世纪第三种主要的女子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这类附属在男子大学的女子学院专门招收女生,它与一般的女子学院或者男女同校大学相比,既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有其“后天的难处”。它所在附属大学可以为它的女子分院提供同样优秀的师资与设备,这种天然的优势是其他两种办学模式无法企及的。但其代价却是惨重的:附属学院几乎没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以附属于哈佛的赖德克利夫学院为例,其课程安排被限制在那些愿对女学生重复其授课内容的哈佛教授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女学生一般只能接受大学教授零星的、不成系统的授课内容,而无法像独立女校那样完全自由地根据女性学生的需要开设课程。虽然课程数量有限,内容不系统,但女子分院学生申请学位的要求却与哈佛本校的男性学生一样。这种做法对女学生而言,无疑是极其苛刻和不平等的。总之,男子大学的女子分院始终以一种附属机构而存在,男校居高临下的势头受到女子分院教师与学生的反感,加上男女学生待遇的极大不平等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所以它并没有受到足够的欢迎。虽然兴极一时,但其种种弊端随着社会开化而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女子分院在19世纪后备受争议并日趋衰落。
五、三种办学模式的特点与历史意义
纵观美国19世纪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历程,其办学模式有如下特点:首先,从影响力而言,美国19世纪30年代男女同校的发展,催生了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萌芽,并影响着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影响力具有国际性。其次,在办学模式的类型上,是先以差不多同时出现的女子学院和男女同校的模式为主,后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设立附属女子学院;南北战争前以女子学院模式为主,南北战争后两种模式向前均有发展但以男女同校模式为主。第三,女子高等教育初期在美国东、西部发展并不同步和统一。东部以私立女子学院为主,西部则主要推崇男女同校。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主要与两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妇女在当地的传统地位有关,西部经济欠发达,男女同校更能缓解学校的经济负担。而东部经济发达且传承了欧洲的女性附庸观念,大学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术传统不允许女性与男性同校学习,只有多建立女子学院。第四,在课程设置上,三种模式的女子高等教育的课程都能反映当时女子的教育地位,而且与男子大学的课程设置有过不同形式的“抗衡”,能够反映当时女子高等教育的整体实施情况。
需特别指出的是,19世纪的美国妇女还是生活在一个男性文化观念统治的社会,他们仍然受到有关女性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历史和社会偏见的囿限。到男女合校成型后,女子高等教育初显雏形,但远远谈不上女子高等教育的发达和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只是少数幸运者,其所接受的教育课程仍然大都局限在家政和师范教育之类,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受重视。直到20世纪20年代,女子高等教育在美国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女生才和男生一样享有几乎相同的大学教育。[2]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女子学院、男女同校、附属女子学院作为19世纪三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为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不能抹杀。无论是女子学院、女子分院还是男子学校,都开始有了女性教育的一片立足之地。它不仅把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使其接受高等教育从而为社会服务,还为现代美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率先将世界女子对高等教育的期盼予以实现。
[1]赵叶珠.美日中三国女子高等教育比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2007.
[3]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上册)[M].杨国标,张儒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王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牛莲.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产生与早期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9, (21).
[6]王保星.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因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
[7]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8]贺国庆,王保星,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艳玲
Exploring School-running Modes of Women Higher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America
HANYinhuan
The 19th century was an epoch of America's booming econ omy and flourishing culture,also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budding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women's higher education.The United States is one of the pioneers in world women's higher education.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ree main school-running modes of American women higher Education,in the hope of tracing its development path and understanding its basic situ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Finally,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these three modes and their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merica;women's higher education;school-runningmodes;development
10.3969/j.issn.1007-3698.2011.02.018
C913.68
A
1007-3698(2011)02-0092-04
2011-02-28
韩银环,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女子高等教育。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