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
2011-02-20裴学进
程 刚, 裴学进
(⒈浙江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0018;⒉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一年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从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该命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相关概念
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等概念,学术界主要从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等概念入手加以研究。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1]具体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2]
第二,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对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肯定和追求,既可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也可理解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前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问题,即核心价值的体系;后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的是社会主义。[3]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4]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学界围绕着提炼一个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然而,由于理论视角和认知构架的差异,学者们所提炼的核心价值理念也不尽相同,这恐怕是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分歧。
侯惠勤认为,“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5]黄土安和戴木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动员、凝聚、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八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价值意愿和价值选择,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6]李忠杰提出,要把“发展”、“富裕”、“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来研究。[7]还有学者提出要将儒家核心价值观与现代伦理价值相嫁接,如焦国成提出以“人本”、“公忠”、“和谐”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8]另外,冯景源和林坚认为,核心价值理念包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道德文明、社会和谐。[9]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结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学界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秋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概括为“灵魂”、“主题”、“精髓”、“基础”。[10]也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依次定位为“导向性因素”、“目标性因素”、“思想支撑性与思想背景性因素”、“基础性因素”。[11]另有学者将其四个方面的内容依次定位为“灵魂”、“旗帜”、“支柱”、“基础”。[12]还有学者将其四个方面的内容依次定位为“基础理论和前提性内容”、“实质性内容”、“民族性内容和时代性内容”、“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的切入点”。[13]
虽然各个学者的概括角度不同,但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看作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学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互相联系、各具功能、各有侧重、科学严谨、完整系统,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刘云山认为:“这四个方面把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思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个结构完备、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14]赵曜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从理论层面说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从理想层面说的;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从精神层面说的;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从道德层面说的。[15]另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基础与归宿,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既是理想目标又是现实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取向与尺度的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荣与耻、倡导与反对的统一”。[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而要想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它的“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它的“形”,寓“神”于“形”,“形”以传“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神形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关于其理论渊源,学界也对其进行了关注。
范勇和李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有三个理论源泉:“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新民主主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三是中国传统文化。”[18]李先灵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有三个渊源:第一,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资源。例如宇宙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心灵的和谐等;第二,它批判借鉴了西方价值资源的积极成果;第三,它继承吸纳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资源。包括:以人民为价值创造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社会进步的标准;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为实践价值取向;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价值追求等内容和思想。[19]
虽然众多学者的表述不同,但总体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的研究,都包含了它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视角
1.哲学角度。学者们主要是从价值、价值观等相关概念入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理念和精神意蕴进行了挖掘。李先灵认为,社会历史无非是人创造活动的历史,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吸纳中外优秀价值资源基础上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历史发展进行的合理价值选择理论,是对历史必然性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自由自觉的利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价值关怀的有机统一,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20]李金勇提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寄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等八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内容、实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哲学分析。[21]
2.社会学角度。学者张卫和王振卯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中国实际,应对世界政治、文化潮流冲击下的价值观风险的必要举措。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政治合法化、文化包容和经济合理化三个方面对社会各群体发挥整合功能。转型期我国主要社会群体存在价值错位、价值不平衡和价值迷惑三类问题。社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使民族意识提高、个人权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下降、传统价值体系对行为的规范能力不断降低。只有强化社会主义集体意识,改革宣传内容与形式,转变意识形态建设思路,才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22]
3.政治学角度。从政治学视角来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学者周和义认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不二选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有与这种政治理想相吻合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每个健全社会的文化,都应当由一定的核心价值来支撑。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文化,进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整合政治合法性资源,因而有利于探索执政党的执政规律,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障。[23]
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建设路径,国内学者分别从建设总体思路、建设原则、建设的内在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李慎明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思路为,“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24]而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先进性与广泛性统一原则、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原则、稳定性与开放性统一原则。[25]
韩军等认为,我们必须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另外他认为,“把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把近期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把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相统一、把端正党风政风与振兴民风相统一,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观路径”。[26]
颜晓峰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在建设中转化、在转化中建设的过程。第一层次,从理论向心理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心理形态转化是一个价值内化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实践转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第二层次,从评价向行为转化。从价值评价向价值行为转化,其目的是要在人们心中形成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敬重之心。第三层次,从规范向示范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价值体系,应首先在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就是先进的价值示范,价值示范的社会导向作用,比价值规范的社会导向作用更明显。[27]
学界目前主要集中于党建、社会思潮、文化与教育等领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
1.党建领域的建设路径。在党建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众多学者主张用核心价值体系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廉政文化建设等。
陆岩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建设,并提出了如下举措:第一,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执政党文化基础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第二,要大力宣传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其亲和力与吸引力。[28]
秦良玉指出,不断提升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全面推进党建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时代内涵,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应突出强调以下两点:核心是学习、关键是践行”。[29]
2.社会思潮领域的建设路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社会思潮领域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向。学术界围绕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方面,刘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一有明确导向的功能,二有凝聚人心的功能,三有规范调整的功能。[30]
在引领的思路和途径方面,学者周玉和马建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我国出现了多元并存的社会思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纷繁多样的社会思潮,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各种思潮搭建一个平等对话平台的基础上展开,首先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增强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其次要加强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的深入研究,把握对其引领的主动权;再次要积极拓展其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渠道,找准引领的着力点。[31]
学者唐昆雄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要立足当代,又要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努力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性。在具体实践中,要综合地灵活运用下列方法:第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第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方法。[32]孙中民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选择,“首先,要尊重各种社会思潮应有的社会地位,容忍其对社会无害的局限和缺陷,包涵其非原则性的缺点和失误,充分尊重人的多元精神需求,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多样性,根据文化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需求,通过引领整合使社会多样化思潮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使社会思想文化日趋丰富多彩。其次,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全局上找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33]梅荣政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一个理论性、政策性都很强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把握方针政策,不允许有任何的草率和疏忽。具体注意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要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第二个层次,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第三个层次,对学术问题,要坚持“双百”方针,平等讨论;第四个层次,要重视加强引导和管理。[34]
3.文化领域的建设路径。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新闻媒介和舆论阵地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杨丹华认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加快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阵地,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网络建设为平台,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使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新载体、新工具、新力量。[35]
汪幼海认为,在数字新时代,党的新闻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舆论阵地,其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强化占领多级舆论阵地,以充分发挥党报系列的政治作用。因此,作为党的喉舌,党的新闻媒体应逐渐扩大发展多个子报、子刊,加速开发网络新型媒体,做大做强党报传媒集团,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面强势舆论。[36]王俊华和李娟认为,大众传媒应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自我规范,具体地说,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健全传媒内部监督机制,加强传媒队伍建设,增强传媒阵地意识等。[37]
4.教育领域的建设路径。目前主要集中于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作用:第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践行。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我们从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以及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各环节入手,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38]第二种观点认为,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对我国当前思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偏移现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加以引导。同时,在引导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引领方向、包容差异的原则。[39]第三种观点指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价值观教育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满足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教育是前提,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是关键,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教育是原则。[40]第四种观点对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进行了思考。认为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生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必要性,并从高校教育、社会舆论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方法和措施。[41]
六、简要评述
总的说来,近几年来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这方面研究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研究的视域方面。整体而言,当前的研究视野还比较窄,多数学者往往依凭单一学科背景自发循沿各自的学科视野(如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来管窥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充分尊重并竭力求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所蕴涵的独特整体性的研究欠缺。尽管立足于整体性开展研究并取得学者广泛认可还需假以时日,但决不能轻视、忽视它的存在。因为“社会问题从未使自己服从于某个学科的逻辑,或者按照某些专家的意图来呈现自己。如果哪门学科的专家敢于断言一种社会问题的性质,那么他必定高估了自己的神性,而低估了问题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总之社会问题,总是整体性给予的,每一件事都是联系的多个因素之中的一环,我们无法使现实问题按照学科来给予或者提出”。[42]
2.在研究的层次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基础的深层次系统研究较少,而浸染政治宣讲色彩的浮泛性零散论述甚多。如对党第一次鲜明地从价值层面来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学理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性社会动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党未来意识形态的工作启示等问题提出的深邃理论创见较为稀缺。实践性论述往往集中于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遇到的挑战或存在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性、特殊性)对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举措等。在研究中似乎呈现出“热情高涨、数量剧增而学理层次偏低”的特点。
3.在研究的范围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体性、整合性的研究不足,分割式、分裂式研究较多。目前的研究往往过于集中于某一方面,如其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包容性与排它性、吸引力等,而鲜见有人从党的意识形态发展九十年历史和当代世界各国执政党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势两者相融合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在研究的范式方面。暂时还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割裂与疏离现象,偏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的文章缺少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现实的应有的关切、关怀,而注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文章往往又滞留于经验总结、政治宣讲,学理开凿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缺乏合理的互通、互补。
5.在研究的边界方面。对体现、凸显或反映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独有、特有、标识性议题的厘定、话语系统的建立等研究较少,而对属于一般性意识形态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价值观的基础理论等共有选题探讨较多。
上述这些情况提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系列理论以及与理论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还有待于学界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究。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地拓宽与加深研究,并积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的科学发展。
[1]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8-12.
[2]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7-02-12.
[3]陆秋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解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4.
[4]江文清.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概念构架[J].理论建设,2009(6):61-63.
[5]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根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7-13.
[6]黄士安,戴木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J].科学社会主义,2010(2):32-36.
[7]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5(2):4-8.
[8]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J].道德与文明,2007(1):10-14.
[9]冯景源,林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及意义[J].江淮论坛,2010(2):63-67.
[10]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5-8.
[11]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01-23.
[12]杨明.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J].群众,2007(5):36-38.
[13]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6-9.
[14]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8-13.
[15]赵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针对性[J].人民论坛,2007(2):8-9.
[16]郭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论析[J].理论学刊,2010(7):22-25.
[17]刘俊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新探[J].理论与改革,2010(4):116-118.
[18]范勇,李忠.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源泉[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0(6):77-79.
[19]李先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J].学习与辅导,2010(1):7-29.
[20]李先灵.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7-89.
[21]李金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9):15-18.
[22]张卫,王振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学向度——兼论当前主要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J].江海学刊,2007(6):107-112.
[23]周和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学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2):58-59.
[24]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理论前沿,2007(21):13-15.
[25]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求是,2007(20):58-59.
[26]韩军,庄锡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0(2):85-88.
[27]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J].党建,2007(6):7-8.
[28]陆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5):8-11.
[29]秦良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4):93-96.
[30]刘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层次解读[J].学术论坛,2010(2):11-14.
[31]周玉,马建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路向[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77-81.
[32]唐昆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与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7-9.
[33]孙中民.包容与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选择[J].沧桑,2009(4):69-72.
[34]梅荣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政策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0):43-45.
[35]杨丹华.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阵地建设——从网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0(8):50-52.
[36]汪幼海.论坚持舆论阵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7):64-68.
[37]王俊华,李娟.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众传媒的自我规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5):151-157.
[38]彭曙齐.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69-70.
[39]乔春霞,齐慧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0(4):185-187.
[40]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252-254.
[41]韦丽华.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79-81.
[42]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07(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