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新书架
2011-02-20
《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吴翔宇博士的《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一书,于2010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鲁迅前期小说《呐喊》和《彷徨》、中期散文诗《野草》及后期小说《故事新编》为文本参照系,旨在挖掘其时间意识的文化构成和思维特质,进而探询鲁迅时间想象的走向。
该著认为,“时间”是考察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维度,规约着人们生存实践的心理结构。鲁迅的时间意识始终与“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紧密相联;由此,与此相关的“历史”和“人”被统摄到现代性逻辑框架中。鲁迅时间意识的嬗变轨迹是由批判静态时间的进化意识,到关注主体存在的中间意识,再到实践古今融通的历史意识。在这一嬗变中,“执着现在”和“时间空间化”是鲁迅时间思维中的“常态”。总之,以主体的心理来体验时间和在运动中考察时间是鲁迅时间想象的重要特征。以“时间意识”的角度切入有助于扩充鲁迅主体思想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也能将鲁迅的文学想象放置于“现代性”这一背景中来观照和思考。可以说,这种时间意识体现了鲁迅“个人时间”的发现和觉醒,突出展示了鲁迅所把握到的20世纪中国独特的现代美学品质。
《五四社会思潮与文学研究会》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潘正文教授的《五四社会思潮与文学研究会》一书,于2010年3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再次印刷。此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领域出现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其规模居五四文学社团之首,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研究成果丰富。与现有成果侧重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和俄罗斯人道主义文学的影响有所不同,该书把重点放在了五四期间流行的各种庞杂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研究会思想底色的影响上,在梳理《新青年》、《新潮》、《进化》、《互助》、《新社会》、《曙光》、《少年中国》、《觉悟》、《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新村思潮”、“互助主义思潮”、“泛劳动主义思潮”对于文学研究会的社团运作和文学创作的复杂影响,并对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文学文本中的“大人类主义”底色、新理想主义底色、泛劳动主义底色、互助主义底色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系统性的还原。在此基础上,此书还细致地剖析了文学研究会的“世界文学丛书”与其“大人类主义”思想诉求之间的内在关联。
全书共六章,计23万字。该著作不仅还原了五四时期复杂的文化生态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追求之间的密切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开启了从思想史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社团进行全新探讨的研究理路。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钱旭升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一书,于2009年6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成果。
全书分三个部分九个章节,计27万字。第一部分以课堂实录分析的方法,剖析课程实施现实情境中存在着的技术取向现象,并进行归因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从众多角度论证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文化取向的必然性;第三部分是该书的核心,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主体是文化权力共享体,课程实施内容是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的产物,课程实施过程是文化内化与文化共生的过程,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是文化协商与反思的体现等观点。
该著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结合课堂实录的分析,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技术取向。为有效解决这一现存问题,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该课程的发展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时代主导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的角度入手,论证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文化取向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借鉴文化学的研究思路,将文化与人发展的文化自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关系以及文化过程的要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主体、实施内容、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评鉴及实施支撑场域等课程实施要素的分析工具,架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文化取向的基本框架。
《实践范式转换与实践教学改革》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李伟博士的《实践范式转换与实践教学改革》一书,于2010年7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主持教育部青年课题“实践范式转换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
该著以实践范式的历史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的实践范式及其演变的原因,探索不同实践范式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试图为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扫清理论基础上的困惑,从实践范式转换的视角观察和反思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改革,为实践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路径。
影响实践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纠结、相互影响的,实践观及实践范式只是影响实践教学众多因素中的一种。因此,从实践观或者实践范式角度对实践教学所作的反思,只是作者系列研究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今后将从两个方面使研究进一步拓展: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实践教学与实践范式之间现实关系的认识;二是分别从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方面入手,研究它们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对实践教学理论基础更加全面、综合和深刻的认识,使之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