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学校
2011-02-19臧志军
臧志军
未来的学校
臧志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职业学校的校长们、老师们为各种评估、评比、项目而疲于奔命:国家级示范校项目、学校星级评估、示范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国家或省级技能大赛……校长和教师们如此忙碌大概是基于一个理由:一旦获得以上的各种称号,将使学校占据比较有利的发展位置。所以本质上,校长和教师们是在为学校的未来而忙。
但问题是,满足了教育部各种条件的学校就真的能在未来获得有利发展位置吗?以下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职业学校的描述,大概可以视为国家或教育部门对职业学校未来最权威的表述吧: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从这些表述来看,在教育部的眼中,未来十年中,在横向上,职业学校既要承担教育系统内的学历教育,也要承担社会其他部门的非学历培训;在纵向上,职业学校要与高一级学校联通。也就是说,未来的学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在教育系统内部,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界限可以模糊;(2)在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职业学校要严守边界;(3)职业学校要创造数条通道与接口,向社会其他部门开放部分教育环节;(4)培训是职业学校的副功能,职业学校还应坚持教育的主业。
很显然,在这种学校未来观的指引下,对青年学生的学历教育仍然将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教育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之间仍将横亘着一道高高的围墙。那么,是否会出现一种横跨多个社会部门的另一种形态的学校呢?
我们曾经参观过一所职业学校,它投入大笔资金在当地的工业园区内买了一块地和一幢通用厂房,建设成了学校的实训中心。这个实训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它向园区内的企业免费提供培训场所,一家国内知名的企业就把海外培训部设到了培训中心内;它辟出开放式空间,优惠为企业提供实际生产场所,保持低强度的企业生产,学生实训与工人生产在同一空间展开;它利用土地和建筑方面的条件,联合当地的知名大学和知名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指派教师进入实验团队,专门研究某项新技术的工艺与标准;学校还把它建设成为学校的第二校区,学生的第二学年学习全部在这个校区完成;学校进行大面积的技能大赛选手选拔,利用它的硬件条件进行覆盖面较广的兴趣小组活动;它还为当地的本科和专科高校提供实习条件。
这所学校认为,这个实训中心的核心特征是“工业园区型”,但以我们这些外人看来,它的最核心特征应是“服务”: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服务、为企业的培训服务、为企业的技术进步服务、为其他教育部门服务。换句话说,这个实训中心已突破了教育部对学校和实训中心的定义,它开始承担了一些其它社会部门的职责。
我们不敢说这种实训中心或这种学校是中国未来职业学校的榜样,但一个更加开放、与社会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学校应是发展的方向。
对职业学校而言,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人口形势的变化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人口增量的减少或经济学家所谓的人口的“红利”的消失将倒逼企业界的变革,这已经是一个几成共识的推论。今年的八月份,经历过“十一连跳”的富士康突然宣布:在未来3年,将把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从1万台增加到100万台。如果这个豪言能实现,将从120万雇工中置换出50万个雇工岗位。其实不仅是富士康,“用工荒”时代的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用机器代替人工。这也许预示着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分化,高技能和低技能两个市场将被强化,中间状态的中级技能人才被迫向两端移动,职业学校目前所定位的培养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同时,由于机器大量进入原来只有人才能活动的领域,新的技术与技能需求被创造出来,如对机器的销售、维护、使用技巧等。由此可以预见,职业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有技能的劳动者,还在于能提供把默会的技能显性化的专业服务。新技术与新技能的不断涌现使学校与企业在技能显性化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因此,职业学校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也许是“技术社区中的技术服务与教育中心”: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可能会逐渐开始承担原来职业学校、技能培训中心、实用技术与应用工艺的研发机构、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多个机构的职能。职业学校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可能更加紧密。
但这种发展显然受到封闭的教育体系的限制,在教育系统的封闭管理和当地政府以及当地社区的需求之间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张力。在这场博弈中,职业学校会在多大程度上以多快速度脱胎换骨还是一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