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11-02-19沈堂中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
■沈堂中(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长荡初级中学)
美育是以美的规律和原则去陶冶人的精神,去净化人的心灵的教育,它能全面体现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品格、思想和情感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大多是精品,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些文章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都蕴藏着美的质料。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美的质料开发出来,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美的圣殿,如何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呢?
一、明确在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必备的条件
1.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优劣不仅是决定教育水平高低的基本要素,而且是决定语文美育质量高低的必备条件。对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即不仅是美的传播者,更应该成为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若要成为美的使者,就必须是一个有美学修养的人。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从仪表、语言、行为、内心上具备美修养,还应该具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能够充分感知美的耳朵。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的质料,要靠语文教师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去感知;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美的宝藏,要靠语文老师的耳朵在学生的言语间去揣度、去触摸。人们普遍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由衷的语言也是人心灵的窗户,因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文教师不仅要用一双慧眼去探索语文教材中潜藏的美的因素,而且还要眼、耳并用去发现美好的内心,这一切又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思维。这就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优劣,决定了实施语文美育的水平和程度。因此,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是决定语文美育能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关键。
2.优美的社会环境是实施语文美育的摇篮。优美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正是实施语文美育必不可少的外因。就学校而言,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无一不是有效实施语文美育的外因。所以,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既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确保整个教育事业健康向前发展的物质保证,同时也是实施语文美育的最佳条件。就家庭而言,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是保证语文美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意识对学生有着更为宏观的影响,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一种巨大的力量作用于庞大的青少年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群体会将这种社会意识反映到他们的言行举止上来,也就进一步反映到语文意识中来,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因此,作为语文美育实施者的语文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对这种影响着心灵的时代社会意识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还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
二、努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创设一定的情景,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有言出己口、情出己心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而且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技能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作者饱受兵乱、四处飘零、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忧患余生,这时处境更加穷困,心情郁闷悲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情景的凄冷、作者的悲苦孤寂以及对国难民苦的深深哀痛和关切之情,我通过诗句中的用词来创设情景,营造一种悲凉凄苦的氛围,激发学生产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激发学生对这个浓郁苍凉场面的想象力,产生接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我借助自制的投影片和音像资料,或用悲情朗读等方式加以辅助,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进入到了那烟水茫茫、战火频发的动乱年代,完全融入那惨淡的画面里,体会诗人浓郁悲凉、缠绵深厚的情感。
三、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让学生用美读的方式来领悟情感美
富有表情的朗诵课文是感知语文教材的重要形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学生形成立体思维,能够从多方面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也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怎样激发学生的审美之情呢?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感”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的深层意蕴,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慨,大有低回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是在欣赏高潮阶段,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感应及彼此界限的消融,是由朗读的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震颤,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自我与世界的交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四、认真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突出美育的形象特征
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遵循文章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真人真事的形象,运用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是秀气的,水是清亮清亮的,风是温暖柔和的,雪是充满幻想充满柔情的,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面,日落时的融雪,体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此动情的山水令学生视野大开。阅读这篇文章,作者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济南的冬天里,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我们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令人乐而忘返。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精致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美的情感并积极地创造美,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索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