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平民教育看晏阳初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2011-02-19刘丽王小丁刘佳楠

职教通讯 2011年17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人力资源

刘丽,王小丁,刘佳楠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从平民教育看晏阳初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刘丽,王小丁,刘佳楠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晏阳初一生致力于开发中国最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来实现民族的富强。他认为中国有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利用“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带领博士下乡着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晏阳初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晏阳初;平民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可以说农民问题积重难返。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民生凋敝,满目苍夷,却涌现出一批教育志士为拯救祖国而不懈奋斗,晏阳初就是其中一位。社会纷繁复杂的问题皆源自于人,因此,解决方法也要从人身上去录求。在法国援助华工的经历让晏阳初意识到弱者身上潜在的力量,因此,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立志教育救国,躬身实践,勇于开拓,力图革故鼎新。他不仅自己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还带领一大批博士、学者走向农村。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执着信念,全身心投入到了平民教育事业中。

一、发现农村人力资源

回顾中国近代的历程,“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多少仁人志士在迷茫中苦苦追寻着拯救国家和民族的良方,从“师夷长技”到“采西学”再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过艰难的求索,终于走上了科学和民主之路,迎来了中国近代化的曙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把目光从城市转向农村,从根本上去重视建民、强民、富民工作。晏阳初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以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关注弱势群体作为出发点,最终的归宿是民族的复兴。

中国承五千余年文化丰富的历史,社会的风习好尚,人民的思想行为,一举一动,莫不影响国家的安危。[1]故关于中国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晏阳初说:“今日我国的问题……所谓根本的解决法,在将欲从各种问题的事上去求的时节,先从发生问题的‘人’上去求,因为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是‘人’。”[2]“假若人民全体或多数,具有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那就不怕问题之多且难。”[2]人的问题,事关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盛,这就使得晏阳初在教育救国的前提下,关注中国最为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农民。

在法国普蓝服务中心为华工服务的时候,晏阳初发现中国农民智慧高、能力强,但因贫穷和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而不识字。晏阳初对此印象深刻,意识到教会他们识字很有意义。因此,他在法期间开设华工识字班、编写教材、兴办《华工周报》,他不仅亲自教华工识字读报,还应用了由已识字华工来教不识字华工的新颖教学方法。他的良苦用心终于换来了农民们的学习热情。在与华工相处的日子里,晏阳初深刻体会到华工对于读书识字的渴望,以及在他们身上所发出的智慧、努力和热情。这让晏阳初由衷的感动,并意识到平民阶层这一弱势群体身上闪现的无穷力量,坚定了他回国将平民教育事业进行到底的决心。他要让广大弱势群体通过受教育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适应二十世纪中国所需要的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公德心及健康体魄的“完整的人”,开发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人力资本,最终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标,实现民族富强。晏阳初不仅发现了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进行了人力资源转化的实践,这是改造社会环境,改变国家命运,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

二、实现人力资源转化

人力资源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未能发挥,它就只是一种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开发出来,它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只有当人力资源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更大的新价值,它才具有资本的属性,也就是实现了资源到资本的转变。在当时的中国,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并使之转化成人力资本,教育是助推器,在农村地区推行平民教育便成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最有力武器。要推行平民教育,就要深入乡间,从农民实际生活里去找问题找材料求方法。于是,平教会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进行农业教育、农民研究和农村调查等主要工作。通过调查,晏阳初认为,农村衰败不堪以及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最基本的问题可以用愚、穷、弱、私四个字来概括。无论在什么社会,无论在什么时候,若有这些问题存在,任何事业便不能发展。对此,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及其推行的“三大方式”。除此之外,他还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来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本,那就是“博士下乡”。

(一)以“四大教育”拯救人力资源

晏阳初认为,要救中国,就得先救“愚、穷、弱、私”。于是,他提出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的“四大教育”:(1)文艺教育,就是从文字着手,通过学习文化,进行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促进文化生活,并能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有相当的欣赏与了解;(2)生计教育,就是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方面着手,进行农业科学研究,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达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3)卫生教育,就是要根据农村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与人力财力的可能,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村设保健所,等等;(4)公民教育,就是要“激起人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以立地方自治的基础。”[3]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基础是识字教育,中心则是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完全针对农民的四大问题而提出,因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够实现通过教育救国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目标。

(二)用“三大方式”开发人力资源

为了推行“四大教育”,晏阳初还相应提出“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1)学校式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青年。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初级平民学校以识字教育为主,内容为“四大教育”。生计巡回学校,是为“使农民获得适用于农村生产需要的训练,以生活的秩序为教育的秩序,顺一年中时序的先后,在研究区内分区轮流巡回训练,传授切实的技术”;[1](2)社会式教育,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内容取材于“四大教育”。平校毕业生同学会是其中心组织,发行《农民周刊》,举办图书担及展出巡回文库,等等;(3)家庭式教育,是对各家族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即每个家庭应对其成员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卫生习惯、儿童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仍然是“四大教育”,选材标准侧重家庭需要与身份特点。

“三大方式”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为更好地推行“四大教育”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更加顺利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

(三)靠博士下乡实现人力资源转化

晏阳初除了推出“四大教育”,采用“三大方式”之外,还采取了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就是用已有的人力资本来开发更多的人力资本。

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仅靠晏阳初一人之力不可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集聚了一批热心平民教育的“晏阳初们”。晏阳初身先士卒穿起粗布大褂,给他的追随者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国内文化教育界许多知名人士也都纷纷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与高官厚禄,先后走向农村。那些大学者,或是留美、留德、留日归来的博士、硕士,舍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举家迁入偏僻艰苦的农村。这就是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的“博士下乡”。先进知识分子的到来使得中国广大的农民得到了一次解放,他们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因教育而被开发出来,形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晏阳初强调平民教育运动既不是悲天悯人的漫无计划的慈善救济工作,也不是凭着良好愿望和热情组织农民的运动,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农民问题的一场科学运动。[2]可以说,“博士下乡”是晏阳初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最有力的助推器。

三、晏阳初人力资源开发的当代意义

晏阳初推行平民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在教育实践方面也卓有成效。他通过面向平民的教育,扫除了不少文盲,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培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科技能力,真正的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并且进一步开发成人力资本。他以坚定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全国,甚至推向世界,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仅是人力资源大国,更是人力资本大国。这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人力资本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

我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现阶段的中国,农民依然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的迫切需要。就是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民是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还不高,急需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前提。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增进综合国力的保证

综合国力的发展是个全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抢占科技进步的制高点,发展在全球创新系统中的领先产业,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开发国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一个国家实现了这些,就会成为综合国力强国。

中国的发展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资源充裕、国内环境长期稳定、政策方针稳中求进,等等,劣势在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力质量低下、信息力落后、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上的综合国力还处于落后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其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世界各国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尽管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已被广泛接受,但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它不仅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广大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和保证。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赋予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以丰富内涵

当代终身教育理念,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和理解的产物,它强调人的一生应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整体发展。随后终身学习思潮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在终身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思潮的影响下,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化社会,促进社会成员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自觉抉择。在我国,广大农村既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中的难点,同时,又是学习化社会得以实现的最大支撑。而农村成人教育作为实现农村人力资源转化、推动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建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于是,中国农民教育发展问题便愈显紧迫和必要,我们应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具体探索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以期有助于丰富完善我国农村农民教育理论,促进我国农村农民教育实践,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早日实现。

[1]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14,14.

[2]晏阳初,[美]赛珍珠.告语人民[M].宋恩荣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208.

[3]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报告[R].晏阳初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5.

Yan Yang-chu’s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from Viewpoint of Mass Education

Liu Li,Wang Xiao-ding,Liu Jia-nan
(Sichuan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Yan Yang-chu has dedica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st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China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nation.He believes that China is richest in human resources.Based on"Four Educations","Three Ways",Doctors’Going to Rural Areas,human resources could be changed into human capital.Hi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is of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oday.

Yan Yang-chu;mass education;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刘丽,女,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王小丁,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刘佳楠,女,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G719

A 文献标识码:1674-7747(2011)17-0066-03

[责任编辑 金莲顺]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人力资源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